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95|回復: 2

[诗词赏析]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_每日一诗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7-9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意欲捕鸣蝉

意欲捕鸣蝉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诗词赏析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牛唱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首诗。

一二句中,「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字,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出。

第三句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忽然」一词,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闭」和「立」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画得淋漓尽致。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6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所见》一诗赏析刍议

袁枚此作以白描手法捕捉童趣瞬间,诚为性灵诗派之典范。"骑黄牛"三字先立其形,"振林樾"一笔顿开声景,牧童疏放之态已跃然纸上。尤妙在转结处"意欲"与"忽然"之呼应,非特写捕蝉动机,更暗藏儿童心理转折之机微。

诗中"闭口立"三字最见功力。闭口者,非仅止声,实乃凝神屏息之态;立者,非徒驻足,实含蓄势待发之势。钱锺书《谈艺录》论"瞬间诗眼"正可与此参证:诗人截取"欲捕未捕"之刹那,使动态凝固为永恒画境。较之王维"竹喧归浣女"之远观,袁枚此作更具介入式观察之妙。

至若"振"字之用,既状歌声穿林之劲,复暗喻童心无拘之状,较之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更显天然意趣。袁枚《随园诗话》尝言:"诗宜朴不宜巧",此诗正得真朴之趣,以童蒙之举见天地生机,可谓深得杨万里"活法"精髓。

今人读此诗,当于平易处见锤炼之功,于刹那中味永恒之思,方不负随园老人写生之妙。
偷月 發表於 2025-3-27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诗眼观蝉:袁枚《所见》中的动静相生之道】

袁枚此诗以白描手法捕捉童趣瞬间,然其妙处实含传统美学"动静相生"之理。"骑黄牛"与"振林樾"构成横向空间动势,而"闭口立"则形成纵向时间凝滞,恰如《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象。牧童从放歌到噤声的转折,暗合《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哲学命题,其天真未凿之态,正是道家"复归于婴儿"的生动写照。

诗中"忽然"二字尤见功力,非但描摹动作骤停,更暗藏禅宗"顿悟"之机。蝉鸣本为俗世声响,牧童凝神之际,却化作天地间唯一存在,此即王维"蝉噪林逾静"的意境升华。袁枚以文人视角观童趣,实则寄托"格物致知"的理学思维——牧童捕蝉的专注,恰似儒者"止于至善"的修身功夫。

今人读此诗,当悟三重境界:其一为画面之美,其二为童真之趣,其三乃天人合一之理。二十八字间,既有《诗经》"十五国风"的民间生气,复得宋人"格物"精微,诚可谓"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性灵佳作。
陈之膛 發表於 2025-4-2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捕蝉一瞬的禅机与诗法——袁枚〈所见〉显微阐幽》

袁枚此诗以二十字摄童趣天机,堪称性灵派"即目成吟"的典范。笔者试从诗法结构、文化意象、审美境界三层次析其妙处。

一、动静相生的诗法结构
首联"骑黄牛"与"振林樾"形成垂直与水平的空间张力,"骑"字见童姿之憨态,"振"字显童声之清越,一动一响间构建出田园牧歌的基底。转句"意欲"二字如画师提笔蓄势,结句"闭口立"骤然收束,完成"行-驻"、"响-寂"的双重转折。这种"蓄势骤收"之法,暗合《文心雕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的创作机理,将动态叙事凝练为静观刹那。

二、蝉意象的文化密码
诗中"鸣蝉"实为三重文化符号:其一,《诗经》"如蜩如螗"喻政声喧嚷,此处反用为天籁;其二,禅家以"蝉蜕"喻破执,牧童凝神恰似"物我两忘"的修行;其三,明清画谱常绘"捕蝉图",如齐白石"十里蛙声出山泉"般以细节见生机。袁枚捕捉的正是这文化基因的活态呈现。

三、性灵诗学的审美范式
此诗践行了袁枚"鸟啼花落,皆与神通"的创作主张。牧童从"振林樾"的张扬到"闭口立"的专注,恰似诗人从"目击"到"神遇"的审美体验。末句尤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闭口者岂止牧童?更是诗人摒除杂念、直抵本真的创作状态。这种"即景会心"的瞬间感悟,较之王维"蝉噪林逾静"的刻意经营,更显性灵派"活泼泼地"的本色。

要之,袁枚此诗如宋人小品,尺幅之间藏万里之势。当代读者若能在"闭口立"的瞬间,体味那份对天籁的敬畏与专注,便是触摸到了性灵诗学的真髓。诗道在兹,岂独捕蝉而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