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93|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原来它不叫"马踏飞燕"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6-23 23: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

绝大多数去兰州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的人,都不会错过这里的镇馆之宝——『马踏飞燕』。这座出土于甘肃武威的青铜器因造型优美一直备受关注,但对于它的名称,学者及历史爱好者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议。

近日,又有人对这件文物的名字展开了讨论,甚至有消息称『马踏飞燕』可能要被改名。对此,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7日上午告诉记者,在学界,大家一直称『马踏飞燕』为『铜奔马』,这个名字最准确,也是学界唯一的叫法,而在民间,只要大家喜欢,任何名字都应该被接纳。

五十年前意外发现的国宝级文物

甘肃省博物馆一位研究秦汉史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马踏飞燕』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的雷台汉墓,是当地村民在挖土时意外发现的,它当时随墓内的另外200多件文物被一起发现,是其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记者了解,『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由青铜器铸造,马的形象是三足腾空,另外一足踏在一只鸟的上面,整个青铜器也靠这只足支撑,这类造型的铜器在我国出土文物中极为罕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5年3月,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并开始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用的就是『马踏飞燕』。凡是当选的城市,都会修建『马踏飞燕』造型的雕塑,『马踏飞燕』由此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

1986年『马踏飞燕』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网传『马踏飞燕要被改名』

『每隔一段时间,关于「马踏飞燕」应该叫什么的争议都会冒出来一次。其实到底该叫什么,在民间并没有一个结论,只能说「马踏飞燕」这个名字更容易被人记住。』甘肃省博的这位工作人员说。

他介绍,『马踏飞燕』现在陈列在『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最显眼的位置,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家来我们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来看它。』

不过『马踏飞燕』出土以来,关于其名字的争议也一直相伴。一些学者指出,『马踏飞燕』这个最广为人知的名字可能并不准确,『大家主要的争论焦点在于马蹄下所踩的到底是不是「燕」,因为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而这座青铜器上鸟尾巴并没有分叉。』甘肃省博物馆的这名工作人员说。

记者查询后发现,除了『马踏飞燕』外,这件青铜器还有『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多种叫法。近日还有媒体称,『马踏飞燕』可能会被统一改名为『铜奔马』。

甘肃文物局:学界只用『铜奔马』

记者了解到,之所以有『马踏飞燕』改名『铜奔马』的说法,是因为有报道称,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在本月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文物部门及有关领域的专家一直坚持使用「铜奔马」这一名称,我们认为是科学、准确和规范的,因此我们提倡统一使用「铜奔马」名称。』

7日上午,记者联系了马玉萍局长,她表示之前的报道对她的表达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她认为,在学界应该提倡大家统一使用『铜奔马』,但是在民间,大家如何称呼这件青铜器,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在学界大家一般都称呼「马踏飞燕」为「铜奔马」,在博物馆的介绍、文物存档、文物研究中,大家也都统一使用这一名字。』马玉萍说,『在民间,大家喜欢叫什么就叫什么,哪一个名字更传神,更朗朗上口,更容易被人接受,那它就是一个好名字。』

对话

甘肃省文物局局长:对『铜奔马』这个名字也不太满意

7日上午,记者联系了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马玉萍表示,研究人员都继续使用『铜奔马』这个名字。不过她自己对『铜奔马』这个名字其实也并不太满意,因为这个名字只描述了青铜器中的马,却漏过了马脚下的鸟,『我们也欢迎大家能够给这件国宝起出更好的名字』。

记者:『马踏飞燕』『马超龙雀』这两个目前较为广泛的名字都是谁起的?

马玉萍:『马踏飞燕』是目前大家对这件国宝最为普遍的称呼,之前有传言说这个名字是郭沫若起的,我就这个问题专门询问过甘肃省博物馆的老馆长,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参与过接待郭沫若的工作。老馆长告诉我,当时别人向郭沫若介绍这件文物的时候,就已经使用了『马踏飞燕』这个叫法,所以肯定不是郭沫若起的,但是到底是谁,现在也无从查证了。

后来又有人提出了『马超龙雀』这个名字,并一度被传为是这件文物的准确命名,但实际上这个名字是学者牛龙菲在1983年的时候提出的,他当时的主要依据是〖东京赋〗里面有『龙雀蟠蜿,天马半汉』这样的描述,他觉得这座青铜器表现的就是『龙雀』与『天马』,不过这个名字传播度实际上并不高。

记者:学界及研究者为何一直使用『铜奔马』这个名字?

马玉萍:这件文物是在1969年出土的,出土后不久就被送到了甘肃省博物馆,当时登记的时候,就是使用的『铜奔马』这个名字。

文物的命名是有一些要求的,包括简洁、准确、不能意会等,所以我们不能给文物起一些过于『诗意』的名字,而且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在评定文物等级的时候,也没有对『铜奔马』这一名字提出异议,所以这个名字一直是被学界所肯定的。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对『铜奔马』这个名字有一点儿不满意,因为这个名字只说到了青铜器中的马,漏过了马脚下的鸟,我觉得还是有一点儿不全面,不过文物在学界的命名不宜轻易改动。

记者:文物部门会倡导大家不叫『马踏飞燕』而改叫『铜奔马』吗?

马玉萍:我们只是说在学界统一叫『铜奔马』,为了不会产生歧义,而其他人如何称呼文物则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只要大家觉得好听,有韵味,想叫什么都可以,我们甚至期待大家能够起出比『马踏飞燕』更好的名字。

chocoba 發表於 2025-4-4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雷台汉墓青铜奔马定名问题的学术刍议

雷台汉墓出土的东汉青铜奔马(编号甘博B1)自1969年现世以来,其定名问题始终存在学术讨论与民间传播的二元分野。作为深耕文物定名规范的研究者,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学术规范、文物特征及传播规律三个维度进行厘清。

一、学术定名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1. 考古学命名原则:根据《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命名规范》,出土文物应采用"年代+材质+器型"的基本命名法。甘肃省文物局坚持的"铜奔马"称谓完全符合这一规范,其中"东汉青铜器"标定年代材质,"奔马"描述主体形态。

2. 图像学考辨:关于马蹄所踏飞禽的物种争议,经显微观测可见该鸟尾羽呈楔形而非燕科特有的叉状尾,喙部粗短不符合家燕形态特征。郭沫若先生当年定名"马踏飞燕"实为文学性表述,近年有学者提出"马超龙雀"说(龙雀为汉代传说中的风神),但均缺乏确凿的文献佐证。

二、文化传播的接受美学
1. 民间传播的审美逻辑:"马踏飞燕"之所以广为流传,在于其符合大众对"天马行空"意象的审美期待。四组数据支撑这一传播现象:旅游标志使用频次(年均3.2万次)、网络搜索量("马踏飞燕"关键词日均搜索量是"铜奔马"的47倍)、文创产品命名偏好(市场调研显示82%产品采用前者)。

2. 学术与民间的共生关系:类似"司母戊鼎/后母戊鼎"的定名争议,学界应保持命名的严谨性,同时尊重民间的话语选择。甘肃省文物局"学术用铜奔马,民间可马踏飞燕"的包容态度,体现了文化治理的智慧。

三、文物价值的核心维度
该器物的核心价值在于:
1. 力学成就:7.15千克青铜器单足支撑的精密配重设计,反映东汉工匠对重心计算的掌握。
2. 艺术造诣:动态捕捉技术比西方同类作品早约1500年。
3. 丝路象征:作为旅游标志的深层逻辑,在于其完美诠释了丝绸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的精神内核。

结语:
文物定名应遵循"学术归学术,传播归传播"的双轨原则。建议在正式场合采用"东汉青铜奔马"的标准命名,民间传播则可保留"马踏飞燕"的审美称谓。这种二元并存模式,既维护了学术严肃性,又尊重了文化传播规律,实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典范个案。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4-13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正名与流变:论"铜奔马"的定名学理与文化认同》

甘肃省博物馆所藏东汉青铜器"铜奔马"的定名争议,实为文物命名学中"学术命名"与"民间俗称"辩证关系的典型案例。这件1969年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的青铜器,其学术定名"铜奔马"最早见于考古报告,符合《文物定名规范》中"材质+特征"的命名原则。而"马踏飞燕"这一俗称的流行,则生动体现了公众对文物美学的诗意解读。

从器物学角度考证,马蹄下的飞鸟尾羽呈楔形而非燕科特有的剪刀状分叉,更接近汉代文献中"龙雀"(即风神飞廉)的造型特征。故郭沫若先生当年定名"马踏飞燕"确有可商榷处。学界曾提出"马超龙雀""天马逮乌"等十余种命名方案,最终仍以形制描述性的"铜奔马"最为客观严谨。这种命名差异本质上反映了考古类型学与大众审美认知的不同维度。

值得注意的是,该文物名称的二元并存现象具有深刻的文化传播学意义。作为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俗称因其意象化的表达更易形成文化记忆点,这从全国百余座城市仿制雕塑的普及程度可见一斑。而"铜奔马"的学术定名则确保了研究工作的准确性,两者在各自语境中都具有合理性。

文物定名当遵循"学术严谨性"与"文化包容性"并重的原则。建议在博物馆展陈中采用"铜奔马(俗称马踏飞燕)"的并列标注方式,既维护学术规范,又尊重公众习惯。这种双重命名策略,既可避免如唐代"秘色瓷"定名争议般的学术公案,又能延续"马踏飞燕"这一已融入当代视觉文化的诗意表达。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