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06|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宣纸就该这么用!

[複製鏈接]
书法超市 發表於 2018-7-3 14: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宜平

书写时必需平放,才易于书写;若纸皱,便不易书写了。惟有人写古篆隶时,故意将纸揉皱,以求斑驳之致与古意。

书写时必需平放,才易于书写;若纸皱,便不易书写了。

书写时必需平放,才易于书写;若纸皱,便不易书写了。

洁净

纸上污秽,会影响观瞻运笔与墨色,灰尘也会影响运笔,若与墨汁相杂,墨既不坚,亦乏光彩。这虽然只是小事,但也是很重要的哦!

纸上污秽,会影响观瞻运笔与墨色,灰尘也会影响运笔,若与墨汁相杂,墨既不坚,亦乏光彩。 ...

纸上污秽,会影响观瞻运笔与墨色,灰尘也会影响运笔,若与墨汁相杂,墨既不坚,亦乏光彩。 ...

分格

书法书法,写字最重法度,故「书」、「法」并称,尤重间架与章法,布置章法有纵行横列之分,立定间架则有九宫、田字、米字诸式。线条亦有明暗之别,凡篆隶行草楷诸体都是如此,尤其是楷书更是重要;据说唐人重「法」,丝毫不苟,看留下来的名家诸法,其法度之谨严,空前绝后,故有九宫创于唐人之说。

书法书法,写字最重法度,故「书」、「法」并称,尤重间架与章法,布置章法有纵行横列之分,立定间架则有九 ...

书法书法,写字最重法度,故「书」、「法」并称,尤重间架与章法,布置章法有纵行横列之分,立定间架则有九 ...

分格也需随书体而定,法度最严的楷书和篆隶,纵横需整齐,行列皆可画分,而行草惟有直行,不宜加横列,以免缚手缚脚,不得纵放。明线宜细,以免妨害观胆,暗线用书宜轻,不必涂抹,以免损毁纸张。若摺纸易起皱折,妨碍运笔,亦须避免。

固定

书写时纸需固定,若纸随笔动,字便不能随心应手。方法除了以左手按纸,也可以用镇尺压在适当位置,使纸固定。

书写时纸需固定,若纸随笔动,字便不能随心应手。方法除了以左手按纸,也可以用镇尺压在适当位置,使纸固定 ...

书写时纸需固定,若纸随笔动,字便不能随心应手。方法除了以左手按纸,也可以用镇尺压在适当位置,使纸固定 ...

垫吸水布

以笔饱蘸浓墨写字时于顿挫重按处,力透纸背,墨渗纸外,不但会沾污桌面,且笔画染开,也会破坏画面。所以需要以吸水纸或布垫在纸下,可以将渗出的墨吸乾净,保持画面整齐。

以笔饱蘸浓墨写字时于顿挫重按处,力透纸背,墨渗纸外,不但会沾污桌面,且笔画染开,也会破坏画面。 ...

以笔饱蘸浓墨写字时于顿挫重按处,力透纸背,墨渗纸外,不但会沾污桌面,且笔画染开,也会破坏画面。 ...

待乾收纸

墨汁未乾时收纸的下场大家都很明白吧!好好的一个字平白多了个「镜像」,有时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还有,不要自作聪明的将作品「盼乾」,或是想用卫生纸吸乾,这样不但会使墨易脱落,且会使墨色受损。收拾时,不要任意摺叠,以免损纸,有碍观胆。

收拾时,不要任意摺叠,以免损纸,有碍观胆。

收拾时,不要任意摺叠,以免损纸,有碍观胆。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4-7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宣纸使用法度刍议》

观休竹客君所述宣纸使用诸法,可谓深得文房三昧。然其间尚有可申论者,试为诸君详析之。

纸平之理,非独为书写计,实关乎气韵流通。东坡《书蒲永升画后》有"纸欲平而心先平"之说,此中三昧,非仅技术层面。古人揉纸作篆隶之法,当溯至宋代金石学兴,米芾《书史》载"古纸捶熟"之法,乃为追摹鼎彝斑驳之象,非徒揉皱而已。今人用之,当知"仿古而不泥古"之理。

洁净之要,尤在养心。《翰林要诀》云:"几案精严,心乃入静。"灰尘污秽之害,不止于墨色,更扰心神。昔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然其几案必日日拂拭,此即"致广大而尽精微"之道。

分格之法,实为"法度"之外显。唐人尚法,创九宫格,实源于《周易》"九宫八卦"之象。然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云:"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可知法度非僵死之规。今人用九宫,当知"守经达权"之妙,譬如米字格之于欧阳询楷书,田字格之于褚遂良,各有攸宜。

镇纸之设,暗合"天地定位"之象。古人用铜虎、玉蟾为镇,非独取重,更寓"镇心"之意。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左手按纸,如按琴徽",此言动静相生之理。至若垫布吸水,乃"既济"之道,《考工记》云:"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润",用布当取生宣三层,过则伤纸,不及则墨溢。

收纸之法,最见功夫。文徵明尝言:"墨须待其自乾,如待君子。"强用卫生纸吸之,犹若揠苗助长。赵孟頫收卷必用桑皮纸间隔,此即"君子慎独"之道。至于摺叠之忌,非惟观瞻,实因宣纸纤维一经折损,再润墨时必现"断筋"之弊。

要之,宣纸之用,表面是技术,内里是心法。张怀瓘《书断》云:"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兵甲也",诚哉斯言!今人习书,当于这些细微处体会古人"格物致知"的精神,方不负"文房四宝"之雅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