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食其不愧舌辯之士,在齊王田廣面前,先是曉以大義,又述說天下大勢,反正是怎麼對劉邦有利怎麼說,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說的齊王是頻頻點頭,欣然答應與漢軍結盟。 齊王自詡為已經與漢軍成了一家人,對韓信的軍隊也就不再介意,每日盛情款待酈食其。齊國的士兵,當然也就放鬆了戒備。 韓信率領著軍隊,殺氣騰騰,直撲齊國。可是還沒到齊國,就聽到酈食其不費吹灰之力,單人獨騎說服齊國的消息,大感沮喪,這下,齊國沒自己什麼事了。 這時,他手下的謀士蒯(kuǎi)通卻站了出來,勸說韓信不要退兵:『漢王派您來進攻齊國,不管齊國有沒有和漢軍結盟,漢王有詔書命令您停止進攻嗎?沒有啊。既然沒有,就可以繼續進攻啊。而且,您想想,酈食其就是一個普通的士人,就憑著一張嘴,替漢王收降齊國七十餘座城池,而將軍您率領幾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替漢王打下趙國五十幾座城池。如果您就這樣罷手退兵,不就被酈食其比下去了嗎?您作為統領無數軍馬的大將軍,功勞反而不如一個區區儒生大,您說漢王將怎麼想啊?』 韓信被蒯通說服了,率軍繼續前進,殺入毫無防範的齊國,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很快打到齊國都城臨淄。 齊王田廣大怒,認為是酈食其欺騙了自己,烹殺了酈食其。但是此時再想組織人馬與漢軍對抗已經為時太晚,只得率領少數殘兵,逃離臨淄。 齊王田廣向楚國求救,項羽派兵與田廣匯合。奈何,齊楚聯軍也不是韓信的對手,被漢軍殺得四散奔逃,死傷無數。最終田廣在逃亡路上被殺,齊國被韓信徹底平定。 說實話,韓信這事,做的不怎麼地道,屬於為了爭功,不顧大局了。酈食其與其說是死在齊王手裡,不如說是死在韓信手裡。 接下來,韓信繼續在作死的路上快速前進。 韓信派人給劉邦上書說,齊國是個『偽詐多變,反覆之國』,如果想徹底平定齊國,必須設立一個『假王』,就是代理國王,來震懾住齊國軍民,否則,局勢容易出現反復。而自己願意承擔這個重擔。 當時,劉邦正處於項羽大軍的圍困之中,隨時有滅亡的危險。韓信此舉,不管其動機如何,都絕對是借機要脅劉邦的意思,這也就給劉邦、韓信最後的徹底決裂,以及韓信的被殺埋下了伏筆。當然,以劉邦的為人,即使韓信沒有此處的舉動,結果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 劉邦見到韓信的書信,氣的是暴跳如雷,大罵韓信。張良、陳平深知此時絕不是和韓信翻臉的時機,急忙暗中阻止劉邦。劉邦也立刻反應過來,如果不同意,等於逼韓信造反,那時候,自己就真的完了。 明白過來的劉邦,再次充分發揮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精神,立刻改口,還是在大罵韓信,意思卻全然不一樣了:『你說你個韓信,男子漢大丈夫,做就做個真王,做個假王有什麼意思(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然後特別痛快的派張良做使者,封韓信為齊王。 然後,調韓信的兵馬,攻打楚軍。 劉邦此處的舉動,與項羽趕走範增的舉動,可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作為漢王,忍住手下給予著厚望的大將軍的要脅,甚至幾近赤裸裸的背叛,還要笑臉相迎,好言安撫,並答應其要求的舉動,其難度,也不亞于當年韓信忍受的胯下之辱。 忍辱都是為了負重,為了將來。當然,這筆賬,還是要記下的。 此時的項羽,也感受到韓信的威脅,派使者勸說韓信,只要韓信能反漢聯楚,自己願意將整個齊國的土地都封給韓信,『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 沒想到韓信一口拒絕了項羽的招攬。韓信回復項羽說:『我當年在你的手下,不過是個小小的執戟郎,而且是言不聽計不從,所以我才離開你,投奔了漢王劉邦。漢王對我卻是有天高地厚之恩。他將上將軍的印信交給我,將他手下全部的兵馬讓我率領,而且是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對我是言聽計從,使我的大志得以施展,也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我、信任我,我怎麼可能背叛他呢?我是死都不會背叛漢王的,只能謝絕項王您的美意了。』 不知道項羽得到韓信的回復後,有沒有後悔當年的有眼無珠,錯失人才?有沒有反省自己的剛愎自用、不聽人言? 同時,這裡也說明了韓信,這位傑出的軍事家,在政治上的幼稚,既然你這麼忠心于劉邦,又為什麼以要脅的手段,強硬的討要齊王之位?這不是兩面不討好,自尋死路嗎?真要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你沒事將這番言語和劉邦多念叨念叨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