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53|回復: 1

[书法教程] 临摹经验分享·陈忠康的临帖经验

[複製鏈接]
国画与书法 發表於 2018-7-10 22: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陈忠康临摹如是说

1、临摹是怎么回事?

这是个大问题,不搞点临摹的心理学是难解决的。必需对临摹的流程有所考察。我认为过程是这样的:

作者:陈忠康

第一,(起点)对象--看(观察)--体验--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

第二,对照--纠错--再次心理体验--加强记忆(终点)

第三,再一次轮回,(无数次下去。。。。。。)

这是一个无数次的『试错--修正』的过程,任何的临摹都不能百分之百接近原帖。可以说任何临摹都是意临。真正的形似存在于理想中。

临摹的最大意义是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入古深浅就看这了。

因此这么看的话形的逼真很重要,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没有逼真的笔触模仿是根本无法体验古人的书写情境和心理状态。就是不能入古。(出古的不象应该是另一回事)。因此,所谓的造假的模仿我也认为很有必要,起码是检验书写者的能力的一个考察手段。

『神』本来是不存在的。任何的神都依附于物质基础--形。不存在神似而形不象的临摹,但存在形即使不似而神不错的临摹(历史上成功的意临都这么干)。分析来看,不同效果的神都对应不同的形。通常认为的『神似而形不似』只是读者的一种误度,一种心理认同

陈忠康临摹作品

陈忠康临摹作品

陈忠康临摹作品

2、形不是指表面的,那是僵尸,形有肉、筋、血等。

摸的好的话都应该出来,神也随之而生。把位置与神采对等是古人的一种描述方式,有其意义,但未必准确。

3、在临摹中一般使用『形-神』之二元概念只能针对一种模糊的大方向,是中国人思维方式决定的对书法一种描述。

有时管用,有时却会被这种概念所误导,是语言的无能,没办法。这对概念在具体的运用时还要很多内容要补充进去,才能丰满。

4、古人或传统的最好东西都凝聚在经典书法里面,不论是以前,现在或将来,人类精神生活的好东西就在那里。

现代人善于夸大某些感觉,以为那就是现代精神,并崇拜它,搞一些艺术的造反,也确实是反映现代精神的,但这种现代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大有问题。人类是渺小的,它真正值的尊敬的价值也许不多,而这种价值很可能不存在现在或将来,也许就存在于以前。所以,某种意义说,我们尊古是对人类真正意义的回归,和一种宗教式的崇拜。至于其他如创造性之类的追问就变得没有意义。

5、造就一个书法大家的程序或学习史的起点肯定是日常书写,而中间是日常书写的技术积累,最终是日常书写达到艺术性的高境界,就是历代书法大家所达到的水准。

临摹经验分享

临摹经验分享

6、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达到那种水准?

临摹大概是现在书法活动中解决此问题的不二法门。(不知古人是否也这样想,但古人的临摹的问题情境与我们面临的肯定不一样,每个时代的问题情境也不一样。对古人临摹问题化些工夫研究会很有意义。)那怎样的临摹方式才能最有效呢?我觉得这是我们的焦点问题。

国美经过二十年的教学积累,逐渐已现成一套有效的方法,凡是一到国美学习,必会融入这种技术语境。可能是因为出了太多的人才,人们就推崇它。实际也证明在国美读几年书抵的上社会上学上几十年的。但任何事物一旦发展为一种模式,也会渐渐暴露出不好的倾向。国美现在似乎给人一种感觉正在日益繁荣地利用那一套流水线培养越来越多的写字工具。个性在日益让位于共性(主要指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在销蚀),这可能是任何体制内的东西都会有这结果。历史上的学院派最后都是从革命走向保守僵化。

7、一个外国人的眼里是否是形还是神我不知道。

但书法的形来自与人心里一种共通的美感和心理同构,而历代经典是这种东西的积淀结果。也是衡量你的造型的源泉、潜在标准。

8、好,谈技术,节奏。

就是速度问题,是形能否准确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一般人都不注意。临摹的话就看你临什么、绝不一样,个别对待,结合性情选择。笼统的说,少年时比速度,越快越好,只有快才反映活(即脑袋好用,手听话),标准是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难的动作,要有意思训练这个,当然也应该会慢。年纪大了,就比谁能慢下去了。我怀疑少年时不会快写而老了能慢写好的人,也怀疑老了还在拼命快写的人会写的好。不知你们同意否?

9、关于临摹的逼真问题。

一般的形似要求是没人怀疑的。由于人们习惯于用『继承=创新』、『古-今『、古人--自我』等二元论思考问题,对逼真的程度可能会时刻反思。到底如何算临摹得像,怎样的度才算标准呢?答案每人会不同。比如翁志飞的临摹,其他人已认为很入古,怀疑他的创作,担心他太入古,再下去就是奴隶,找不到自己。而他本人却认为尚是基础阶段,还差得远。这种分歧很有意思。

我之所以高度重视翁志飞,是因为他独特的思考和感觉方式。况且他在入古这条路上比别人走得更彻底,这不仅仅指他的书法,而是他的整个人----心境和状态,这从他有意识得排斥某些现代化的东西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比别人更彻底的原因是敢毅然决绝地把自我的火种掐灭,置之死地而后生。入古在他那里已成为自律的事情。别人担心失去自我,而他怕有自我。他决不理会一般人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他也许觉得没意义,也许他比任何人想得更通。他的焦点问题很简单:学赵子昂,多写小楷,拿好笔,找些适合的工具。这些常人眼里最简单,最基础、最一般的问题在他看来是严重的问题、根本的问题。而他能把这些问题一直深化下去

10、临摹的效果决定于认识,决定于对范本的心理体验程度。

心理体验中有个心理筛选问题。人们面对范本,总是注意到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总是看到或选择其乐于接受的东西,视觉的发现要经过心理的过滤,这就是筛选。

任何人都会存在心理筛选问题,因此任何人在临摹时都会有局限。好的临摹应该克服因心理筛选而忽略的信息。临摹中『视而不见』的情况太多了。

针对被忽略的信息要经过感觉系统的反复检验修正,即培养『修正的眼睛』。很多人临的不象,不会看(观察),甚至临得一塌糊涂还自鸣得意,这不奇怪,只因为他没训练 『修正的眼睛』。关于临摹问题的心理暗箱是如何操作的我们所知甚少。

龙坊令 發表於 2025-4-11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陈忠康先生临摹五论阐微

陈忠康先生所论临摹五义,实为当代书学重要方法论建构。今试为申说,以明其理法要义。

一、临摹心理机制论
先生揭示"观察-体验-传递-反映-落实"五阶循环,实发前人所未发。考诸卫恒《四体书势》言"睹物象以致思",其观察体验之说已肇其端;至米芾"无往不收,无垂不缩"乃见心理传递之妙。然将临摹视为动态试错系统,实为现代认知心理学与传统书论之完美结合。所谓"任何临摹皆意临"者,非谓不重形似,恰指主体介入之必然性。赵孟頫日书万字,正为此种"修正轮回"之实践注脚。

二、形神辩证关系新诠
"形有肉筋血"之说,可溯至苏轼《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肉血"。然先生突破形神二元窠臼,指出神采实生于笔墨组织关系之中。观其临《兰亭》墨迹,起收转折处皆见血肉丰润,恰证"不同神采对应不同形构"之卓见。昔董其昌临阁帖不求形似而神采自出,正因深谙此中三昧。

三、传统话语体系反思
对"形神"概念局限性的剖析,体现方法论自觉。考诸书史,张怀瓘《书断》已分神妙能三品,然先生指出此乃"描述性语言"而非"分析性工具",实为重要理论突破。当代书家当如王铎"不离古、不泥古",在传统话语中开掘新解。

四、经典价值重估论
"尊古即回归人类本质"之说,与钱穆"温情与敬意"论暗合。先生指出现代性焦虑导致的艺术造反如徐渭、傅山辈,虽具时代价值,然经典所蕴"永恒性"方为书道真谛。此论与白谦慎《傅山的世界》所论可相发明。

五、日常书写本体论
"日常书写为起点"说,直指书法本质。观颜真卿《祭侄稿》、苏轼《寒食帖》,皆从实用书写升华为艺术经典。先生此论实启"新帖学"理路,将书法复归于"人书一体"的生命状态。

要之,陈氏临摹论以现象学方法重构传统书论,其价值不仅在技法层面,更在建立"入古-出古"的认知范式。学者当循此路径,于经典临习中体认文化基因,方不负先生金针度人之苦心。
刘刘刘 發表於 2025-4-17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陈忠康临摹观之传统书学价值》

陈忠康先生所论临摹五则,实为当代书坛深具传统根柢的实践真知。其说既承清人周星莲"摹古贵在神遇"之论,又融汇现代心理学视角,于书学临摹理论颇具开拓意义。今试析其要旨如次:

一、临摹本体论之重构
陈氏将临摹解构为"观察-体验-传递-反映-修正"的闭环系统,此说暗合《书谱》"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古训而更具操作性。其指"任何临摹都是意临"的论断,实乃破除形神二元对立之妙解。昔年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陈说正与此古贤论书血脉相通。其强调逼真临摹作为"入古"前提,恰是对晚明以来"尚意"流弊的拨正,回归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笔墨正道。

二、形神辩证之新诠
陈氏论形神关系颇具创见。其谓"形有肉、筋、血等",实发前人所未发,将抽象形质论落实为可操作的笔墨要素。此说既承续卫夫人《笔阵图》"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的传统品评体系,又暗合现代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认知原理。至若"神本不存在"的惊世之语,非是妄言,实乃破除神秘主义书论的科学态度,与包世臣《艺舟双楫》"形质成而性情见"的实证精神一脉相承。

三、传统价值之重估
第四则所论尤见功力。陈氏以文化守成主义立场,直指现代书法创新之虚妄。其"尊古即回归人类本真"的论断,实为对康有为"尊魏卑唐"说的当代回应。昔年沈尹默曾言"书法无新旧,只有雅俗",陈说正是此理的延伸。所谓"创造性追问无意义",非是反对创新,而是强调真正的创造必生于对传统的深度消化,此与黄宾虹"集大成而自出机杼"的艺道观不谋而合。

四、实践方法论启示
陈氏临摹论最可贵处,在于将玄妙的书论转化为可验证的实践体系。其"试错-修正"模式,实为对《续书谱》"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精神顿异"的现代诠释。观其临作,用笔起落间可见《兰亭》血脉,结字虚实处暗藏米南宫机巧,正是其理论的身体力行。

要之,陈忠康临摹观的价值,在于重建了传统书学的当代话语体系。在"展厅效应"泛滥的今日,这种回归笔墨本体的思考,恰似一剂醒世良方。昔人云"与古为徒",陈氏临摹论正是通往此境的康庄大道。学者若能由此深入,庶几可窥晋唐门径而不惑于时风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