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24|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为何书法家都爱把字写歪?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7-8 22: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如果你大量观赏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无论是他的大量书信手札还是〖兰亭序〗等,普遍写得『歪歪斜斜』。1500年前的袁昂在他的书法理论著作〖古今书评〗中说:

『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王羲之手札

王羲之手札

图/王羲之手札

爽爽有一种风气

不仅是二王,东晋人的书法因为不端正,形成了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就是一种书写感,这种书写感通过字体自然的左右摆动产生,这也是我们看很多古今书法家写的字很有动感的原因。

奇正相生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很少把字写的很正,因为把字写正大部分人经过一定的训练都能够做到,而高明的书法家都在斜中取正,也就是我们说的『奇正』。

米芾手札

米芾手札

图/米芾手札

古人书论里的奇正相生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奇来自于看似非常的平正的字体下,不仅仅是行书,其它书体也能产生这种效果。

书势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柳公权的楷书,他的楷书没有一个笔画是水平的,我们今天练习用笔书法,第一天写横画,老师就会告诉你横画不是直的,一般会有5度的倾斜。

古人书论里的奇正相生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书论里的奇正相生就是这个道理

而这种倾斜,就能给人一种动感,就比如一根钢筋平平的放在地上是没有力量感的,而一旦把它折弯或者抬起一端就会给人一种力量感,给人一种势感,古代书法又叫『书势』就是从这里来的。

生理本能自然释放

行书里的斜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人的手臂的动作幅度,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用右手写字,手臂、手腕、手指的动作幅度是一个半弧形。所以你看很多书法家的字左边非常舒展,右边很紧张,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点苏东坡的书法表现的最明显。

尚意书风把齐整相生演绎到极致尚意书风本质上是对唐代以来的尚法精神的一次反叛,主要特点是注重性情的表达,少了几分唐代书法的严谨,以意取胜,主要代表书法家是宋四家里的米芾、苏东坡和黄庭坚,其中又以米芾最为突出,后世学习米芾书法的王铎,又更进一步,不仅在单个字上倾斜,在整个章法上都写出了斜势。

王铎书法

王铎书法

图/王铎书法

以意取胜

这种以意取胜的心法,直接解放了书法家的手和笔,『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完全依靠手腕的自然运动来书写,由于手的活动范围的限制,自然字也就有了斜势。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但是作为书法的初学者,仍然要克服手的生理限制,开始练习书法,要尽量把字写正,我们现在的水平,很难达到古人那种信手拈来的程度,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训练。

但求平正但是作为书法的初学者

但求平正但是作为书法的初学者

这种基础训练就要求书写者能够做到各种情况的书写,不仅要能把字写正,还要能把字写斜,而写正的过程就是训练笔法和结构的过程。就像我们学车,不可能直接上路学习,而要先从压离合器、倒库、坡道、s弯开始,经历了这些就对开车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再上路才会更简单一点,之前的这个铺垫就是基础。

写正的过程就是训练笔法和结构的过程

写正的过程就是训练笔法和结构的过程

总之,歪歪斜斜的『斜势』,一方面是书法家们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的手的生理结构的限制,斜的最高境界就是『奇正相生』,有斜势的书体不一定就是行书,楷书和草书也会有,但是作为初学者,仍然需要首先把字写正。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7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书道奇正论】

书法之"歪斜",实乃"势"之妙用,非技法不逮,实为道法自然。王羲之书如谢家子弟"不端正而自生风气",此中真意,当从三昧参详:

一曰 动态平衡。卫夫人《笔阵图》言"点画如高峰坠石",横竖皆含俯仰之势。晋人尺牍左倾右敧,恰似舞者回旋,以不平衡求平衡,此乃"斜画紧结"之秘。米芾"八面出锋",正是通过笔势欹侧激活字间气脉。

二曰 阴阳辩证。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最忌位置等匀。"楷书如柳公权《玄秘塔》,横画右上取势,竖画微弓蓄力,正是"奇正相生"之理。如同太极双鱼,静态中暗藏动态,平正处实寓险绝。

三曰 生命气象。袁昂所谓"爽爽风气",实为书法"活法"之体现。观怀素草书,看似歪斜颠倒,实则如惊蛇入草,得自然万物运动之态。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足证书道通于造化。

今人习字多求横平竖直,殊不知此乃印刷体之标准。真正书道,要在"似欹反正"中见精神,于"不齐之齐"处得天真。若一味求正,反堕"算子书"窠臼,岂不闻黄庭坚"凡书要拙多于巧"之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