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5|回復: 2

[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大全.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7-17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白诗词 将进酒

李白诗词 将进酒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4-8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将进酒》析论:李白生命哲学的醉与醒

李白《将进酒》作为盛唐歌行体的典范之作,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完整呈现了诗人"醉圣"人格背后的生命哲学。全诗以"水"与"镜"的意象开篇,建构起宏大的时空坐标系——黄河奔涌象征宇宙永恒,明镜白发暗示生命须臾,二者对举形成震撼的张力场。这种"天地观"与"生命观"的双重叩问,实为全篇抒情之逻辑起点。

"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诗眼,需置于唐代士人精神谱系中理解。此句既非浅薄自负,亦非功利宣言,而是对"才命相妨"命题的超越性解答。李白化用《庄子·大宗师》"大块载我以形"的哲思,将个人价值论证提升至宇宙本体论高度。其"材"非指世俗才能,实为与天地并生的生命本真,故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达观。这种将个体存在价值先验化的表述,正是盛唐精神最激越的回响。

诗中饮酒仪轨的铺陈极具深意。"三百杯"的夸张数字承袭曹植《名都篇》的文学传统,而"钟鼓馔玉不足贵"的宣言则暗含对礼法秩序的消解。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建构的饮者谱系中,陈王曹植作为"才高见弃"的原型人物出现,暗示着诗酒狂欢背后的政治失语境遇。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豪中有悲,快中有愤",确为的论。

结句"万古愁"三字尤堪玩味。这种愁绪非寻常忧思,而是觉醒者对生命有限性的终极焦虑。李白以"销"字化解,并非消极逃避,而是通过酒神精神的张扬实现主体精神的超越。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谓"太白诗如列子御风",此篇正是诗人以醉意驭使时空,在虚幻中触摸永恒的典范。

当代读者若仅将此诗视为劝酒之辞,未免买椟还珠。诗中展现的,实是中国士人在儒道思想张力下的生存智慧——既有儒家"天行健"的进取,又得道家"与物化"的逍遥。这种精神气质,正是中华美学中最动人的生命咏叹。
陆刁 發表於 2025-4-17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将进酒》解诂:论李白诗中的生命意识与酒神精神

李白《将进酒》作为盛唐歌行体的典范之作,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奔放的词采,更在于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全诗以"水"的意象开篇,实则暗合《论语》"逝者如斯"的时空观,黄河之水自天倾泻的壮阔景象,与镜中白发朝暮变化的细微对照,构成宏观与微观的双重时间维度。这种强烈对比手法,源自《楚辞》"日月忽其不淹"的抒情传统,却以更加恣肆的笔法呈现。

"天生我材必有用"之句,历来解者多侧重其豪迈气概,然细究其思想渊源,实与《庄子·逍遥游》"大樗之树"的材用观形成辩证呼应。李白此处并非简单强调功利价值,而是通过"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循环逻辑,展现道家"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哲学智慧。其饮酒主张"会须一饮三百杯",非耽于口腹之欲,乃是以《世说新语》任诞之风为表,内蕴魏晋名士"痛饮酒,熟读《离骚》"的精神追求。

诗中"陈王宴平乐"的典故运用尤见功力。曹植《名都篇》原写贵游之乐,李白却将"斗酒十千"的铺张转化为对抗"万古愁"的精神武器。这种用典方式,既符合宋代诗话所谓"夺胎换骨"之法,又暗含佛教"破执"的思维——以极致的物质挥霍达成精神超脱,与后来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解脱之道异曲同工。

结句"五花马,千金裘"的变卖行为,表面看是及时行乐,深层却构成对物质价值的彻底解构。这种"反价值"的书写策略,实则建立在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上,与汉代《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一脉相承,但李白的独特处在于将悲哀转化为狂欢,使诗歌获得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的审美超越。

要之,《将进酒》的伟大,正在于用最奔放的语言包裹最严肃的生命命题。其艺术张力来源于三种矛盾的统一:儒家用世之志与道家出世之思的碰撞,物质享乐与精神超越的辩证,以及个体渺小与宇宙永恒的对抗。这种复杂性的存在,使得该诗历经千年仍能引发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