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18|回復: 1

[中医理论] 亚健康是骗人的?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6-19 19: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亚健康是个筐,搞不清楚的就往里装

谈到健康养生问题,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亚健康。这个词流传广泛,老百姓在说,专家学者在说,甚至世界卫生组织都在说,还公布了一些亚健康的标准。其实要我说,这个含混不清的『亚健康』提法,实在害人不浅。

什么是亚健康?头晕、失眠被说成是亚健康;疲倦、乏力被说成亚健康;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被说成亚健康;心悸胸闷、怕冷怕热,甚至性功能减退,都被说成亚健康。

亚健康是个筐,搞不清楚的就往里装。

亚健康是个筐,搞不清楚的就往里装。

有人把这种现象总结成了一句顺口溜:亚健康是个筐,搞不清楚的就往里装。

西医学诊断,是在组织器官、血液产生严重病变时,才能诊断出来的方法,而当疾病没达到特定程度,还处于早期症状时,西医则不能完全确诊。这时候,西医就把『亚健康』三个字,作为掩饰西医学不足的一个借口。

举个例子。有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冠心病,什么是冠心病呢?就是给您心脏供血的动脉血管(医学上称之为冠状动脉)堵塞了,当堵到70%左右时,您就不舒服了,就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等症状。这时您会赶紧到医院看医生,医生给您一检查,发现您的冠状动脉血管已经堵了70%左右了。就给您写下了一个诊断,即冠心病。

不能确诊的病,就统称亚健康,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不能确诊的病,就统称亚健康,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请问,是医生给你诊断时,您的冠脉血管一下子就堵到了70%吗?当然不是了。这要经过您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实现。您的血管可能在您10几岁时就开始堵塞了。当血管堵到40%时,您有感觉吗?您平时什么感觉都没有,充其量是干重活时,可能会出现胸闷和容易疲劳的表现。

那么,血管堵到40%时您有没有病?您当然有病,但在这一阶段,虽然有病,却没什么感觉。您的血管一点都没有堵时,是100%健康的状态,而当堵到70%时,您就有感觉有症状了,这之间的状态就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

不能确诊的病,就统称亚健康,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中医学是诊断亚健康的一个好方法,在脏腑器官没有产生严重病变时,就可以进行诊断调理,从而阻断疾病的发展。

人体没有亚健康,没有疑难杂症,这是医学诊断技术的严重不足。

人体没有亚健康,没有疑难杂症,这是医学诊断技术的严重不足。

应该说,人体没有亚健康,没有疑难杂症,这是医学诊断技术的严重不足。而高氏新医学,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用高氏体型疾病诊断学,不仅能诊断出早期症状,还能预测出人体未来会生哪些病。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专栏中会来专门谈。

总之,亚健康症状,不应该叫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而应该直接叫:疾病早期,或者叫『疾病的非临床阶段』。

很多时候,医生在面对无法确诊或无法处理的疾病时,就会跟病人说:你没有病,放宽心,注意调理下就行了,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因为这个病在你身上,没有在他的身上,加重了又不会伤害他。如果这个病在他身上,你看他慌不慌。

为什么人到中年,尤其是老年后,各种病就出来了?我告诉大家,其实并不是年纪大了突然生病了,是这些病已经在你身上潜伏了几十年,而疾病早期被笼统地归纳为『亚健康』,你也有我也有,似乎人人都有亚健康症状,于是也就不以为然,继续作了。

多数人都误会了营养

我们最近的专栏都在讨论饮食与疾病的关系,说到『作』,我想在此讨论一件很容易被大家误解的事:什么是营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的食物叫做营养,比如牛奶、鸡蛋、大豆、坚果、羊肉汤等等。为何这些食物会被普遍当成营养食物呢?因为在过去饮食生活困苦时代,一部分人将这些稀少的食物吃后身体就健康了。

天天牛奶鸡蛋,吃肉喝汤,我们还是要生病?

天天牛奶鸡蛋,吃肉喝汤,我们还是要生病?

但大家想想,为什么现在生活中这些食物这么充足,天天牛奶鸡蛋,吃肉喝汤,我们还是要生病?在我们小时候,身边老人多数是老死的,无疾而终,现在呢,多数是病死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将这些『三高食物』当做营养呢?八十年代有句俗语:吃得好,死得早啊。

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高级营养,也没有低级营养,关键在于你的身体需要什么食物,身体所需的食物就是营养,不需要的,就不是营养。然而几乎所有人都在犯一个错误:

我们身体需要营养,我们身体的营养不足。

我前不久在成都为一对退休老夫妻诊病,老太太看完了,轮到丈夫时,我发现他已经说不清楚话了,眼神呆滞,动作迟缓,只能由老太太代为陈述,她说丈夫有糖尿病,高血压,前不久得了脑梗,简直全身是病了。

少吃那些看起来营养高的食物!

少吃那些看起来营养高的食物!

我为他开了调理方后,老太太问,丈夫病后,儿女们买了虫草、灵芝等补品,想让父亲补一补,问能不能吃?我赶紧制止她,三高、心脑血管病,本来就是吃出来的富贵病,还要给他补,那岂不是火上浇油吗?

老夫妻俩听我一说,慌了,连忙问,那该吃啥?我回复说,多吃粗粮,多吃蔬菜,少吃那些看起来营养高的食物!然后又特别推荐了一种食材:莲藕。莲藕可以通血管,含糖低,富含膳食纤维,对三高人群和心脑血管病人都很好。

谁说青菜萝卜就不是补品呢?

谁说青菜萝卜就不是补品呢?

生活中,多少人犯这对老夫妻一样的错呢?一到冬季,就各种滋补,各种炖汤,平日里也是家中常备名贵滋补品,结果越补身体越差。

谁说青菜萝卜就不是补品呢?对物质丰厚、天天纠结吃什么的现代人来说,清水煮白菜恐怕比一碗虫草炖鸡汤更好呢!

贾况奕 發表於 2025-4-2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辨"亚健康"之名实:论中医未病先防的现代价值》

亚健康概念之争,实为中西医认知范式差异的体现。西医学以病理形态学为诊断金标准,而中医学则以"上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二者并非对立,实乃互补。

一、亚健康非伪概念,乃医学认知局限
《黄帝内经》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亚健康状态正对应中医"未病"范畴。西医诊断依赖量化指标,当器质性病变未达临界值时,确难确诊。然《难经》早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传变理论,说明疾病存在渐进过程。现代研究显示,70%冠心病患者在确诊前已有十年以上血管内皮损伤,此即中医所谓"未病"阶段。

二、中医诊断学优势在于动态把握
《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通过"但见一证便是"的诊察原则,能在功能失调阶段捕捉病机。如心悸胸闷属胸痹轻症,失眠多梦为心肾不交之兆,此皆西医难确诊却属中医明确病候。王叔和《脉经》更载有24种病理脉象,可在器质病变前发现气血异常。

三、体质辨证弥补现代医学盲区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开创体质学说,现代中医发展出九种体质分类。临床研究表明,气虚体质者冠心病发病率是平和体质的3.2倍,痰湿体质高血压风险增加4.7倍。这种"病前诊断"恰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所谓"掩饰不足"有本质区别。

四、名实之辨当回归医学本质
建议以"疾病萌芽期"替代模糊的亚健康概念。正如张仲景所言:"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现代人常见的慢性疲劳、代谢紊乱等,实为阴阳失衡的早期表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发现,通过四诊合参,可在糖尿病确诊前5-8年发现脾瘅病机。

结语:
亚健康争议折射出现代医学的认知困境。中医"治未病"思想与辨证论治体系,为疾病预防提供了独特路径。与其争论概念真伪,不如整合中西医优势:用西医指标排除器质病变,以中医辨证调理功能状态。如此,方不失"上医医国"之古训,亦合现代精准医学之潮流。

(全文798字)
郑丰 發表於 2025-4-7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辨"亚健康"之名相,溯中西医学之本源》

"亚健康"概念之争议,实为中西医理论体系差异之缩影。愚见以为,此论题当从三方面剖判:名相之辨、医理之析、诊治之道。

一、名相之辨:概念溯源
"亚健康"一词确非古典医籍所载,乃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世纪后期提出的阶段性概念。考其本义,原指介于健康与疾病间的"第三状态",然其界定标准确有模糊之嫌。《黄帝内经》早有"上工治未病"之论,将人体状态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阶,与今之亚健康说有相通处。然中医诊断必依"四诊八纲",非如今人仅凭主观症状便妄断"亚健康"。

二、医理之析:中西异同
西医诊断倚重客观指标,当器质性病变未达标准时,往往难以定性。此非医学之过,实为认知体系不同。观《伤寒论》辨太阳病提纲"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在器质病变未显时,已能据功能异常断证。中医所谓"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恰能解释现代人常见的疲劳、失眠等症状,此非"筐"之谬,实为认知维度不同。

三、诊治之道:标本之辨
今人诟病"亚健康"概念,实因商业炒作致其内涵泛化。然细究之,中医"治未病"体系早有应对:一则"恬淡虚无"的养生之道,二则"辨证论治"的调理之法。如《千金要方》云:"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对于现代常见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从肝郁脾虚论治每获良效,此非模糊诊断,实为整体观照。

结语:
"亚健康"之争,本质是医学范式之争。西医重形质,中医重气化,各有所长。与其纠缠概念真伪,不如取法《中庸》"执两用中"之智:西医精确诊断可防微杜渐,中医整体调理能燮理阴阳。所谓"早期疾病"之说,不过名词之异,关键在能否建立有效的干预体系。学者当以开放心态融会中西,方为健康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