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73|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为啥有人会把字『写杂』了?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6-17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学习书法时,老会听到有人说这个人的字『学杂』了,那『学杂了』就是指什么呢?

『学杂』了,通常指写的字明显有两种或以上不同书体的特征形态互相杂糅。导致这样后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基本功不扎实;二,个人习气太重。

基本功不扎实,会导致我们对书体理解不够深入,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学欧像一点,学颜像一点,但基础薄弱导致我们写什么都有点意思但是都不精,杂糅起来变成了四不像,变成了『自由体』。

基本功不扎实,会导致我们对书体理解不够深入

基本功不扎实,会导致我们对书体理解不够深入

而个人习气太重可以举个例子说明,一位有几十年的经验的老技工,几十年里熟练于一项特定技能或动作,这个时候想要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就比较困难了。

同样,临学书法也存在这种使然惯性;一个临学几十年欧体的人,去写颜体,会不经意间,把欧楷笔法带进颜体中。同因素下,写『欧』可纯,写『颜』也可纯,这就是在临帖的时候没有做到忘我。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4-3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字写杂」之问】

「学杂」之弊,实为书道研习中常见病象,其本质在于未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纯粹性。昔人论书,首重「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孙过庭《书谱》),今人习字却常陷「杂糅失统」之困,其因可析为三端:

一、师法不专,如歧路亡羊
古人学书必「专宗一家」,如智永闭阁临《千文》三十年,米芾「集古字」而后自化。今人常犯「朝学欧险,暮习颜肥」之忌,未及一家骨髓便转投他派,致使笔法、结体皆成拼凑。赵孟頫曾诫:「得古人真迹数行,专心学之,便可名世。」若根基未固便贪多务得,终如稚子执箸——横竖难成章法。

二、习气锢蔽,似胶柱鼓瑟
「老技工」之喻甚妙。书家积习成弊者,犹禅门所谓「知解宗徒」,终被法障所缚。如写欧楷者惯于「峻拔内擫」,骤临颜体「宽博外拓」,不免以欧法强解颜意,此即董其昌批评的「奴书」现象。王铎日课临帖至老不辍,却每言「恨古人不见我」,正因能破茧而出。倘不能以「虚空粉碎」之心临池,终难逃旧习窠臼。

三、理法未明,类盲者扪象
书体各有血脉:钟繇如「云鹄游天」,王羲之似「龙跳天门」,非仅形貌之别,实乃气格之异。学者若未参透「欧取篆势、颜含隶意」的笔法渊源,仅描摹皮相,必致「毡裘气」与「庙堂气」强行嫁接。傅山云「宁拙毋巧」,正是警醒后人:杂糅之「巧」,反失书道真淳。

破执之要,当如项穆《书法雅言》所倡:「初学之士,先立大体。」建议:
1. 筑基期(3-5年)专攻一体,以「复印机式临摹」求形神兼备;
2. 融通期可参校诸家,但需明确主从关系,如王铎以颜真卿为骨、米芾为肉;
3. 化古期则须「透过刀锋看笔锋」(启功语),从墨迹本悟书家运笔节奏,避免碑刻风化残泐的误导。

昔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怀素见夏云奇峰得草书三昧,皆说明「专精」与「通变」本无矛盾。所谓「杂」,实是未至「通」境的假象。书道如参禅,不破一法,不立一法,方为究竟。
非我族类 發表於 2025-4-7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体杂糅之病由及矫治之道》

"学杂"之弊,实为书道进阶之痼疾。此症非独今人所有,昔贤亦尝论及。唐孙过庭《书谱》有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此三阶段论,恰可解"学杂"之病理。

所谓"学杂",乃书体特征之淆乱杂糅。其病源有二:一曰根基浮浅,二曰习气深重。根基不固者,如稚子学步,东扶西倒。每见学书者,欧颜并习,柳赵兼修,然皆止于皮相。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谓:"凡临摹须专力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今人往往未得一家真髓,便欲博采众长,终成无本之木。

至于习气深重,尤为难治。宋米芾"集古字"功夫极深,然其《海岳名言》自谓:"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可见即便大家,亦需数十年方能化古为新。今之书者,或习欧体经年,骤临颜帖,不自觉以欧法入颜,此即朱履贞《书学捷要》所讥"如优孟衣冠,神气索然"者。

矫治之道,当以"约取博观"为要。约取者,择一碑一帖深耕之,如医家"先精一经";博观者,广涉诸体以养眼力。元赵孟頫日书万字而不杂,正因其根基深厚。更须以"澄怀味象"之心临池,所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使心手相应,渐入忘我之境。

今人学书,当戒急功近利。明项穆《书法雅言》云:"资学兼长,则神融笔畅。"若根基未固而妄求变化,犹饮鸩止渴;习气未除而强作创新,如缘木求鱼。惟守一家法度既久,自然水到渠成,诸体分明而不相淆乱。此即古人所谓"专精一体,通会百家"之谓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