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22|回復: 2

[文化熱點] 广州全城悬赏这种小虫,捉一只奖8元,被咬会得『新型艾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7-6 23: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昨天(5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刊登了一篇题为〖我们需要你帮忙,找虫! 找人!〗的文章,呼吁当地民众捕捉一种名为锥蝽的虫子。届时,当地疾控部门将以每只8元的悬赏金,向捕虫者提供奖励。

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

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

本文图片均来自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

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后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堪称『新型艾滋病』。而潜在的美洲锥虫病患者若获得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避免出现危及生命的风险。

这也是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找虫又找人』的原因。

『新型艾滋病』,潜伏期二三十年

文章介绍道,锥蝽因头部狭长似锥而得名,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锥蝽的幼虫和成虫都会吸食人血,因为专门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所以也被称为『接吻虫』。

头部呈锥形

头部呈锥形

头部呈锥形

锥蝽是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须对美洲锥虫病在全球的扩散引起重视。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曾在2012年发文介绍,美洲锥虫病在临床上可引起心脏、消化道及外周神经系统改变,病死率较高。随着近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人口流动频率增加。这一疾病也由美洲,开始向亚洲扩散。

2011年开始向全球扩散

2011年开始向全球扩散

2011年开始向全球扩散

本病的传播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患者或储存宿主→锥蝽→人的方式传播;另一是通过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在器官移植及实验室意外等情况下发生传播。目前至少有40种已知的吸血锥蝽可能造成本病传播。

不同种类的锥蝽

不同种类的锥蝽

不同种类的锥蝽

此外,锥虫病的隐匿性极强,隐匿期长达20年至30年;锥虫病确诊率低,没有疫苗可以预防,并且到病程晚期没有特效的药物,因此,有学者甚至把它称为『新型艾滋病』。

再看一眼,见过它们吗

再看一眼,见过它们吗

再看一眼,见过它们吗?

而锥蝽在广州被俗称为『木虱王』。经广州市疾控中心了解,该市多个区都有市民见过类似锥蝽的昆虫,有被叮咬的案例。2016年,顺德就发生了首起锥蝽叮咬人事件。

放大镜就位,抓到锥蝽可领钱

锥蝽大多藏身于墙壁或木质物件缝隙等地,比如旧木屋、花盆旁以及在农家乐的木堆旁,在夜间会外出活动。晚上,在有林地或田野的畜舍、鸡窝等处,也易于发现它们的踪影。

白色为锥蝽的卵

白色为锥蝽的卵

白色为锥蝽的卵

广州市疾控中心表示,通过此次调查,希望清晰了解锥蝽在中国的分布情况,配合相应的措施,争取将危害降到最低。

如果居民们看到锥蝽,请拍照后用矿泉水瓶或其他带盖容器装好,记好采集时间和地点(如20180626,22:00,海珠区海幢街30号608房),联系所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

联系所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

联系所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

如若确定为锥蝽,疾控部门将提供每只8元的奖励金和健康咨询服务。

如何预防?

根据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给出的建议,锥虫病的主要预防手段如下:

1、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如在建筑物的墙面涂敷石灰等涂料,修复和更换屋顶等,或室内喷洒杀虫剂,可防止锥蝽在室内孳生和栖息

2、尽可能消灭动物储存宿主。旅游者应避免在简陋居所睡眠,可使用蚊帐或杀虫剂

3、为避免输血传播,血库应进行血液的克氏锥虫血清学检查,亦可在输血前24小时于血液内加入1:4000的龙胆紫以杀灭锥虫。另外对献血者、器官提供者及孕妇应及时行血清学检查。

4、急性期应及早进行抗锥虫治疗,用于治疗的药品主要有苯硝唑或硝呋莫司。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7-6 23:45 | 顯示全部樓層
细思极恐,为何不是当场处死,而是收集上缴。这背後,会不会是某种国际战略?比如生物战!
坚强 發表於 2025-4-17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广州悬赏捕捉锥蝽虫一事,从传统医学与公共卫生角度试析如下:

一、虫害特性与古籍印证
锥蝽之形态特征,《本草纲目》"虫部"所载"臭虫"条目有相近描述:"形椭圆而扁,色褐黑,喙锐如锥"。其嗜血习性更与《肘后备急方》记载的"床虱"相似,然其毒性远甚于寻常蚊虻。古人云"毒虫蛰人,其害在血",此虫叮咬面部要穴(如承泣、地仓等),正应《黄帝内经》"邪入阳明,其害甚速"之论。

二、病症机理与中医辨证
所谓"新型艾滋病"之喻,在中医理论中属"伏邪温病"范畴。《温病条辨》指出:"邪气深伏,如油入面",与锥虫病潜伏二三十年的特性暗合。其临床表现为心脉受损、脾胃失调,恰对应中医"邪陷心包""湿热蕴脾"等证候。明代《瘟疫论》早有"瘴毒内伏,经年乃发"的记载,可见传统医学对潜伏性疫病已有认知。

三、防治要诀古今互鉴
1. 环境治理:当循《周礼》"除毒蛊,以攻说禬之"的古制,结合现代消杀手段
2. 个人防护:《千金方》"避瘟方"中雄黄、艾草等驱虫药材仍可参考
3. 及时诊治:发现叮咬当效法《伤寒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治未病思想

四、悬赏捕虫的现代意义
此举暗合《管子》"悬赏以劝众"的治理智慧。每虫八元之酬,既合"九五"数理(8为坤数,取厚德载物之意),又符市场经济规律。然需注意:
捕虫者当装备手套等护具
死虫需用酒精浸泡保存
发现叮咬痕迹应立即就医

结语:
锥蝽之患,实为全球化时代的新挑战。当秉承《易经》"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的训诫,融汇古今防治智慧。广州市民可参考《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所载防虫措施,配合现代医学检测,共筑防疫长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壬戌日|黃帝4722年三月廿六日巳時| 2025/4/23/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