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49|回復: 1

[中医理论] 去看病应该拒绝西医开中药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6-27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让西医接受『西学中』规培 合理用中药〗

〖让西医接受『西学中』规培 合理用中药〗

按:『人民日报』最近发表了一篇署名王君平的文章〖让西医接受『西学中』规培 合理用中药〗,该文虽意在力挺中医,然而却暴露出西医滥开中成药的严重现实。因此,做聪明的患者,拒绝西医开中药是最起码的素质。

拒绝西医开中药

拒绝西医开中药

请读棒棒医生〖做聪明的患者之一:拒绝西医开中药〗一文。

绝大多数的患者都有这样的经历:西医,一样会开中药,或中成药。而患者,从来都不会怀疑,这个医生是否具有最基本的开中药的资格。

如果要做一个聪明的患者,我给您的第一个忠告是:拒绝西医开中药!

您一定要,拒绝,西医开中药!理由如下:

按照中医传统,以及公认的说法,开中药,需要具备非同小可的资格!能开中药的医生,至少,最低的要求是,必须深刻理解中药理论的辨证施治、四性五味、君臣佐使、性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等等理论。这些理论的每一个字都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而实际上,西医,99%以上的西医,都根本不了解,也不理解这些理论!

棒棒我,作为中国一流的西医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上海医科大学1992年毕业的医疗专业,在大学六年中,只在大学四年级左右,学了一个学期的〖中医学〗考查课。

所谓考查课,指的是只要及格就可以,属于可有可无的科目。棒棒我在大学学习的课程不知道几十门,涉及中医的只有这一门〖中医学〗,属于入门级别的,相当于〖围棋入门〗,是最起码的入门知识。这样的课程,对于西医院校的学生,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棒棒我,那时痴迷于围棋,逢课必逃,几乎没有上过〖中医学〗的课。临近考试的前一天,我想,该重视一下了,于是,把同学的课本上划的重点照着划下来。

不料,好朋友的女友从广东来到上海,我非得陪一天。送走她后,我开始备考。花了一个通宵,把老师划的重点全部背下,考了75分,对于考查课,是很奢侈的高分。实在没有想到,博大精深的中医,考试起来是这么的容易。

六年医科大学毕业后,虽然学得很不好,我自觉对于人体以及基本的疾病,是有基本的了解的。可是,对于中医,我的了解近乎零。那个75分,虽然算是高分,并不能说明什么。

毕业后,我从事内科,再没有接触中医的机会,也没有兴趣。我坚信,绝大多数的西医都如我一般,不可能会再接触或再对中医感兴趣。

因此,绝大多数的西医,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受到的中医训练,绝对不能胜任开出中药处方的水平。因为,在他开出中药或中成药处方的同时,他必须考虑到辨证施治、四性五味、君臣佐使、性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等等理论。而这些理论在他修业期间就在考试范围之外,毕业后更无机会得到指导提高。简单说,这些理论99%的西医根本就不懂。

绝大多数的西医都在毫无顾忌地开中药

绝大多数的西医都在毫无顾忌地开中药

了解了这些事实后,我们再看现实,绝大多数的西医都在毫无顾忌地开中药。

比如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如双黄连类、牛黄解毒片、鱼腥草、板蓝根等等,活血化淤类的如丹参、红花、地奥心血康、步长脑心通、通心络胶囊、川芎、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生脉饮口服液等等。

还有护肝的、生血的、保胎的等等,太多了。这些中成药都是中国西医们非常爱开的药,可是,他们却根本不懂中药的基本药理。

作为患者,如果给你开药的医生对他所开的药的作用机制、疗效证据、毒副作用等等根本就不了解的话,你真的放心吗?你究竟凭什么这么相信他们呢?说实话,棒棒我是一丝一毫都无法相信他们的。直到今天,棒棒我自学了中医,对中医有了深入骨髓的了解之后,更是无法丝毫的相信这些西医开的中药!

事实上,中国的西医们,当他们开出中药时,他们对这些中药的作用机制、疗效、不良反应等等,全部是一无所知的。他们所唯一关心的,只是,绝对只是,这个药物的回扣

拒绝西医开中药,是聪明患者最起码的素质。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实在,你要吃中药,去找纯正的中医啊,绝对绝对,不要找西医啊!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啊!吃西医开的中药,我的理解,就是,找死!

有道乌青 發表於 2025-4-3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西医开具中药处方的专业思考

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中医理论研究的学者,对当前中西医结合实践中的处方权问题深表关切。针对"西医开中药"这一现象,笔者认为需要从专业资质、理论体系和患者权益三个维度进行审慎辨析。

一、专业资质与理论体系的根本差异
中医诊疗体系建立在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独特理论基础上,其核心在于"辨证论治"。要准确开具中药处方,医师必须系统掌握以下知识体系:
1. 四气五味理论(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
2. 药物归经与升降浮沉特性
3. 方剂学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
4. 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规范
5.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体化诊疗思维

而现代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严重不足。以某顶尖医学院为例,其中医学课时仅占总学时的2.3%,且多为概论性质。这种培养模式难以使西医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二、中成药滥用的现实困境
当前临床存在三类突出问题:
1. 诊断与用药脱节:西医常按西医病名直接套用中成药,忽视中医证型鉴别
2. 配伍失当:忽视中药间的相须相使关系,简单叠加使用
3. 剂量失控:未能根据患者体质调整用药分量

典型案例显示,某三甲医院呼吸科90%的感冒处方含中成药,但仅7%的处方医师能准确说明其辨证依据。

三、规范用药的可行路径
建议从三个层面建立规范:
1. 制度层面:明确限定中药处方权限,建立分级授权制度
2. 教育层面:对需开具中药的西医进行系统培训(建议不少于500学时)
3. 监督层面: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对跨专业处方进行重点审核

结语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其应用必须遵循自身规律。笔者呼吁:患者有权了解处方医师的中医专业背景;医师应当严守专业边界;管理部门需完善相关法规。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中医药的合理应用,真正造福患者。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