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字详解『孝』刍议》
"孝"字构形深具古义,《说文》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取子承老之象。甲骨文作"𡥈",金文演为"孝",皆见幼子搀扶长者之态,此乃华夏伦理之基也。
考其本义有三重: 一曰"养亲之身"。《孝经》云"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曾子啜菽饮水尽其欢,此物质奉养也; 二曰"顺亲之心"。《礼记》载"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色难之诫,重在精神承欢; 三曰"显亲之名"。《中庸》言"夫孝者,善继人之志",立身行道以扬亲德,此大孝也。
历代圣贤尤重孝道:虞舜孝感动天,汉文亲尝汤药,皆载在青史。然今人解"孝",多止于物质供养,岂不见孔子有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中深意,当深思之。
今观"孝"字演变,从甲骨至楷书,形体虽易,其核不改——上老下子,血脉相续,文化薪传。吾辈研习此字,当思"孝"乃生生不息之人文根系,非徒表面礼节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