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68|回復: 2

[講古] 历史人物.刘邦为何将一个女儿许嫁了三次?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7-19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从白登山活着回来的刘邦,第一件事,就是从监狱中放出刘静,并亲自向历史人物刘静赔礼道歉:『我不听先生的劝告,才有这次惨败。这是我的错误啊。』为了奖功罚过,刘邦将那些说匈奴不堪一击的使者全部斩首,然后加封刘静为建信侯。

别管刘邦有多少缺点,就这一个知错就认,认了就改的特点,别说皇帝,就是一般人,就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这正是刘邦的最大优点之一。

匈奴和汉朝暂时停战,时隔不久,又再次入侵。而且,现在有了韩王信等人做帮手,加上大汉皇帝的惨败,匈奴兵马越发的肆无忌惮。公元前199年(汉高祖八年),也就是白登之战的第二年,刘邦不得不再次亲自领军出征。匈奴兵马呢,充分发挥机动性强的特点,你大军来了,我就退。刘邦总不能一直呆在边境,只得在匈奴兵马退走后,率军返回。然而汉军大军一走,匈奴人马又卷土重来。

这样来来回回一折腾,弄得刘邦是气急败坏,无计可施。

那为什么不派遣大将领军出征,或者派遣重兵,防守边境呢?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大将,够帅才的还是颇有几个的?

关键在于,刘邦不放心啊。现在的刘邦,将军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对身边的普通将领,都保持着怀疑态度,更别说那几个将帅之才了。像历史人物韩信之类,更是被软禁在长安城内,根本连接触军队的机会都没有了。

如此作为,活该刘邦奔波劳碌。

焦头烂额的刘邦,向文官要主意。这时,刘静提了个建议:和亲。

刘静认为,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废待兴,不适合长时间发生战争。而且匈奴兵马机动性强,将其战败,他们就会逃走,并不能损伤其根本。我们即使追也追不上,而且战线拉得太长,与汉军不利。所以匈奴问题,不是靠武力能解决的。

所谓『和亲』,就是将皇室长公主嫁给单于,这样大家就成了一家人了。咱们再送上一份丰厚的嫁妆,单于一定会感激皇帝,将大汉公主立为阏氏。这样,将来公主生了儿子,就是未来的单于。到时候就更没问题了,外孙怎么会来攻打外公呢?

然后我们再时不时的给他们一些咱们多余的物品,再派人教他们礼仪之道,慢慢教化他们。时间长了,也就能将他们彻底感化过来。到时就不会再有战争了。

刘邦点头应允。

应该说,刘静的这个主意不怎么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矛盾,甚至有养痈遗患的可能。但是就当时的环境下,至少能给刘邦争取一段相对和平的时间。

能赢得相对和平,其关键,一是和亲,从情理上让匈奴人有所羁绊,二是大量物资的主动赠送,能相对减少游牧民族物资的短缺,这样,也就消弭了部分匈奴人入侵的欲望,减少了其入侵的次数。

实质就是,你别来抢了,我主动送给你,连皇帝的女儿和各种财物,一起主动送给你。而和亲的名义,不过是将这件事改换成一个相对好听的说法而已。

虽然说起来,这样做显得懦弱而窝囊,但是,至少算是一段时间内,减少了边境平民和军队士兵的伤亡,控制了战争的规模和次数,使战争的风险变得相对可控一些。

刘邦认可后,就派刘静为使者,前去匈奴出使,向冒顿单于说亲。

现在事情的发展,倒真的应验了当初历史人物陈平派人游说匈奴阏氏的话了。

冒顿听说汉朝皇帝愿意将女儿嫁给自己,还陪送大批的嫁妆,非常痛快的答应了。

可这时,刘邦的妻子,吕后不答应了。刘邦的长公主是吕后所生,历史人物吕后舍不得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到匈奴去,在刘邦面前是又哭又闹。刘邦也很为难。

这个长公主,就是当年刘邦为了逃命时,三番两次推下马车的那个。

说起来,这个长公主,作为皇帝的长女,却也是命运曲折。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推下车造成的心理阴影有多大就不说了,就说婚姻,就是错综复杂。

鸿门宴时,为了拉拢项伯,刘邦将她许嫁给项伯的儿子,两家结为口头上的亲家。不过这件事并没有真的实现。刘邦当皇帝后,选择性的遗忘了这件事,同时还将项伯一家赐姓为『刘』。

再然后,为了拉拢历史人物赵王张耳,刘邦又决定将自己的这个女儿嫁给张耳的儿子张敖,就是继任的赵王。

现在,这位公主还没出嫁,她爹已经又准备给她找第三个婆家:匈奴单于了。

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像这样一口气将一个女儿,许给三家人家的事,恐怕也只有刘邦干得出来了。

好在,吕后的坚决反对,让刘邦也有一些犹豫。

吕后更是果断,趁着刘邦没拿定主意,干脆利落的让女儿和赵王张敖结了亲。

在吕后的心中,这个结局至少要比被嫁到匈奴去好多了。

木已成舟,刘邦也就将女儿封为鲁元公主,让她随张敖回封地去了。

但是匈奴单于那边不能就这样没下文了啊,这招对历史人物项伯行,对单于可不行啊。于是刘邦又从皇室宗亲中,挑选了一个年貌相当的女孩,冒充做长公主,还是让刘静做使者,和冒顿单于成了亲。

当然,带去了大量物资做嫁妆。

冒顿单于并不知道嫁过来的是不是真的长公主,估计即使知道了,也不会太在意,非常满意的与之结亲,并将她真的立为了阏氏。

叶佃建 發表於 2025-4-5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刘邦三嫁其女的战略考量与历史局限

汉高祖刘邦将长公主(一说为宗室女)先后许配匈奴单于三次,实为汉初“和亲政策”的缩影。这一举措既反映了汉匈力量对比的现实困境,亦折射出刘邦在军事、政治上的两难抉择。

一、白登之围后的战略调整
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的惨败,迫使刘邦放弃武力征服匈奴的幻想。刘敬(即娄敬,赐姓刘)提出的“和亲”之策,本质是以政治联姻换取喘息之机。其逻辑有三:
1. 以姻亲纽带弱化冲突:通过公主下嫁单于,构建“翁婿之谊”,试图以血缘关系约束匈奴南下;
2. 经济绥靖:嫁妆与岁赐可暂时满足匈奴的物质需求,缓解边境压力;
3. 文化渗透:寄望于中原礼仪逐步教化匈奴,实现长期“羁縻”。

然而,此策存在明显缺陷:匈奴的部落联盟体制下,单于无法绝对约束各部劫掠,且游牧经济对中原物资的依赖具有持续性,非一次和亲可根治。

二、刘邦的权谋与无奈
刘邦三嫁其女(或宗室女),实为动态博弈中的试探:
第一次许嫁(前199年)为缓兵之计,但匈奴仍屡犯边,暴露和亲的脆弱性;
后续调整:刘邦或通过更换许嫁对象(如改以宗室女代长公主)、追加岁赐等方式强化约束,反映其对和亲效果的反复评估。
深层原因在于汉初军力不足与中央集权需求:
1. 忌惮功臣:韩信等名将被削权后,汉军缺乏足以对抗匈奴的统帅,刘邦不得不亲征,但难以持久驻边;
2. 内忧优先:异姓诸侯王未平,需集中资源巩固政权,和亲成为“外稳内安”的权宜之策。

三、历史评价:妥协与过渡
刘敬之策虽未能根治边患,却为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赢得时间。至武帝时,汉朝方具备武力反击的条件。刘邦的务实态度——承认短期劣势、以妥协换发展——恰是其政治智慧的体现。然此策亦暴露古代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战略的局限性:“和亲”终为被动防御,非主动解决文明冲突之道。

结语
刘邦三嫁其女,非反复无常,而是汉初国力与战略环境的必然选择。这一政策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亦为后世“强本弱末”战略的起点,其得失印证了“国势未强,谋略需权”的政治法则。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4-16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刘邦三嫁其女的战略困局与和亲政策之辨

汉高祖刘邦将长公主三易其婿的史实,实为汉初边疆战略困境的缩影。据《史记》《汉书》所载,此事发生于白登之围(前200年)后的战略调整期,折射出三个层面的历史逻辑:

一、军事困局下的权宜之计
白登之围暴露了汉军对匈奴骑兵的绝对劣势。当时汉军步兵占比达八成,而匈奴"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史记·匈奴列传》)。刘敬(即娄敬)提出的和亲策,本质是以婚姻纽带换取战略缓冲期。刘邦将鲁元公主先许赵王张敖,后改嫁匈奴冒顿单于,最终因吕后阻挠改以宗室女代嫁,这种反复正反映出战略摇摆。匈奴"利汉缯絮食物"(《汉书·食货志》)的经济需求,使和亲成为低成本维稳手段。

二、权力制衡的政治算计
刘邦诛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前202-前195年共废七王),对军功集团深怀戒惧。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常称病不朝"(《史记·淮阴侯列传》),周勃、灌婴等皆受监视。此时委重兵于边将,恐生第二个韩王信(降匈奴者)。刘敬进言"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史记·刘敬列传》),实为以经济手段替代军事投入的无奈选择。

三、文化误判的战略缺陷
和亲政策存在三重误判:其一,匈奴"妻后母、报寡嫂"的收继婚俗(《汉书·匈奴传》)使公主难以确保阏氏地位;其二,游牧政权"利则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列传》)的生存逻辑,非礼制可约束;其三,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史记·平准书》)的经济困境,难以持续供给物资。故文帝时贾谊已斥和亲"倒悬如此,莫之能解"(《新书·解县》)。

历史证明,和亲仅维持了表面和平,文帝时匈奴仍十四次犯边。直至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收复河套,方转入战略反攻。刘邦的妥协政策,实为"黄老之治"过渡期的必然选择,其反复嫁女之举,恰折射出草创帝国外交手段的稚嫩与务实。班固评"初兴,继嗣不明"(《汉书·诸侯王表》),可谓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