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42|回復: 0

[講古] 古代沒有銀行,官員遍佈全國,朝廷如何把俸祿發到官員手上?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7-1 11: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歷史提問

古代沒有銀行,官員遍佈全國,朝廷如何把俸祿發到官員手上?

答:在沒有匯款轉帳等技術服務的古代,『發工資』這樁現代人看來簡單的事,卻是樁技術含量十足的折騰事。放在不同經濟水準的王朝裡,這個折騰事,也是各有各的招數。

首先比較簡單粗暴的,就是漢朝。俸祿一年一發,所以叫『年俸』,工資額以糧食來結算。所以漢朝形容官員品級時,常是『年俸XX石官員』。不過具體執行起來,也不止發糧食。漢朝的賦稅裡,就有收取錢幣的算賦。所以西漢政府發工資,也經常把糧食折算成錢。到了東漢時,乾脆改成『錢谷各半』,京城以及各地大小官員,每年固定時間,在所在地指定倉庫領取錢糧。

古代沒有銀行,官員遍佈全國,朝廷如何把俸祿發到官員手上?

古代沒有銀行,官員遍佈全國,朝廷如何把俸祿發到官員手上?

比如東漢末年曾擔任安喜縣縣尉的劉備,他的年俸當時是一百石,理論上說『半錢半穀』,但在東漢兵荒馬亂的年頭,糧價月月飆升,基層官員拿到手的糧食,常見一半都不到,其他的只能用貨幣湊數,基本上發錢的速度,遠比錢貶值的速度慢的多。領工資時這錢還能買一斤糧,轉天半斤都買不上。在鞭打督郵出去闖天下前,三國梟雄劉備早年的小官生活,就是這麼清苦。

到了晉朝時,工資發放就複雜了一些,以〖晉百官注〗的記載,晉朝縣令級別的官員,工資已經是按月發放。形式和漢朝差不多,定期去指定倉庫領。縣令年薪四百斛米,折合成每月,變成領十五斛米外加兩千五百錢。等於是每天領五斗米。大詩人陶淵明做詩人時那句『不為五斗米折腰』,悲憤的就是這事。

但千萬別以為,悲憤的陶淵明縣令,就只有這點工資。晉朝發工資的另一個辦法,是『官占田制』,只要是官員,就可以按照品級領一塊田,所有權歸國家,田裡收成歸個人。還可以驅使衙門裡的屬吏給自己種田。陶淵明做縣令時,也分到了三頃田地。所以悲憤辭官的陶淵明,喊完『不為五斗米折腰』後,卻也一度賴在任上不走,眼巴巴算秋收的日子。走?那得收割完莊稼,結清工資後再走。

『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為五斗米折腰』

當然,這種發工資的方法,雖說拿錢方便,但也雜亂無章。到了唐朝時,就變得更正規了。〖唐六典〗記載,唐朝的工資發放,改成了半年一發,京官工資由太倉署發放,地方官的工資由各州郡敖倉發放。除了發祿米和錢外,主要還是發絹帛。拜唐代突飛猛進的紡織技術所賜,絹帛在唐代已是硬通貨,十貫以上交易就要用絹,一匹絹折合500錢。所以,每到發工資的日子時,唐朝官員家的僕人們,就常見大車小車,吃力把絹帛往家來。

不過如果唐朝官員們肯出點錢,領工資也不一定這麼吃力。長安城的太倉,只要官員支付『腳錢』,就有『送工資上門』的服務專案,〖朝野僉載〗記載,唐朝清官李佘領工資,就是由太倉派腳夫送到家裡來。李母為表達兒子清廉品格,拒絕太倉討好,堅持結清『腳錢』。而〖舊唐書〗更記載,太倉門前更有大批腳夫,專以『送工資上門』為業。領工資,都領出火爆產業。

至於晉朝時的『占田』,唐朝的規矩也變了,改成叫『職分田』,且允許官員們佃租給農戶耕種,是為官員們的另一份收入。到了宋代,又變為了更優厚的『職田』。

而除了職田外,北宋官員的其他工資收入,看上去也十分豐厚,除了每月的『正俸』外,還有各種補貼。宋朝的官員們,可以憑著朝廷發放的『券曆』,在指定的地點領取補貼。比如北宋『包青天』包拯,開封府尹任上,以〖宋史〗統計,僅每年憑券領取的額外『公使錢』就有一萬八千貫。而北宋淮南一個州的賦稅,也不過一萬五千貫。北宋高官的待遇,不算基本工資,就已這麼嚇人。

宋朝的官員們,可以憑著朝廷發放的『券曆』,在指定的地點領取補貼。

宋朝的官員們,可以憑著朝廷發放的『券曆』,在指定的地點領取補貼。

不過,這嚇人的工資水準,也只限于高官階層,基層的官員,還是一個賽一個苦,比如這津貼,就是各種不靠譜。蘇東坡被貶官到黃州時,拿著官府的『券曆』領補貼,結果卻領來一堆賣酒用的包裝袋。可憐蘇東坡大文豪,每個月只好把錢裝成三十袋掛房梁上,每天節衣縮食用一袋,過得十分清苦。南宋學者周密〖浩然齋雅談〗裡,也記載了不少小官典當度日的慘狀。

到了明清年間,特別是號稱官員俸祿低的明代,領工資的方式也沒發生變化,依然以米糧和錢為主。但明朝前期比較悲催的是,官員們要領的米糧,相當多都要折成紙鈔,而紙鈔貶值的速度更是飛快。所以特別是京城中小級別的官員,常見清苦不堪。15世紀中葉時的明朝,還常用外國進貢的蘇木胡椒貨物頂工資。趕上貨物行情看漲的年頭還好,倘是貨物貶值,那更叫官員們叫苦不迭。

一直到白銀成為法定貨幣後,明朝至清朝的官員工資,改為貨幣與米糧支付,情況才稍好些。清代時又有了『養廉銀』,清代正七品官員的年俸是45兩,遠高於明朝的25兩。至於『養廉銀』呢?養廉銀的發放,是地方財政撥錢,全看地方府庫的家底,所以在窮地方做官,困難可想而知。

一直到白銀成為法定貨幣後,明朝至清朝的官員工資,改為貨幣與米糧支付

一直到白銀成為法定貨幣後,明朝至清朝的官員工資,改為貨幣與米糧支付

當然,看上去清苦的明清官員,有一點可不苦,在極其發達的科舉制下,有功名的明清官員們,兼併土地逃稅也都更輕鬆。看過〖儒林外史〗就知道只要功名在手,土地錢糧都是坐著就來。官員們苦哈哈熬幾年,家裡頭就土地連成片。就靠這隱形福利,再苦再累?也遠比老百姓幸福。(文章轉載自:我們愛歷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