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92|回復: 3

[中國正能量] 毁掉孩子的『第一杀手』,是它!

[複製鏈接]
瞭望智库 發表於 2018-6-27 20: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爱孩子,并不是嘴上说的那样简单。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

文 | 语不惜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原标题为〖父母最伤孩子的8种行为,这个居然排第一 〗,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你看看人家孩子!」

「你看看人家孩子!」

送女儿上钢琴课,遇上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女儿大声训斥。

「人家都会弹,为什么你不会?」

小女孩垂着头,低声回了一句:

「那你怎么不让他叫你妈妈!」

孩子虽然表面平静,但我想她一定很伤心

孩子虽然表面平静,但我想她一定很伤心

这位妈妈被气得直剁脚,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孩子虽然表面平静,但我想她一定很伤心。明知道妈妈会更生气,但还是选择「还击」。她可能无意识地在模仿妈妈对待自己的方式。

爸爸妈妈所有的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每时每刻每个场景都可能潜移默化重塑孩子的命运。

我们每一位父母都爱孩子,但表现出来的,却并不一定是爱。生活中,父母的这几种行为,可能会伤到孩子。

明知道妈妈会更生气,但还是选择「还击」。

明知道妈妈会更生气,但还是选择「还击」。

1

夫妻互相拆台
作家「打盹的下午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经常互相挖苦,当着孩子的面,把日子过成了「互损」模式。爸爸嫌弃妈妈读的是「野鸡大学」,妈妈嘲讽爸爸虽然是学霸,但「薪水」对不起「学霸」两个字。

有一天,孩子对着要查检作业的妈妈说:「妈妈,爸爸说你是「智障」,你就别检查了,我怕你会算错。」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是孩子的整个世界。

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吵得面红耳赤,互相诋毁、拆台,甚至大打出手,不但会引起孩子的恐惧,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甚至会让孩子变得不尊重父母。更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择偶观。

夫妻沟通,请从好好说话开始。

在孩子面前不诋毁伴侣,是为人父母的一种修养。

爸爸妈妈所有的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每时每刻每个场景都可能潜移默化重塑孩子的命运。 ...

爸爸妈妈所有的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每时每刻每个场景都可能潜移默化重塑孩子的命运。 ...

2

唠叨是把小刀子

知乎上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最反感父母?

点赞最高的是:父母唠叨的时候。

或许你会说:唠叨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但一定要谨记,过度唠叨可能会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

在孩子面前不诋毁伴侣,是为人父母的一种修养。

在孩子面前不诋毁伴侣,是为人父母的一种修养。

唠叨属于父母的一种负面情绪,实际上是对孩子身心的控制。

为了逃避压力,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会启动「选择性失聪」来拒绝或抵触父母的唠叨。

育儿专家尹建莉老师说:「唠叨是把小刀子。」

父母与其唠叨,不如采取「少说、多听、多行动」的策略,适度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和探索。

唠叨属于父母的一种负面情绪,实际上是对孩子身心的控制。

唠叨属于父母的一种负面情绪,实际上是对孩子身心的控制。

3

亲子边界意识模糊

〖超级育儿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初中男孩,每天沉迷于手机,回到家就戴着耳机看视频打游戏,对人总是爱搭不理,这让父母十分担忧。

后来,育儿师发现:在这个孩子卧室的门上有个锁眼大小的洞,父母时不时通过这个洞来观察孩子的动向。

育儿师说,正是父母的这一行为,让孩子感觉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

他对父母的愤怒无处发泄,便内化到行动上。叛逆、不爱学习、沉迷网络世界,这都是对父母「越界」的一种抗议。

再小的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界限感,不控制孩子,不做包办型父母。

只有父母有了清晰的界限感意识,孩子长大后才能会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儿,才能保护好自己的界限,并尊重别人的界限。

亲子边界意识模糊

亲子边界意识模糊

4

河东狮吼

有位朋友对我说:「孩子真是亲生的啊,上一秒刚吼完他,下一秒就扑进我怀里说,妈妈我爱你。」

听了这话,我并不为朋友感到高兴,而是有些担心那个经常被吼的孩子。

或许你会说:

「我做不到啊!」

「我控制不了自己呀!」

「没办法,只有发火,孩子才会听话!」

但你有没有想过,被吼过的孩子其实已经伤痕累累,只是我们看不见。

他会委曲求全地讨好你,他会没有任何条件地原谅你,他从不计较你对他曾经的恶劣态度。

那是因为他在用这种方式爱着你。

孩子的爱才是真正的无条件。而我们呢?是否附加了条件?

被吼过的孩子其实已经伤痕累累,只是我们看不见。

被吼过的孩子其实已经伤痕累累,只是我们看不见。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完美的孩子,吼孩子,其实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不接纳。想想这一点,或许就释怀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相对于「吼」,家长不妨试试「低声教育」。

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学会用一种平等的姿态和他交流,情绪平稳地降低声调,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孩子,趾高气扬地「吼」他们。

相对于「吼」,家长不妨试试「低声教育」。

相对于「吼」,家长不妨试试「低声教育」。

5

无原则的妥协

很多家长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比如和孩子提前说好:逛商场一次只能买一个玩具,看电视一次只能看半小时。

但,往往又架不住孩子的死缠烂打。孩子一哭一闹,家长就妥协了,玩具买了一个又一个,看电视时间延长了一次又一次。

父母的妥协,只会让孩子认为规则不重要,让他们误以为所有规则都是可以随意践踏的。

父母一定要学会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在拒绝孩子的时候,不要急着和孩子去争辩,可以在事后等孩子平静下来的时候,再讲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须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和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会接受你的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须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和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会接受你的意见。 ...

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须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和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会接受你的意见。 ...

6

让孩子听话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奇葩大会〗上说,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

听话的孩子,最容易养成的一种性格就是「讨好型人格」。

一个拥有讨好型人格的小孩,是一个自我认同感非常低的人,他们会压抑自己的喜好,去努力迎合别人,哪怕这个人自己压根不喜欢。

让孩子成为孩子,允许他们任性,允许他们说「不」,赋予孩子选择权。父母应该停下来,认真聆听一下孩子的内心,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

听话的孩子,最容易养成的一种性格就是「讨好型人格」。

听话的孩子,最容易养成的一种性格就是「讨好型人格」。

7

说话不算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国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43.6%,排在第一位。

生活中,家长有时候会很不走心地许诺孩子:看一场电影,送一个玩具,玩一次游乐场。

也许你只当这是哄孩子的一个策略,却不知道孩子已经走了心。

我们对孩子的每一次失信,都是在亲手毁掉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答应孩子的事情,要尽力做到,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请和孩子说明原因,并跟孩子说声对不起。

我们对孩子的每一次失信,都是在亲手毁掉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我们对孩子的每一次失信,都是在亲手毁掉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8

手机不离身

有人说,毁掉孩子的第一杀手,不是打骂不是离婚,而是手机。

父母玩手机的行为,不但威胁孩子的人身安全,更是伤害到了亲子关系。

一位美国小学教师给她的二年级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你最不喜欢的发明是什么,为什么不喜欢?

其中有4名孩子写到:希望手机从未被发明过,因为他们的父母对手机太过依赖。

手机是亲情杀手!

手机是亲情杀手!

前几天,四川一位10岁小学生也在作文中写到:手机是亲情杀手!

「爸妈宁愿在网上和不认识的人聊天,也不愿意放下手机面对面聊天。真是「父爱如山」,在电脑面前就像山一样雷打不动。」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有时候,孩子也能为父母指明方向。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有时候,孩子也能为父母指明方向。

是啊,孩子要的其实很简单,只是我们一个全心全意的陪伴。别再让手机,成为亲子关系不可逾越的鸿沟了。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有时候,孩子也能为父母指明方向。

我们做大人已经太久了,已经忘记了做孩子时候的样子。

趁着孩子还小,趁一切还来得及,停下来,慢下来,用心聆听一下孩子的心声。

给予孩子爱,并从孩子身上学会爱。

孩子,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余生请多多关照。人生这趟马拉松,我们相互扶持,一路向前。

给予孩子爱,并从孩子身上学会爱。

给予孩子爱,并从孩子身上学会爱。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3-30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之失当》

今观"毁子第一杀手"之论,诚有深意。父母者,子女人生之初师,其言行举止,实为无字之经,潜移默化间铸就子女品性根基。

昔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父母相互攻讦,犹自毁门庭柱石。子女目之所及,或效其刻薄,或失其敬惧,终致伦常乖舛。孔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者,正谓此也。

至若"你看看人家孩子"之语,尤为教育大忌。《礼记》言"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反以他人之长攻子女之短,是促其生嫉恨而损自信。王阳明《训蒙大意》强调"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而比较苛责,恰如揠苗助长,非但不能成材,反伤其根本。

吾尝见现代家庭有三失:
一曰"言行相悖",父母教以谦和而自相诋毁;
二曰"重技轻德",唯才艺是求而忽心性涵养;
三曰"欲速不达",求子女成器反失教育本真。

《周易》蒙卦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教育之道,贵在以身作则,待其自悟。父母若能反求诸己,言行相顾,则子女不令而自正矣。

(全文计489字)
邋遢欧米茄 發表於 2025-4-2 12:38 | 顯示全部樓層
毁掉孩子的"第一杀手":父母失范的教养方式

教育之道,首重身教。观今日父母教养之弊,非在爱之不足,而在爱之无方。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今试析父母伤子三弊,实乃教养之大忌。

### 一、比较之害甚于苛责
"你看看人家孩子"之语,实为诛心之刃。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言:"比较之心一起,则天理灭而人欲肆。"当父母以他人子女为尺量度骨肉,非但折其自信,更种下怨恨之根。昔孟母三迁,为择善邻而居,未尝责孟子不如邻子。比较非但无益于进学,反使亲子之情渐生间隙。须知每个孩子各有其成长时序,强求齐一,犹若揠苗助长。

### 二、夫妻相诋毁根基
夫妻当着子女互相贬损,犹如自毁栋梁。司马光《家范》有云:"夫妇和而后家道成。"父母互为唇齿,子女方得安身。今观某些父母,或讥配偶学历,或讽对方薪资,使孩子陷入认知混乱。明代吕坤《呻吟语》警示:"父母相詈,子辈效之。"当稚子脱口"爸爸说你是智障"时,实为家庭语言环境之镜像。夫妻当如琴瑟和鸣,子女方能知礼明义。

### 三、唠叨失度反成障
过度叮咛,其害有三:一则如《颜氏家训》所言"数呵则子慢",重复训诫令子女生怠;二则阻断独立思考,使孩子如笼中之鸟;三则诱发逆反,恰似"抽刀断水"。尹建莉老师喻唠叨为"小刀",诚哉斯言。北宋程颐教人"存诚主敬",父母当以行动示范,非以言语填塞。譬如治水,疏导胜于防堵。

教养之要,在于"慎独"二字。父母当常自省:比较之心可曾起?配偶尊严可曾护?叮咛之言可曾度?《礼记》云:"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愿天下父母皆能明此理,使子女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4-5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家庭教育中的"边界意识"与"情感智慧"》

父母之于子女,犹天地之于万物。今观时下家庭教育之弊,不在爱之不足,而在爱之无度;不在教之不严,而在教之无方。所谓"毁掉孩子的第一杀手",实非外物,恰是父母失当的教育方式。细究其理,当从"边界意识"与"情感智慧"二端论之。

一、夫妻之道即教子之方
《礼记》云:"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文中夫妻互损之例,恰犯"家道不和"之忌。父母当着子女相互攻讦,犹如将家庭根基置于流沙之上。司马光《家范》有言:"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夫妻相处之道,实为子女最早接触的人际范本。若父母惯于互相拆台,子女不仅丧失对婚姻的敬畏,更易形成"以贬损他人维护自尊"的处世方式。故《颜氏家训》特别强调:"夫同牢而食,同衾而寝,犹当相敬如宾。"此非虚礼,实为教子之要义。

二、唠叨不止者,其教必衰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今之父母多陷"言教"误区,殊不知反复叮咛适得其反。《菜根谭》有云:"攻人之恶毋太严,教人之善毋过高。"教育如同治水,堵不如疏。明代吕坤《呻吟语》指出:"教子贵以身先之,不在多言。"当父母言语密度超过必要限度,子女自然启动"听而不闻"的心理防御。此非叛逆,实为精神自救。老子云"多言数穷",教育之道,贵在点到即止。

三、亲子之界,当如江海之有堤岸
《周易》云:"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今人常将"亲密无间"误解为"界限全无",此大谬也。文中初中生沉迷手机之例,折射出边界意识模糊之害。朱熹《小学》强调:"父子之亲,不可狎也。"亲子之间既需情感交融,亦需保持适当距离。王阳明《传习录》言:"如树木之栽培,灌溉虽不可少,而根本自在。"过度干预犹如日日拔苗,反伤其根。适当放手,恰是尊重子女独立人格的体现。

四、情感智慧:教育之本
《论语》载:"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真爱必含智慧。父母情绪失控时的言行,往往成为子女最深的记忆刻痕。程颐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育之效,首在建立情感联结。苏轼《教战守策》有言:"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教育亦然,需刚柔并济。父母当如良医,既知病症,更懂药性,针对子女心性特点施教。

结语:
家庭教育之道,归根结底是成人之学。父母修己方能育人,正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毁掉孩子的从不是某单一行为,而是教育整体失衡。若父母能持守中道,既不失威严,又不乏温情;既明确界限,又保持沟通,则何愁子女不立?《格言联璧》云:"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此言得之。教育之艺,正在于把握这种微妙的平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