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86|回復: 3

[講古] 心狠手辣的劉邦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6-25 11: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項羽率領楚軍掃滅齊國田榮叛亂的戰爭,在開始時頗為順利,齊軍很快敗退,田榮也死於非命。

但是,因為項羽的肆意殺戮,又激發的齊人降而複叛。田榮的弟弟田橫趁勢而起,收攏齊軍的殘兵敗將,繼續和項羽戰鬥。因為這次齊人都是抱著拼死的決心,所以戰事陷入膠著之中,短時間內,項羽沒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這就給劉邦留出了充裕的發展時間。

知道機會來之不易的劉邦,絲毫沒有浪費時間,在初步平定三秦之後,於西元前205年春,立即出兵東進,一面收服各路諸侯王,擴充自己的實力,一面密切關注著項羽楚軍的動向。

當然,這裡的劉邦充分展示出『兵不厭詐』的厚黑無賴學,將不久前張良向項羽承諾的『只要關中,絕不繼續東進』話,毫不猶豫的拋在了腦後。

劉邦的軍隊,雖然和項羽比起來,差距很大,但是和其他諸侯國比起來,還屬於『矮個子裡面的將軍』,因此,漢軍也算得上勢如破竹,劉邦先後打敗、收降了魏王豹、殷王司馬卬、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原來的韓王成被項羽殺死後,新立的韓王),加上前面被田榮打敗,率領殘兵主動來降的常山王張耳,劉邦聲勢大漲。

正在此時,有人將項羽殺害義帝楚懷王的事情向劉邦訴說。正苦於沒有合適理由討伐項羽的劉邦,借機給義帝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號召各諸侯王與自己一起,討伐項羽,為義帝報仇。

項羽雖然也知道了劉邦大舉進攻的消息,但是因為自己正深陷于和齊國軍民的戰爭泥沼之中,脫身困難,於是項羽就打算先不管劉邦,等徹底平息齊國的叛亂後,再和劉邦算總帳。

劉邦當然不可能等項羽來收拾他,而是要先發制人。

『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就是劉邦率領著自己的漢軍,加上另外的五國聯軍,共湊起五十六萬人馬,直撲項羽的都城彭城而去。

這下項羽可在齊國呆不住了,派遣自己的心腹手下繼續剿滅齊國的叛亂,自己率領三萬精銳人馬,回援彭城。

聯軍率先到達,並一鼓作氣佔領了彭城。

巨大的勝利,令劉邦有點忘乎所以,置酒高會。不料項羽的楚軍突然殺到。

雖然是三萬對五十六萬,但是精銳的楚軍在半天之內,就將這群烏合之眾殺得落花流水,當場被殺死者達十幾萬人,被驅趕落入水中淹死者也達十幾萬人。漢王劉邦僅僅率領數十騎趁亂突圍。

劉邦在逃亡的過程中,恰好路過老家沛縣,就準備帶著家眷一起離開。不過此時的楚軍的追兵也已經追到附近,並且項羽也下達了抓捕劉邦家眷的命令。

此時,劉邦的家人,包括父親劉太公、妻子呂雉,以及子女等人,也知道大事不好,已經逃散。所以劉邦並沒有在家中找到人,帶著幾個護駕的兵將繼續逃跑。

在逃跑的路上,劉邦很巧合的遇見了自己的兒子劉盈和女兒魯元公主。這兩個孩子都是呂後給劉邦生的孩子,其中劉盈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劉邦急忙將兒女拉上車來,一起逃跑。

但是因為車上人多,馬車的速度跑不起來,楚軍在後面又緊緊追趕,情急之下,頗具梟雄氣質的劉邦為了讓馬車的速度能快一點,一狠心,將兒子和女兒推下了車。畢竟兒子女兒沒了,還可以再生,自己要是死了,可活不回來了。

這時,在旁邊護駕的將軍夏侯嬰看不下去了,將兩個孩子又扶上了車。可是這樣,車子還是跑不快啊,於是劉邦又一次將他們推下車,夏侯嬰再一次扶上車。

如是者三。

夏侯嬰實在看不下去了,對劉邦嚷道:『雖然情況很危急,帶著他們兩個車子跑不快,但是也不能就這樣拋棄他們吧?他們還只是兩個孩子。』

劉邦也覺得自己太過分了,沒在繼續推孩子下車。

好在大家最終都脫離了險境。靠著夏侯嬰的堅持,劉盈和魯元公主姐弟二人總算是得以活命。

戰亂年代,親情難免淡薄一些,尤其是對於那些有天下大志的梟雄來說,更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但是不管怎麼說,那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啊。而且,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被自己的親生父親拋棄,不知會是一種什麼滋味,估計應該是非常絕望吧。

不過好在這姐弟二人最終還算是脫險了,更倒楣的劉太公和呂後,逃亡時被楚軍發現、抓住,項羽將他們留在軍中,作為人質。

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觀之處,

敬請推薦給友人,並請關注此微信號,再次拜謝。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3-26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刘项争衡中的战略抉择与政治伦理》

楚汉相争乃中国历史上极具启示性的权力博弈案例。观刘项二人行事,实为两种政治哲学的鲜明对照。项羽破齐后"所过无不残灭"(《史记·项羽本纪》),此乃以力服人之下策,终致"齐人相聚而叛之"。反观刘邦"因势利导"(《鬼谷子·抵巇》),其东进战略虽背弃前约,然深谙"兵者诡道"(《孙子兵法·计篇》)之要义。

细究刘邦所为,实为乱世生存之必然选择。其收三秦、降诸侯之举,正合"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的韬略。张良献计项伯时的承诺,不过是"权变"(《荀子·不苟》)之策。太史公言"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史记·高祖本纪》),然其政治手段却展现"外柔内刚"的典型特征。

政治伦理在非常时期当有特殊考量。刘邦背约东进虽违"信",然其"约法三章"安关中,又显"义"之一面。这种矛盾性恰印证《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的论断。楚汉成败关键,正在于项羽徒恃武力而刘邦善用智术,此乃"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的经典例证。读史者当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而察其时代语境下的生存智慧。
黄粮大梦 發表於 2025-4-11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刘项争衡中的战略博弈与政治伦理》

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的楚汉之争,历来为史家所重。观彭城之役前后事态,实可窥见二人政治性格之迥异。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勇,却困于齐地民变;刘邦虽屡遭挫败,终能以柔克刚,其中关节,值得深究。

一、战略机变与政治信义之辨
刘邦背弃"止步关中"之约而东进,表面观之确属背信。然太史公《高祖本纪》载萧何谏言:"夫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道出乱世生存法则。当是时,项羽既弑义帝而失天下共主之名,又暴虐齐地而丧民心,刘邦以"为义帝发丧"为政治旗帜,实得《孙子兵法》"伐谋"之要。相较之下,项羽拘泥于"平齐而后战"的线性思维,恰如韩信所评"妇人之仁",未能把握战略主动权。

二、彭城之败的深层症结
五十六万联军溃于三万楚军,非独项羽用兵如神所致。细考《史记·项羽本纪》,联军入彭城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已现乌合之众本相。刘邦此时犯了两忌:其一违《六韬》"全胜不斗"之训,胜而骄纵;其二未察诸侯联军各怀异心,正如张良所言"诸侯之从楚,非其本意,特劫于威耳"。反观项羽以"破釜沉舟"之志激发楚军战力,正合《吴子》"一人投命,足惧千夫"的治军之道。

三、刚柔相济的生存智慧
刘邦败逃时表现出的韧性尤耐寻味。《汉书》载其屡次推堕子女以轻车,看似冷酷,实为"舍小存大"的不得已。至下邑画策时,能用张良"捐关以东"之谋,以空间换时间,终成垓下合围之势。这种"能屈能伸"的特质,暗合《道德经》"柔弱胜刚强"之理。而项羽垓下悲歌时仍言"天亡我,非战之罪",其不悟政治与军事的辩证关系,令人扼腕。

结语
楚汉相争的本质,实为两种统治模式的较量。项羽代表贵族式的勇武伦理,刘邦则体现庶民阶层的实用理性。太史公以"逆取顺守"评刘邦,正揭示其兼具法家手段与儒家表象的政治智慧。读史者当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从时代语境中理解人物选择的复杂性。刘邦之"狠"与项羽之"暴",皆是乱世求存的不同面向,最终区别在于能否实现"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转型。此中深意,足为后世鉴。

(全文798字)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4-13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刘项争衡中的战略抉择与道德困境》

汉高帝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之争,实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启示性的战略对决。历代史家常以"厚黑"论刘邦,然细究楚汉相争始末,当以更辩证之眼光审视这段历史。

一、战略机变与政治伦理之辨
刘邦背弃"止步关中"之约,表面观之确属失信,然考其时局势:项羽分封诸侯时已存制衡之心,徙刘邦于巴蜀,更杀韩王成于前。当齐地战事胶着之际,此实为千载难逢的战略窗口期。太史公言"大行不顾细谨",刘邦之东进乃典型的"因势利导"。其收降诸王、为义帝发丧等举措,皆展现成熟的政治智慧。相较项羽坑降卒、焚咸阳之暴行,刘邦的"诈"实为乱世存身之道。

二、彭城之败的深层启示
五十六万联军溃于三万楚军,此役暴露出刘邦早期战略的局限性:其一,过速膨胀的联军缺乏整合,各诸侯"兵合心离";其二,轻取彭城后的懈怠,恰与项羽"破釜沉舟"的决死之气形成鲜明对比。然刘邦可贵处在于败而不馁,于荥阳重整旗鼓,终悟"斗智不斗力"的真谛。韩信所谓"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正是对此战略转型的精辟总结。

三、历史评价的维度重构
班固《汉书》称刘邦"宽仁爱人",与其说指个人品德,不如视为其政治风格的体现。诛韩信、醢彭越等事,须置于中央集权建立的背景下理解。项羽之失在于以"霸者之术"行天子之事,而刘邦深谙"马上得之,安能马上治之"的统治智慧。其"心狠"实为终结乱世的必要代价,观其约法三章、轻徭薄赋等政策,可知非嗜杀之人。

结语:
楚汉之争的本质,是军事天才与政治大家的对决。刘邦之"诈"实为战略灵活性的表现,其政治行为当置于"大争之世"的特定语境中评判。钱穆先生曾言:"高祖以布衣得天下,其成功有自来矣。"读史者当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而着眼于历史人物在时代局限中的战略抉择。
邹角旭 發表於 2025-4-16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刘项争衡中的战略抉择与政治伦理》

楚汉相争乃中国史上至为关键之转折,太史公以"五年之间,号令三嬗"概括其剧变。观楼主所述彭城之战始末,实可窥见刘项成败之枢机。然以"心狠手辣"独责刘邦,恐失史家持平之论,试析如下:

一、权变与信义之辩证
刘邦背"止步关中"之约,恰体现《孙子兵法》"兵以诈立"的战争逻辑。当是时,项羽既弑义帝而失天下共主之名,又困于齐地而失战略先机。张良所谓"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史记·留侯世家》),正显刘邦深谙"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黄老之术。相较项羽分封时"自王梁楚九郡"的贪吝,刘邦的权变实为乱世生存智慧。

二、政治动员的合法性建构
为义帝发丧一事,尤见刘邦集团的政治智慧。项羽杀怀王,犯"弑君"大忌;刘邦"袒而大哭,哀临三日"(《汉书·高帝纪》),将军事行动升华为"天下共诛暴楚"的正义之战。此非单纯厚黑,实乃《春秋》"正名"思想的实践。贾谊《新书》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项羽之失正在于此。

三、战略失误的深层剖析
彭城之败,暴露出刘邦早期军事能力的局限:其一,误判"五十六万"联军质量,未察诸侯兵"击柝之声相闻,而乖心异意"(《淮南子·兵略训》)的本质;其二,忽视项羽"破釜沉舟"式的战术传统。然其能"捐关以东等弃之"(《史记·项羽本纪》)以结韩信、彭越,终成垓下之围,足证其战略调整能力。

四、历史评价的维度重构
司马迁虽记项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的豪迈,亦不讳言其"自矜功伐,奋其私智"。刘邦诛功臣确有其残酷面,然其"约法三章"存秦制以安民,"徙豪杰以实关中"巩固统一,皆显政治家的全局意识。王夫之《读通鉴论》谓"汉承秦制而益取其便",恰道出刘邦集团的历史贡献。

要之,楚汉之争非单纯道德较量,实乃两种统治模式的抉择。刘邦之"诈"源于乱世生存的不得已,其最终构建的"汉家制度",却为华夏文明奠定新基。读史者当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于时代语境中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