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99|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卫灵公篇第5章〗孔子怎样论『通达』?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7-2 10: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5章〗孔子怎样论『通达』?

15·5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音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cān)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所谓『问行』,就是问怎样才能通达。『行』,指通达。『笃』,指厚实,厚道。『蛮貊』,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蛮在南,貊在北。『州里』,是古代的行政建制,两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州里』,也泛指乡里或本土。『参于前』的『参』字,此处指矗立在面前。『衡』,指车辕前端的横木。『绅』,是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下垂的部分叫绅。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张问怎样才能通达。孔子说:『说话要忠实守信,做事要厚道恭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能通达;说话不忠信,做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在地上,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这几个字矗立在面前;坐在车子上,就仿佛看见这几个字刻在前面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通达。』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腰间的大带上。

孔子答子张之问,论述了怎样才能通达的道理。子张问行,其意在外。孔子所答,教他反求诸己,修身立德。孔子用『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这样两个形象的比喻,告诫弟子必须把『忠、信、笃、敬』四个字,牢牢记在心中,并时时、处处、事事照此去做。这样的教育可谓鞭辟入里,直指人心,对我们也有深刻的启示。一个人怎样才能通达呢?孔子告诉我们,关键还在于自己有德。忠、信、笃、敬这四个字,是做人做事必备的品德,是人们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如孔子所说,对于这四个字,必须念念不忘,落实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之中,才有效验,这是日积月累地不间断修养自己的功夫。果能如此,就会获得一张信誉名片,这就是一个人之所以能处处通达的通行证。倘若朝三暮四,或一日行之而望终生收其效,则必无通达之理。

附:

【原文】

15·5 子张问行①。子曰:『言忠信,行笃②敬,虽蛮貊③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④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⑤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⑥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⑦。

【注释】

①问行:问怎样才能通达。行,通达。②笃:厚实,厚道。③蛮貊(音mò末):古时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蛮在南,貊在北。④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本为行政建制,后泛指乡里或本土。⑤参:此处指矗立在面前。⑥:车辕前端的横木。⑦: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下垂的部分叫绅。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通达。孔子说:『说话要忠实守信,做事要厚道恭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能通达;说话不忠信,做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在地上,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这几个字矗立在面前;坐在车子上,就仿佛看见这几个字刻在前面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通达。』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腰间的大带上。

半日闲 發表於 2025-4-3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卫灵公》第五章论"通达"的实践哲学探微

子张所问之"行",郑玄注为"达也",朱熹释为"行之于外",实指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有效性。孔子以"忠信笃敬"四字为回应,构建了一套内外贯通的行为伦理学体系,其内涵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道德主体的普遍性证成
"虽蛮貊之邦行矣"的表述,揭示了儒家伦理的普适性特征。孔子将道德规范置于地域文化差异之上,表明"忠信"作为言语伦理、"笃敬"作为行为伦理,具有超越文明形态的基准价值。这种普遍性不依赖外在制度保障,而是通过主体的自觉实践("参于前""倚于衡")实现,与康德"道德律令"的内在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州里"与"蛮貊"对举,暗示道德失效的危机往往源于近处的懈怠,而非远方的隔阂。

二、工夫论的双重维度
"立见参前""舆见倚衡"的意象,展现了儒家工夫论的特质:
1. 空间维度 的无所逃遁,将道德意识具象为视觉化的存在监督,近似于《大学》"十目所视"的慎独工夫;
2. 时间维度 的持续在场,通过"书诸绅"的物质载体,使瞬时教诲转化为持久提醒。这种"具身化"的修养方式,比单纯的概念认知更具实践效力,与现象学"身体图式"理论形成跨时空对话。

三、通达的辩证逻辑
孔子解构了世俗"通达"的功利性理解:
否定性界定 :"虽州里行乎哉"的反诘,破除地域决定论,指出无德者即便在熟悉环境中亦寸步难行;
肯定性建构 :真正的通达是道德实践的自然结果,如孟子所言"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子张"书绅"的行为,恰印证了这种道德自觉的生成过程。

当代启示在于: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忠信笃敬"的底线伦理仍具现实意义。但需注意孔子所言非僵化教条——"忠"需智慧判断(如"勿欺也而犯之"),"敬"须保持尊严("以直报怨")。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正是儒家实践智慧的精微所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