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07|回復: 2

[书法家] 王羲之『绞转』笔法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7-4 09: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孙过庭说的『草书以使转为性情』中的『使转』指的就是张先生所谓的『绞转』。据知,古人书论中多谓使转,而末见有称绞转者。所以绞转的正确叫法应该是『使转』才对。

草书以使转为性情

草书以使转为性情

何谓绞转笔法,即为手指的捻动使得笔毫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变化锋面的笔法。使转是书法的最基本的笔法,是笔锋转向时必须的技法。是各个时期,各种书体都普遍应用的笔法。

绞转笔法是魏晋笔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隶笔法演变而来。绞转笔法也是王羲之书法用笔的主要组成部分。唐代以后书法家书写多用提按。绞转就是逐渐的改变笔锋的锥面:

何谓绞转笔法

何谓绞转笔法

可以看出,在书写圆线条时,需要运用好绞转的技术,我们找一组古人写圆弧的图片看看是否饱满。

绞转笔法是魏晋笔法的核心部分

绞转笔法是魏晋笔法的核心部分

即为手指的捻动使得笔毫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变化锋面的笔法

即为手指的捻动使得笔毫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变化锋面的笔法

使转是书法的最基本的笔法

使转是书法的最基本的笔法

是笔锋转向时必须的技法

是笔锋转向时必须的技法

各种书体都普遍应用的笔法

各种书体都普遍应用的笔法

由篆隶笔法演变而来

由篆隶笔法演变而来

绞转笔法也是王羲之书法用笔的主要组成部分

绞转笔法也是王羲之书法用笔的主要组成部分

唐代以后书法家书写多用提按

唐代以后书法家书写多用提按

下面是某位书友的转:

绞转就是逐渐的改变笔锋的锥面

绞转就是逐渐的改变笔锋的锥面

从上图可以看出,『谓』字上面的转,孙过庭和这位书友在绞转的地方出现了不同的线条形态,原帖饱满切且有很强的张力,临作则在转的地方线条扁薄,且留白造成的张力不够。

在转的地方,需要向笔锋施加压力,顺势捻管或者转腕,使得在『弧顶』处保持线条的饱满,这样的视觉效果是厚重的,我们常常说线条要厚重,在转的地方尤其要注意。

当然,会有书友问,为什么看到帖中也有很多字,在转的地方不是这样的,而是有个提起的动作,或是多了些中侧锋的变化:

帖饱满切且有很强的张力

帖饱满切且有很强的张力

需要向笔锋施加压力

需要向笔锋施加压力

这样的观察很仔细,值得肯定。在点画上来看,古人的圆线存在各种形态,但无非就是有了提按或中侧的动作;然而古人用笔圆厚,更多的圆线是饱满的,加了提按和中侧变化,只是丰富和调剂作用,一定要把握好度。

另外,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更多的人,是在转的地方不调锋,使得侧锋过多,圆线扁薄,还有一部分人是在转的地方提起笔锋,回避了绞转,说明更需要掌握的是把线条写的饱满,其他的方式便不在话下。

顺势捻管或者转腕

顺势捻管或者转腕

我们常常说线条要厚重

我们常常说线条要厚重

王羲之的出现,让绞转笔法的演进达到了成熟,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果你仔细的观察王羲之的单字,会发现线条边缘的形态更加的不规则,最典型的,比如左右不对称,在一些圆转的地方,王羲之的线条出现内尖外圆的形态,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复杂用笔。

古人的圆线存在各种形态

古人的圆线存在各种形态

△王羲之〖得示帖〗局部

相比之下,纯粹平动的用笔,线条两侧呈对称状,最典型的是小篆;基本对称而有渐变的线条边缘多是纯粹摆动和提按用笔;绞转用笔则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非对称线条边缘。

古人用笔圆厚

古人用笔圆厚

△提按运笔(自:邱振中〖笔法与章法〗)

总而言之,线条有弧度之处多有绞转笔法。很多人,写了楷书,不会行书,除了不明白笔势,还在于不懂得绞转笔法。

更多的圆线是饱满的

更多的圆线是饱满的

△〖书谱〗单字『钟』

练习绞转笔法是,需要注意:不要刻意顿挫用笔,起、收笔处要空中转多于纸面转,否则会尖涩浮滑;行笔处的转以厚重圆浑为佳。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7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使转”与“绞转”笔法之辨正》

孙过庭《书谱》所言“使转”,实为草书笔法之枢机。然今人以“绞转”称之,虽名异而实同,二者当属技法体系之不同表述层级。“使转”乃总纲,“绞转”乃其具体技法表现,犹树之根干与枝叶也。

考魏晋笔法,尤以右军为极则。其“绞转”之妙,在于运指捻管之际,锋颖作锥面之渐变,使圆转处筋力内含,如折钗股而绝无怯滞。观《十七帖》中“谓”字右转,笔锋暗换而线条饱满,此即绞转技法之典范。唐人以降,提按渐盛,此法遂晦。

今人临古,常见转处扁薄之病,实因未悟“弧顶蓄势”之理。真传绞转者,必于行笔中段施以压力,辅以腕指协同,使笔锋绞裹而行。如怀素《自叙帖》之盘纡,颜鲁公《祭侄稿》之郁屈,皆得此中三昧。

要之,“使转”为体,“绞转”为用。右军笔法之玄奥,正在此体用相生之际。学者当于墨迹中细参锋杪变化,勿徒执名相而遗神髓。
hf772697 發表於 2025-4-16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使转"与"绞转"笔法之辨正》

"使转"与"绞转"之辨,实为笔法体系认知之关键。孙过庭《书谱》所言"草书以使转为性情",确为魏晋笔法精髓。然考诸文献,"绞转"虽为后起术语,却非妄造,实乃对古法之精准诠释。

一、名实之辨
古人论书尚简,以"使转"统摄转笔诸法。细究之,"使转"实含三昧:一曰腕转,二曰指捻,三曰锋绞。张宗祥先生所谓"绞转",特指笔锋锥面之螺旋式转换,乃使转技法之精微者。犹如《周易》"殊途同归"之理,术语虽异,其旨一也。

二、笔法流变
王右军《得示帖》可见,绞转之法非简单平动。其线条"内尖外圆"之态,恰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比较篆书对称线条,右军笔法实开"三维用笔"之先河。唐人提按之法,虽得骨力,终失晋人"八面出锋"之妙。

三、实践要诀
临习者当明三要:
1. 锋势相生:转笔时需"逆入平出",如《笔阵图》"千里阵云"之喻
2. 指腕协同:捻管不过三度,大转需辅以腕运
3. 墨象观察:真迹墨色必呈"中浓边淡"之立体感

四、古今之异
今人作转易入二弊:或侧锋横扫如"帚抹",或提笔怯转成"断芦"。反观《丧乱帖》"当"字右转,笔锋如"折钗股",外圆内劲,此即绞转真谛。

结语:
笔法之辨不在名相,而在实证。右军妙迹如"龙跳天门",其绞转之用,实乃"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学者当以原帖为镜,细参锋杪变化,庶几可入晋人堂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壬戌日|黃帝4722年三月廿六日戌時| 2025/4/23/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