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2|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王羲之的〖兰亭序〗有错误?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6-27 2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三个最经典的摹本,分别出自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之手。其中,冯承素所临摹的神龙本被公认为最好、最接近王羲之真迹。冯承素采用的是双钩填墨法,临摹得极仔细,为我们了解王羲之真迹的书写状态留下了一些线索。通过神龙本,我们可以看见,即使书圣笔下,在自然的书写状态下,也会出现『瑕疵』。

一、破锋。笔毫似乎分了岔,导致笔画中间出现细长的空白线,比如下图『同』的左边一竖、『觞』(觴)左边的『角』、『岁』(歲)上面的『山』(其实王羲之写的不是『歲』,而是它的异体字,能看出区别吗):

王羲之〖兰亭序〗三个最经典的摹本

王羲之〖兰亭序〗三个最经典的摹本

二、断笔。也就是笔画不连贯,出现中断,比如『可』的一横、『足』的一捺、『揽』(攬)字里的『臣』(王羲之其实对『攬』进行了部分简化):

出自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之手

出自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之手

三、贼毫。指个别笔毫不听指挥,四处游走,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下面这个『暂』。其右上角的『斤』的第一撇出现了分岔,右下角的『足』的右侧干脆出现了『毛边』,这些都是贼毫的效果——话说标准的繁体字应该是『暫』,书圣又写了异体字。

冯承素所临摹的神龙本被公认为最好

冯承素所临摹的神龙本被公认为最好

当然啦,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瑕疵,应该算是『特效』。存世所有〖兰亭序〗摹本当中,冯承素保留的特效最多,自然最接近真迹。为什么只有他做到了?

唐朝人制作摹本常常使用双钩填廓法,也就是在原作表面覆盖一张半透明的纸,先勾出笔划的轮廓,再把空白处填满。这种方法的还原度很高,但笔划中的尖锐之处(比如钩和提)往往缺乏棱角,贼毫之类的细节也很难表现出来。

所以冯承素采用半临半摹的方法,有时双钩填廓,有时直接手写!这样做当然最能保留原作的手写意味,但恐怕只有那些书法造诣直追王羲之的人,才有胆量、有能力这么做吧!

冯承素摹本最精绝的地方,在于他充分保留了王羲之的修改痕迹:

一、破锋。笔毫似乎分了岔,导致笔画中间出现细长的空白线

一、破锋。笔毫似乎分了岔,导致笔画中间出现细长的空白线
『于(於)今所欣』改为『向之所欣』

二、断笔。也就是笔画不连贯,出现中断

二、断笔。也就是笔画不连贯,出现中断

三、贼毫。指个别笔毫不听指挥,四处游走

三、贼毫。指个别笔毫不听指挥,四处游走
『是(或者足)可悲也』改为『悲夫』

存世所有〖兰亭序〗摹本当中,冯承素保留的特效最多

存世所有〖兰亭序〗摹本当中,冯承素保留的特效最多
『岂不哀哉』改为『岂不痛哉』

冯承素摹本最精绝的地方

冯承素摹本最精绝的地方
『外寄所托』改为『囙寄所托』,囙是因的异体字

『有感于斯作』改为『有感于斯文』

『有感于斯作』改为『有感于斯文』
『有感于斯作』改为『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使用的毛笔跟现在不太一样,笔芯是硬毛,外围是软毛,写起来比较硬,常有几根笔毫不听指挥,而且在雅集时即兴作书,于是就出现了这些『瑕疵』。

最精彩的一处修改痕迹还要数下面这个:

『一揽昔人兴感之由』

『一揽昔人兴感之由』

王羲之最初写的是『一揽昔人兴感之由』(一看到古人发感慨的由头),思考再三后在『一』上多添几笔,改成了『每』,变成『每揽昔人兴感之由』(每当我看到古人发感慨的由头)。

冯承素不仅使用浓淡不同的墨色保留了『每』的修改痕迹,而且遵循了原作的字间距:由于字型较扁的『一』改成了字型较长的『每』,所以『每』与『哉』『揽』二字的间距明显变小。我们看下面这幅图会更清楚:

如此绝妙的修改痕迹在其他摹本中都没有体现!

如此绝妙的修改痕迹在其他摹本中都没有体现!

右边『哉一揽』三字的间距与左边『合一契』三字的间距原本是一样,由于『一』改成了『每』,所以『哉每揽』三字立刻挤到了一起。如此绝妙的修改痕迹在其他摹本中都没有体现!

除字间距外,冯承素对行间距的把握也极为精彩。通览全文,你会发现文稿开头部分行距宽松,结尾部分却比较拥挤:

分别是文章首尾部分的截图,图片宽度完全一样

分别是文章首尾部分的截图,图片宽度完全一样

真正没纸的是王羲之

真正没纸的是王羲之

上两幅图分别是文章首尾部分的截图,图片宽度完全一样。文首部分有五行字,文末的密度却增加到六行半。是冯承素临摹到最后发现没纸了吗?当然不是。当代书画鉴定家启功认为,这很可能反映了原作的行间距变化,真正没纸的是王羲之!这种行间距的变化同样没有出现在其他绝大多数摹本上!

有关冯承素的史料记载很少,因为他没有做过大官,充其量也就是个负责文书工作的小京官。但他的书法造诣和临摹技巧必定非常了得,因为史料明确记载说,唐太宗曾用他临摹的王羲之作品赏赐王公大臣。

时至今日,冯承素没有留下一件属于他个人风格的书法作品。事实上,〖兰亭序〗上也没有他的签名和印章,我们只是根据明朝人的鉴定意见,将人世间最优秀、最珍贵的〖兰亭序〗摹本归在他的名下。

不过,读到此处的你一定感觉到了:这件最优秀、最珍贵的摹本出自谁手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它最大限度保留了〖兰亭序〗真迹的特点,所以无论归在谁的名下,都无损它本身的价值。而我们还能亲眼目睹其风采,已是无比幸运!

唐太宗曾用他临摹的王羲之作品赏赐王公大臣。

唐太宗曾用他临摹的王羲之作品赏赐王公大臣。

书圣笔下不仅有『瑕疵』,还有真正的错别字,比如『和』的右边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曰』。王羲之定是喝多了,而冯承素又极其忠实原作,连作品中的错误也依样临摹了下来。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4-3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兰亭序》"瑕疵"论:论书圣笔墨中的自然之道与唐人摹拓技艺之极诣

关于《兰亭序》中所谓"错误"的讨论,实乃涉及书法艺术本质的深层命题。作为现存最能体现晋人书风的摹本,冯承素神龙本的价值恰恰在于其忠实保留了王羲之创作时的自然状态。这些被今人目为"瑕疵"的笔墨特征,实为理解魏晋书法美学的重要窗口。

一、笔墨"瑕疵"的审美本质
所谓"破锋"(如"同"字竖画)、"断笔"(如"可"字横画)、"贼毫"(如"暂"字撇画)等现象,皆源于魏晋时期特殊的书写工具与创作情境。据《笔经》记载,晋代毛笔采用"心柱法"制作,硬毫为骨,软毫为腹,这种构造在快速行笔时自然会产生飞白效果。王羲之在兰亭雅集时"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的创作状态,更使这些笔墨特征成为情感律动的自然外化。苏轼所谓"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正是对此种创作境界的最佳诠释。

二、异体字使用的历史语境
帖中"歳"作"𡻕"、"暫"作"𣈭"等写法,非但不是谬误,反而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字演变的真实面貌。考《玉篇》《说文解字》等字书,这些异体在晋代均属通行写法。王羲之作为琅琊王氏子弟,其用字习惯必然遵循世家大族的书写传统。唐人张怀瓘《书断》称"右军变古制今,惟在求其意趣",正说明书圣对文字造型的艺术化处理具有自觉意识。

三、修改痕迹的文献价值
冯承素摹本保留的七处涂改(如"于今所欣"改"向之所欣"、"岂不哀哉"改"岂不痛哉"等),具有双重意义:从文献学角度看,这些修改痕迹与《世说新语》记载的"醉后更书数十本,终不及之"的创作过程相互印证;从书法美学论,这些即时调整的笔势衔接,展现了"因势生形"的创作智慧。尤其"一揽昔人兴感"句的修改,通过"揽"字笔势的重新调整,使章法气脉更为贯通,堪称"笔在意先"的典范。

四、唐人摹拓技艺的巅峰
冯承素能完美再现这些细节,关键在于其独创的"响拓双钩"与"廓填补笔"相结合的技法。据《法书要录》记载,唐代御府摹拓有"硬黄响拓""游丝填廓"等法,冯氏在双钩轮廓后,又依王书笔势进行局部补笔,故能"得右军之神而存其形"。这种"摹中有临"的技艺,非深谙魏晋笔法者不能为,宋人米芾称其"下真迹一等",实非虚誉。

结语:
《兰亭序》中的这些笔墨特征,恰如《周易》"贲卦"所言"白贲无咎",在看似不完美的表象下蕴含着最高的艺术真实。唐人摹本的价值,正在于其保留了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创作状态。今人若以"错误"视之,不啻于以匠人之规矩,度书道之方圆。真正的鉴赏,当如孙过庭《书谱》所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透过这些"瑕疵",体会"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真谛。
清幽 發表於 2025-4-7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兰亭序"瑕疵"背后的书写真谛与审美境界》

关于《兰亭序》中所谓"瑕疵"的讨论,实涉及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命题。冯承素摹本珍贵之处,正在于其完整保留了王羲之书写过程中的"不完美"痕迹,这些被今人目为"破锋""断笔""贼毫"的现象,恰是晋人"尚韵"书风的绝佳注脚。

从工具特性观之,晋代毛笔"笔芯硬而外围软"的构造,决定了其"奇怪生焉"的必然性。这种"有心笔"在快速行笔时产生的自然开叉,形成了独特的"飞白"效果。如"同"字竖画的丝丝露白,非但不是败笔,反成就了"屋漏痕"般的自然意趣。宋代米芾《海岳名言》所谓"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正是对这种自然笔势的礼赞。

就书写情境而言,永和九年暮春的微醉状态下,王羲之"偶然欲书"的即兴创作,必然带有不可复制的随机性。文中七处涂改痕迹,恰恰展现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思维流动过程。特别是"一揽昔人兴感"改为"每揽昔人兴感","一"字末笔的戛然而止与"每"字的重新起笔,构成时空交错的审美张力,比之誊清后的定稿更显珍贵。

从书法演变史角度审视,所谓"异体字"现象实为魏晋时期文字过渡阶段的真实反映。"歲"作"嵗","暫"缺"曰"部,皆可见隶楷嬗变中的书写自由。清代阮元《北碑南帖论》指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这些"瑕疵"正是"意态挥洒"的最佳见证。

冯承素摹本的高妙,在于其"双钩填廓"与直接书写相结合的临摹方式,既保留了原作的"形骸",更捕捉到了"神采"。唐代张怀瓘《书断》称"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这些被技术性分析的"破锋""贼毫",恰是王羲之"把笔抵锋,肇乎本性"的明证。后世书家刻意追求的"金石气""屋漏痕",在《兰亭序》中皆以最自然的状态呈现。

这些"特效"之所以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正因其超越了技术层面而直抵艺术本质。苏轼评《兰亭》"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飞白与涂改,实为书者精神世界的物化痕迹。在"形""神"之辨的永恒命题中,《兰亭序》的"不完美"成就了最高级的完美——这是中国艺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终极境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