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难以置信:庞杂的汉语表义体系,归结起来只有十一个方面? 但又由不得你不信,【系统汉语】(字谱)用177万字的篇幅详尽地揭示了汉语这一奇特现象:『士、谷、冓、孕、屰、因、兒、大、卝、兄、老』等从男女的生殖器到交媾受孕,再到人的出生、长成和衰老,共十一个方面,构成了汉字的表义体系。 汉字中的大部分为形声字。近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在【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中曾论断:『凡形声之字,不惟其形有义,即其声亦有义。质言之,则凡形声字什九皆会意也。』『若能将【说文】之形声字,一一按其声系以求其义,或能于我文字起源得一大发明,未可知也。』笔者循着这个思路,将这些所谓的『形声字』,按声旁归类,追根溯源,从而得出510个字根。凡由同一字根衍生出来的汉字,彼此之间不惟声旁相同,而且都跟字根所指事物存在意义上的联系。 同时,这些字根之间又存在『音义趋同形成的系统性』。 综观汉字字根,主要有两种表音类型:一种为音源字,即所指事物是能够发出声音且比较单一的。如『虎』,字的读音即如虎叫。一种为借音字,即所指事物没有声音或声音混杂,只能根据相似律,向形、义相似或相关的音源字借音。如『月』,没有声音,便以其形状如龠而音同『龠』。因此,将音义相同或相近的音源字根与借音字根归为一类,从而构成『鸡、鹅、鹤、矢、足、斤、虎、船、竹、竽、榨、车、犬、鹿、辘轳、桔槔、绩、雷、蚌、贝、蝇、弓、工、陷阱、风、鼠、龠、杵、琢、锤锻、陶、蚊、门、猪、磨、牛、网、巫、燕、兒、熊、鸊鷉、犀牛、采、蛇、鼻、火、旱獺、蝙蝠、鹰、簸筛、马、卝、雚、钻、蛙、猴、帚、蝉、鸦、狼、蝗、羊、象、心、钉、鼎、蟋蟀、刻、黄鹂、雀、磬、鼓、铸』等七十四个音源体系。 汉字既然音同义通;反过来,义若相通,即便读音本不相同,也会慢慢趋向同音。甚至即便是音源字也会因义而变音。比如雷,其本字为『申』,象闪电之形,是音源字,音即雷声;却或为『靁』,借『畾』为声,『畾』所从『田』本指鼓声;或为『震』,借『辰』为声,『辰』本指蚌,是借音字。比如『象』,大象本自鸣,为音源字;却与『羊』混通,『橡』或称『样』即是。比如『犬』,本自鸣,为音源字;却或称『狗』,以『丩』为声,可『丩』指物的勾曲,为借音字,据张儒【汉字通用声素研究】统计,跟其相通假的字有求、侯、虎、于等38个之多。 因此,将存在音义相通关系的音源系统归为一类,便构成汉字的表义体系。 清人程瑶田从连绵词中发现了其中的端倪,他在【果裸转语记】中,将含圆转义的果裸、骨碌、佝偻、疙瘩、蓓蕾、辘轳、漩涡、流离、馄饨、宛转、胡涂等二百五十个归结为一起,视为同源词。今人任继昉在他的【汉语语源学】中,将其细分为圆形、块状、屈短、圜全、浑沌、胡涂、旋转、运行、周环、拘律、范围、卷束、纠结、勾曲、穹隆、坑洞、晓灵等十八个词群。实际上远不只这么多,就我所发现的含圆转义的连绵词达一千八百余。 对于连绵词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说:一是音转说,二是模仿说,三是转语说。音转说认为汉字本身是单音节的,因为发音的缓急,音转而衍生成联绵词。如『飙』与『扶摇』,『孔』与『窟窿』。模仿说认为联绵词是原始汉语的遗存,是『天籁』,因为模仿物声多以迭音形式表现。如『呜呼、布谷、果裸』。或进而推断出原始汉语存在复辅音,单音字是由联绵词分化出来的。转语说认为联绵词来源于迭音,流转过程中,逐渐变为双声迭韵的联绵词。如『犹豫』转为『容与』,『望洋』转为『迷惘』。 联绵词的构成很复杂,到底是双音节单纯词,还是复合词,学界意见不一,这主要在于对联绵词的界定问题。被称作『联绵词』的主要分为三类:双声字、迭韵字、非双声迭韵字。我认为具有语源学意义的主要是前两种。否则,或为外来词的音译,如『咖啡、沙发』之类;或为约定俗成的专用名词,如『东西、开关』之类,虽然是不能分的单纯词,但不能视为联绵词。这类联绵词大抵如王念孙所指的『连语』,王在【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中阐明:『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 因此,构成联绵词的『字』,不管是由于单音的缓读造成,还是迭音的转语造成,相互间都存在音同义通的关系。因此,如『潒瀁』,所从『象、羊』之间音义即可通;而与之音义皆同的联绵词『徜徉、蕩漾』,『徜』所从『向』,『蕩』所从『昜』自然也是音义可通的同源字。 循着这样一种线索,我们可以发现一群群字族,它们虽然有着自己的音源,但在音义上却存在交叉混用的关系。在古汉语词汇的应用中,表现为大量的通假。过去不清楚汉语的这种特点,而视之为『借代』,类似今天的错别字。其实算不上是『借代』,而是本来就音义相通的。 因此,古汉语的通假关系,是打开古汉语音义体系的钥匙。它跟联绵词可以互为参证。跟语源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叠韵联绵词。叠韵联绵词的前后字既然是叠韵的,也就是读音相通的。汉字音通多义近,但叠韵联绵词跟同义复合词不一样:联绵词在使用时是不能分割的,一分割就失去了原意;而复合词是可以分割的。比如『骨碌』与『骨骼』,『骨』与『碌』虽然都有『圆』义,但一分割就不是滚动的意思,而是指骨头和石头了;『骨』与『骼』则可以分割开来,指的仍然是骨头。因此,『骨碌』是联绵词,『骨骼』则是复合词。 叠韵联绵词的语源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与字之间的音义互通关系,一是词与词之间的音义互通关系。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汉语的音义体系也就基本明朗了。 基于以上认识,我试着将汉语系统概括为【穹隆】、【丁东】、【团圆】、【佝偻】、【辘轳】、【龊龉】、【蒺藜】、【浪荡】、【迷蒙】、【抱负】、【坎陷】、【羸弱】以及有关象意字的特殊方式【迭体字】十三章。 但在归结到【羸弱】,即跟婴儿有关的字根时,发现它们跟前面几章都有着音义上的联系。于是,我推断:最初的人类语言,跟其它动物一样是本能的,不外乎哭、笑、呻吟、呐喊和婴儿的呓语。作为人类古老文明仅存的硕果,它清晰地展示了人类从婴儿的哭声到本能的发音,以及对万物的认识模拟过程。出生时的第一声哭,是向世界宣示自己的存在;第一个发音,是对父母的呼唤。中国的先贤们,似乎就是通过对婴儿的来源及状况观察,开始了汉字的创造。从而形成看起来那么庞杂的汉字系统,实际上可归结为男女的交媾、阴阳的和合,从而生生不息。其答案,汉字本来清楚地告诉给了我们,那就是——『字』! 『字』从宀子声。对『字』义的解释,【康熙字典】概括得比较全面:『【说文】:乳也。又爱也。【书·康诰】: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周礼·地官·郑注】:小国贡轻,字之也。【左传·成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又文字。字者,孳也,六义相生无穷也。黄帝臣沮诵、仓颉,体卦画,摹鸟迹,引伸触类,文字之形始立。【周礼·春官·外史】:周礼春官掌达书名于四方。(注)古曰名,今曰字。疏滋益而多,故更称曰字。又名字。【礼·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又,女子许嫁筓而字。(注)亦成人之道也。又女许嫁曰字。【易·屯卦】: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又畜之牝者能孕字,故谓牝曰字。【史记·平准书】:乗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亦作牸。』但没明白『文字』讲的就是『字』,即一个生命从孕育到长成的过程;而不是其比喻义『孳乳』。 语言学中的所谓『声母』,对于汉语来说未必完全适应。象n、r、m,更象是韵母,而且是婴儿所发出的最初的声音,其基本字根所指的事物也多跟婴儿相关,如『女、暖、乳、软、儿、母』等。甚至b、p、f也是这样,多跟怀胎、孵化、哺育相关,如『胚、夫、妇、哺』等。其原因,可能也是婴儿最初能发出的声音。g、k、h,则多指圆形的空心事物,如『鼓、瓜、窟、壶』等;z(zh)、c(ch)、s(sh),则指线性的事物,如『蛭、刺、矢』等。这似乎跟男女的生殖器特征有关。而j、q、x和d、t,如『近、亲、向,捣、通』等则表示亲近、捣杵的动作行为。这似乎跟男女的媾和有关。 因此,汉字真正的系统,或许应该是这样: ① 士:指男根。包括尖刺的,类似阴茎的事物,如矢、刺、鹅等。 ② 谷:指女阴。包括洞状的,类似阴道的事物,如鱼、瓜、竹等。 ③ 冓:指男女的交媾。包括勾连的,类似交媾的事物,如丩、曲、交等。 ④ 孕:指怀胎。包括丰隆的,类似怀胎的事物,如辰、不、含等。 ⑤ 屰:指婴儿的出生。包括掘突的,类似婴儿出生的事物,如出、兔、杵等。 ⑥ 因:指襁褓中的婴儿。包括受困、无知、渺小诸特点,如昏、牛、芒等。 ⑦ 儿:指哺育期的婴儿。包括哺乳、爬行、尿床诸特点,如乃、蛇、弱等。 ⑧ 大:指幼儿期。包括站立、背负诸特点,如立、亥、马等。 ⑨ 卝:指少年期。包括总角、顽皮诸特点,如叀、元、猴等。 ⑩ 兄:指青壮年期。包括强壮、好斗诸特点,如长、争、狼等。 ⑪ 老:指衰老期。包括衰弱、粗糙诸特点,如秋、赖、蝎等。 而之所以或具备『穹隆』、『蒺藜』的特性,似乎又跟中国先民对万物的阴阳认识论有关,以『天、地』为例: 『天』的外形,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为半圆;『天』的运行为回旋。因此,『天』之『圆』,包括所有弓曲形和圆球形事物;还包括作旋转、连续运动的事物。天空、洞穴、钟鼓、瓜果、庐舍、舟车、辘轳、碾磨、胎卵……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却因为具有『圆』的特征,而表现在相应的汉字之间存在的音义联系。 『地』的外形,与其说是方,不如说是线形的。因为方形是由棱线组成的。因此,『地』之『方』,包括所有线性的、尖锐的事物;还包括作线性运动的事物。刺矢、刻镂、斤耒、蛇蝎、纺织……等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却因为具有『线』的特征,而表现在相应汉字之间存在的音义联系。 因此,如果要对汉字的音义体系作更高的归结,无疑就是方与圆,或阴与阳了! 由此看来,汉字很有可能是传说中的沮诵、仓颉两人所创造,不然不可能如此成系统。许多字虽然是以后陆续新造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但万变未离其宗。
——整理自拙著【系统汉语·绪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