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19|回复: 1

[中国正能量]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品行高尚的人

[复制链接]
生民无疆 发表于 2018-7-13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品行高尚的人

人无业则不立,立必有业。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谦虚好学,活到老学到老,方能博学多才,成家立业。

学会谋生的本领很重要,而学会做人更为重要。德才兼备,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但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是道德君子。

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开篇便谈德与才的关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在司马光看来,国家选人用人之时,若人才不足,宁可任用无德无才的愚人,也不要用有才无德的小人。一部《资治通鉴》,以无数历史事实论证了这一点:有才无德者,必然是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有才无德者,害人又害己,不仅会招致自己家破人亡,而且会祸害天下。因此,当虚心学习古圣先贤,谨身修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隋末天下大乱,豪强蜂起。李渊父子广修文德,不战而屈人之兵,各路英豪越陌度阡,汇聚于长安,共创大唐盛世。阅读《贞观政要》就能发现,唐太宗也常出昏招。因为君臣之间开诚布公,昏招才得以避免。贞观之治的实现,靠的是君臣修德。

学会探究学问的本领很重要,而学会养心更为重要。身心健康,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稍遇坎坷便半途而废,稍有成就便忘乎所以,自然是干不成大事的。人生无坦途,世间多诱惑,如何正确面对?那就是要自己的心保持在中和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如何做到呢?“克己复礼为仁”,克制欲望,规范言行,便能达到“仁”的境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只要我们对待一切取中庸之道,保持一颗“坦荡荡”的平常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成败得失、荣辱穷达,皆能心静如止水,便能顺应自然,身心健康,成就大业并获得长寿。古代士大夫大都有这样的良好心态,一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教育理念情趣高雅,“穷则独善其身”,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自娱;“达则兼济天下”,积极为民请命,诤谏于朝廷。高尚博达,自然天成,这就是古代士大夫的心胸。

学会经世治国的本领很重要,而学会立志更为重要。回报社会,才是读书的根本目的。一个人的志向有多高,他才能走多远。才华横溢而不求进取者,自然不会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自古以来,便有“小人儒”与“君子儒”之分。为追求个人私欲而读书的人,便是“小人儒”,他们不可能成为国家栋梁。孔子告诫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才是中国士人的主流。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教育理念皆以古圣先贤为榜样,志存高远,一心为国建不世之功。如何立志?“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首先必须端正态度,一心一意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为此而从修身、齐家做起。这就是说,立志必须与行动相结合,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从家庭做起。“了却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后名”,便是中国士人的人生理想,他们终生孜孜以求,虽九死而不悔。正是这样一种人生理想,培育出了无数流芳千古的仁人志士,诗礼传家也成为标准的中国式“家训”。

教育理念,做人、养心、立志之本,在于尊师、重教、崇道。

尊师,是一个人、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于欧洲的宗教至上,在我国,崇拜的第一圣人孔子,千年一贯的谥号是“至圣先师”。二千年来,天下州县皆有孔庙,有学校处必有孔子牌位。祭孔是国家修文之必修课,“(武德)七年二月,高祖幸国子学,亲临释奠。”(《通典》卷第五十三)尊孔,是倡导尊敬现实中的老师。“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辇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贞观政要·尊敬师傅》)尊师的本质是尊重知识,是对知识的崇拜。千百年来,在中华城乡,天地君亲师并尊,官府以尊师兴学为重,士人以教书育人为荣,百姓以尊师重教为乐,故中华文明长盛不衰。恢复对孔子的礼敬,不仅有助于全国教师以孔子为典范,加强师德修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而且可以使国民对中华文化心生敬意,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尊孔必重教,重教必尊孔。我国古代教育发达,世界上没有比中华更重视教育理念的民族。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全国义务教育体系全面形成,政府将公立学校办到了乡镇一级,乡的学校称为“庠”,聚(小镇)的学校称为“序”。汉朝人口约6000万,而太学学生竟多达3万人。与许多人的印象相反,清朝教育普及程度远高于同时期欧洲,“有清学校,向沿明制。京师曰国学,并设八旗、宗室等官学。直省曰府、州、县学。……又有义学、社学。社学,乡置一区,择文行优者充社师,免其差徭,量给廪饩。凡近乡子弟十二岁以上令入学。”(《清史稿·选举一》)教育的普及,为平民读书改变命运和国家实施科举取士创造了条件,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教育是个人的未来,是家庭的未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华文化为何五千年不衰?无他,惟在重教二字。

教育,古人称之为“教化”。“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校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懂“道理”,使之逐步成长为德才兼备、心智健全的人。西方有人说,学校里多一名学生,监狱里就会少一名囚犯,也是这个道理。我国古代首重养成教育,学生的启蒙教材是《孝经》、《论语》,在懂得如何做人的基础上,再学习经世治国的知识。无论将来能否得志于科举场,他们都会是注重修身齐家,积极对社会发挥正能量的人。人人知书达理,国家必为礼仪之邦。二千多年来,古代县令带着主薄县尉等三五个官员,配备若干衙役,便可在高卧弦歌中,把一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靠的就是早已植根于民间的中国传统文化。充分汲取古人的治国智慧,于今大有益处。今天,广采《十三经》作为中小学教学内容,在大中学校广泛开展以读《十三经》、《二十四史》和书法、国画、琴弦、围棋、太极拳等中国式雅趣的教学活动,从大处看,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净化社会风气,降低治国成本;从小处说,可以让每个人、每个家庭受益无穷。

薛佛 发表于 2025-5-13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教育之本在立人:由传统德才观析当代育人要义》

帖文所论"教育理念的核心在培养品行高尚之人",诚为见道之言。笔者试以经史为纲,分三端申论之:

一、德才之辨的千古命题
司马光《资治通鉴》开宗明义提出"才德四品说",实承孔子"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之教。考诸史册,王莽篡汉前"折节下士,勤身博学",蔡京位列北宋书法四家,严嵩青词冠绝一时,皆属"才胜德"之典型。故《大学》强调"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朱熹注曰:"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此即"君子务本"之真义。今之教育若偏重技能而轻忽心性,犹种树不培其根而溉其叶,非长久之计。

二、修身养心的实践工夫
《中庸》"致中和"之说,实为道德修养之圭臬。王阳明《传习录》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正与帖文"养心重于学问"相呼应。观贞观之治,太宗以"三镜说"自警(《贞观政要》),魏征进谏二百余事,皆本于"格君心之非"的儒家传统。今人当效法古人"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的慎独工夫,于日常中践行"九思"(《论语·季氏》),方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

三、当代教育的返本开新
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之教,在今日全球化语境中尤具深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谓"教育唯一工作可以归结为道德",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异曲同工。现代教育当以《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为根基,融汇《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的原则,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如车之两轮。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强调"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恰是儒家"内圣外王"理念的现代回响。

结语:
《易经》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教育之终极目的,非在造就精巧的"器",而在培育通明的"道"。昔张载言"为天地立心",其要在使每个受教育者皆能"明明德"。当今之世,尤当重温陆九渊"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的教诲,使教育回归"人文化成"之本真。
道德经 发表于 2025-7-10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教育之本在立德:从《资治通鉴》到《中庸》的德性启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即言:"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此论可谓切中教育之肯綮。自古以来,华夏教育传统皆以德行为本,以才艺为末。孔子十五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非仅知识积累之过程,实为德性修养之进阶。今之教育若仅重技能传授而轻品德培养,则如筑楼阁于流沙,终难稳固。

《资治通鉴》所载智伯之败,恰为才胜德者之鉴。智伯"五贤过人"而终致族灭,司马光评曰:"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此理于今日教育尤具警示。观今之世,名校骄子作奸犯科者有之,学术精英贪赃枉法者亦有之,皆因教育偏重才智开发而忽视德性涵养。德行如根,才学如叶,根深方能叶茂,此乃千古不易之理。

中庸之道,实为养心修德之要诀。《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教育之至高境界,非在造就多少专家学者,而在培养能"致中和"之君子。唐太宗贞观之治,正是君臣修德之果。魏征谏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德者,教育之本也;才者,教育之末也。本末倒置,则教育失其真义。

今倡教育理念当回归"培养品行高尚之人"的本源,并非否定才智之重要,而是强调德才兼备、以德领才。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四者次第井然,道为先,德为本,仁为体,艺为用。教育若能以此为纲,则所育之人必能如《周易》所言:"君子以成德为行",终成经世致用之才,而非仅有技艺之匠。

教育之道,路漫漫其修远。唯有秉持"立德树人"之古训,方能使受教育者真正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统一。此乃中华教育智慧给予当代教育最珍贵的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