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38|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二王』书法中的部分典型部首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7-2 15: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行书的偏旁部首也没有固定的写法,它只有一定的连带方式,而无固定的形貌。以下仅列『二王』书法中的部分典型部首,以供读者参考。

1.『十』部

这一部首书写时要注意不同的起笔方式、连带方式,以及横与竖的不同组合方式。

『十』部

『十』部

2.『丷』部

这一部首的写法承接关系明显,书写时尤其需要注意两点位置的错落关系和笔画的轻重变化。

『丷』部

『丷』部

3.『乚』部

这一部首在书写时,一是要注意长短搭配的不同,一是要注意它的收笔动作。

『乚』部

『乚』部

4.言字旁

这一部首这里呈现了4种不同的写法,不同的书写方式源于不同的搭配需求,书写时要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体会各自的妙用。

言字旁

言字旁

5.立刀旁

这一部首这里基本呈现了2种写法,4种面貌。书写时要注意不同的下笔方式、收笔方式,并探究不同的倾侧方式及其倾侧的好处。

立刀旁

立刀旁

6.两点水旁

注意上下两点间的连带方式和出笔的方法。

两点水旁

两点水旁

7.提土旁

注意起笔、转笔、出笔及其笔画的组合方式。

提土旁

提土旁

8.女字旁

这一部首写法基本不一,书写时要注意交叉的方式和圆转与方折的妙用。

女字旁

女字旁

9.反犬旁

这一部首的书写尤其需要注意牵丝引带的关系。『独』字的反犬旁有别于其他3个字,类似于楷书的写法。

反犬旁

反犬旁

10.马字旁

注意马字旁内部虚实的对比及长短笔画的处理。

马字旁

马字旁

11.示字旁

注意示字作为独体字和偏旁的不同写法。

示字旁

示字旁

12.皿字底

注意竖画的处理方式。

皿字底

皿字底

13.单人旁

此4个字单人旁写法各异,注意体会每一种写法的用笔。

单人旁

单人旁

14.草字头

注意行书草字头的特殊写法及其组合方式。

草字头

草字头

15.左耳旁

注意竖画与『耳朵』的组合。

左耳旁

左耳旁

16.双人旁

注意双人旁的特殊写法,行笔时注意笔画的摆动感。

双人旁

双人旁

17.宝盖头

注意各部件的位置关系,行笔时体会方折与圆转的不同。

宝盖头

宝盖头

18.走之底

走之底写法多样,书写时注意不同写法的行笔特点。

走之底

走之底

19.提手旁

注意笔画翻转和提画的不同写法。

提手旁

提手旁

20.绞丝旁

此四字绞丝旁写法各异,书写时注意笔画的转换关系。

绞丝旁

绞丝旁

21.竖心旁

书写时注意左右两点的连接方式,体会竖画的摆动感。

竖心旁

竖心旁

22.反文旁

书写时注意笔画的圆转和伸展。

反文旁

反文旁

23.三点水旁

书写时注意三点的处理方式。

三点水旁

三点水旁

24.木字旁

注意不同位置的木字旁的不同写法。

木字旁

木字旁

25.心字底

注意方圆、轻重的变化。

心字底

心字底

26.病字头

注意横画与撇画的不同组合方式。

病字头

病字头

27.雨字头

注意点画间的位置关系。

雨字头

雨字头

28.页字旁

注意页字旁的外部轮廓及其内部布白。

页字旁

页字旁

29.月字旁

注意撇画与横折的组合。

月字旁

月字旁

30.隹字旁

注意其中单人旁的写法及其左右的组合方式。

隹字旁

隹字旁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为我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史称二王;他们的行书更是独步天下,是后来者学习临摹的对象。行书与楷书不同,它更不拘于形式,更能体现艺术家们自己独特的风格。多练、多思、多试,是写好行书的必备条件。

| 你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推荐关注 | 书法自学

凤杰 發表於 2025-4-4 04:48 | 顯示全部樓層
《二王行书部首技法刍议》

休竹客君所辑二王书法部首范例,诚为研习行书之津梁。余不揣谫陋,试以六朝书论体例补苴数语。

一、十部之变
右军《兰亭》"時"字十部取侧锋切入,献之《廿九日帖》则作露锋横掠。须知横竖交接处,大王多用"暗筑"(张怀瓘《玉堂禁经》语),小王则善"引带",此即"锥画沙"与"屋漏痕"之别。

二、丷部阴阳
《集王圣教序》"并"字两点如蜻蜓点水,上仰下俯;《鸭头丸帖》"无"字则取篆意圆转。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谓"作书须得欹正相生之妙",正可于此部首验之。

三、辵部三昧
走之底在《快雪时帖》中如轻舟掠水,《地黄汤帖》则似老藤盘石。赵宧光《寒山帚谈》云:"行书笔势贵在潜相属瞩",此部首最见引带之妙。

四、心字底要诀
《丧乱帖》"懸"字心底三点如珠走盘,《中秋帖》"慰"字则化点为波。黄伯思《东观余论》谓"草书使转,行书点画",此部首正宜参悟点画使转之界。

五、绞丝辩证
《得示帖》绞丝旁如金蛇狂舞,《伯远帖》则似铁线婉转。包世臣《艺舟双楫》论"筋节"之法,谓"转折处须有提按",习此部首尤当留意。

习书者当知,二王部首之变,实肇于篆隶之体,成于魏晋之风。米芾《海岳名言》称"八面出锋",正谓此类。然则临池之际,既要察其"形变",更须味其"势连"。昔人云"晋人尚韵",观此廿五部首,当知古人诚不我欺。

(全文计789字,依《佩文斋书画谱》体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