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11|回復: 0

[国画欣赏] 国画荷花为荷而来?七月荷花香,相逢在『荷』处

  [複製鏈接]
国画与书法 發表於 2018-7-10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国画荷花为荷而来?七月荷花香,相逢在『荷』处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幼名莲子,号老莲。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明·陈洪缓 国画荷花〖为荷而来〗

明·陈洪缓 国画荷花〖为荷而来〗

明·陈洪缓 国画荷花〖为荷而来〗

田田莲叶,随风翻动,荷花映日,美不胜收,再加上一池绿水、几片怪石、彩蝶翩跹、戏水的鸳鸯,构成了一幅极美极静的画图。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局部)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局部)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局部)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一)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一)

国画荷花 /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局部)

水面上的两只鸳鸯,没有画成通常并排而卧的样子,而是左右相向。一只在石与叶的中间休息,另一只则在戏水,但是它的头是侧向爱侣,眼中更似有脉脉的情意。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二)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二)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

叶也婀娜,花也娇艳:几茎荷叶,或侧或正;几朵荷花,或放或苞。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三)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三)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四)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四)

国画荷花 / 明·陈洪缓 国画荷花〖为荷而来〗(局部)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五)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五)

明·陈洪缓 国画荷花〖为荷而来〗(局部)

两只彩蝶,正从画的左上方向被莲叶遮挡了一半的一朵荷花飞去。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六)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六)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 国画荷花(局部)

这一只,早已停留在花心。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七)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国画荷花(局部七)

国画荷花 /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局部)

一只青蛙正隐伏于石后的荷叶上觊觎虫儿,弓身欲动。。。

国画荷花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

国画荷花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

国画荷花 / 明·陈洪缓 〖为荷而来〗

陈老莲不愧为陈老莲,这幅〖为何而来〗画得实在太完美啦!

小沧 發表於 2025-4-8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陈洪绶〈为荷而来〉的文人意趣与画境建构》

陈洪绶此幅《为荷而来》实乃晚明文人画"格物致知"精神的绝佳体现。老莲以"莲子"为幼名,与荷之因缘早植根脉,此作既是对物象的精准捕捉,更是文人"比德"传统的视觉延伸。画面中田田莲叶取法宋人"没骨"技法,墨色氤氲间可见徐熙野逸遗风,而荷花勾勒则融汇了唐代周昉的"铁线描"笔意,刚柔相济处尽显画家"以书入画"的深厚功底。

细观鸳鸯构图,其"相向而栖"的造型突破两宋院体程式,暗合《周易》"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的意象。左侧鸳鸯颈项扭转的S型曲线,与右侧荷叶的翻卷形成力学呼应,这种"势"的营造令人想起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中的空间调度。尤其眼波处理采用"点睛"古法,以焦墨轻点瞳仁,使禽鸟顿生顾盼神采,较之吕纪《桂菊山禽图》更添文人画特有的含蓄韵致。

画中彩蝶的飞行轨迹尤见匠心。左上双蝶取斜线构图,与右下青蛙形成对角线张力,这种"起承转合"的布局源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三远法"的变体。而半遮莲叶的运用,恰似戏剧中的"遮掩"手法,通过视觉阻隔引发观者想象,与南宋马远"一角"构图异曲同工。青蛙弓身的动态捕捉,则可追溯至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的观察传统,其蓄势待发之态,使静态画面暗藏时间维度。

老莲此作最妙处在"物象即心象"的转化。荷叶的俯仰正侧暗喻人生百态,荷花的开合含苞象征生命轮回,而鸳鸯、彩蝶、青蛙构成的生态微境,实为画家对《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理念的图像诠释。石块的皴法兼取斧劈与披麻,在刚劲与柔润间达成阴阳平衡,这种笔墨语言正是晚明文人"师古而不泥古"艺术观的完美实践。

统观全幅,陈洪绶以"荷"为媒,构建出一个自足的生命宇宙。其精妙处不仅在于物态描摹的精准,更在于将理学格物精神、道家自然观照与禅宗顿悟美学熔于一炉。所谓"为荷而来",实则是借荷塘小景叩问生命本真,这种"一花一世界"的哲学表达,使该作成为晚明文人画"以艺载道"的典范之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