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37|回復: 0

[中医理论] 用中医理论解释"元气亏损"为什么是身体生病的根本原因!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7-22 22: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用中医理论解释"元气亏损"为什么是身体生病的根本原因

用中医理论解释"元气亏损"为什么是身体生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理论认为元气亏损是身体生病的最根本的原因,很多体虚者、老年人、体弱多病者、精力不足上班族、久坐人群、亚健康人群,不懂元气和养生的重要性,长期劳累,元气流失,身体不堪重负,各种病接踵而来。

一次感冒就会引来糖尿病,一次失眠引起高血压,一块西瓜引来上吐下泻……

何谓元气?在中医理论的解释中,元气只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还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存在?

〖黄帝内经〗开篇即讲『上古天真』,何谓天真?古贤认为,所谓天真即老天赋予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上古医家引申为得以维持人体生命的真气、元气。

比如,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在中医理论中,天真是一种正气,是生命的纯粹状态,我们离不开天真而存活。中医重视元气,认为元气是健康的根本。

元气源自先天,敛藏于肾精之中,平时会缓缓释放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及百年寿命。若元气迅速大量释放,我们会有痛快舒畅感。

比如,运动超过极限后的充满活力感等,这都是元气发动并通行周身经脉的反应。以暂时的快感来换取元气的过度释放,殊为不智。

关元穴又名丹田,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能培固肾阳,壮益宗筋。脐为先天之根蒂,内通元气。

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内藏相火,主生长、发育、生殖。善养生者,需重视养肾。

天地阳气生长化收藏,以冬为藏,应之于肾。

推之,每天都有阳气的升降浮沉,夜半阳气收藏,以应一年之冬天,亦与肾相应,故晚上养肾最好。以夏曆月来看,月晦时阳气最为收敛,应之于肾,故月晦需养肾。

元气是易耗品,在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一定要重视保养自己的元气。

要禁得住财色名利的诱惑,远离毒品、香烟,清淡饮食(过咸、过辣、臭豆腐、腐乳等都是暗耗元气的食物),按时睡眠,勿过思虑,房事适度,远离怨恨恼怒烦忧愁,养得一身浩然正气,则元气不损。

保元气是养生护命的根本

凡是刺激性的食物都可能调动人体元气。生病时需扶足正气以祛除邪气,因此适当服些汤药,或者针灸,可以调动元气,促进康复,这是有益的事情。

但平时无病时不建议滥用刺激性食物,以免妄耗元气,甚至可能形成上瘾,影响身体健康。适可而止,而不可过度过量。

中医理论研究发现,人的身体有一套产热系统,既可维持生命,又能祛除病邪,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出来。

现代社会,虚浮无根,人易于动,颇难于静。不知持养,以动为乐。心过动则烦忧惶躁,相火不位;身过动则消耗元气,正虚邪恋。心能静则怡然自安,身能静则元气坚固。

养生,就是养元气,让元气不随喜乐而妄动,亦不欲过劳而耗之。如此则能无病而长寿。即使有病之人,按此法养生亦有助于速愈。

治病首在保护元气

治病首在保命

各种治疗法,元气不损且病情康复的,是最上等;元气稍损而康复的,是中上;元气损伤但能好转的,属中等;元气大损但病反加重的,是最下等疗法。

百病皆生于元气不足或不通,而用灸最能调理元气。人身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因此可用十二经原穴调理五脏六腑的病症。

治杂病,先护脾胃中焦

治疗杂病的过程中,先需顾护脾胃中焦,这是后天之本。脾胃不可伤,病是否好治,先看中焦元气是否虚弱。

若外感风寒愈后,一定要调理一下脾胃,使中气健旺,则生机焕然,方保无虞。

临床上我发现不少高血压病人其脉沉软或沉涩,且经常服降压西药。寸口脉动显示的是全身元气运动的状态,脉浮大是元气充分发动的反应,而脉沉涩是元气不足,鼓动无力的反应。

若元气不足而见血压升高,其本应是正虚于下,故不可强力降压,而需以扶元固本为主。否则,滥服降压药,恐怕元气渐虚,其病渐重。

如何为自己补充元气?

元气源自先天肾精,难以补充,能不过泄就是补。减少元气过度消耗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按时睡眠、心态详和、远离怨恨恼怒烦及贪瞋痴、饮食清淡、修身养心、提高道德操守等等。

元气为寿命之本,健康之根,若元气虚败,则根本动摇。凡猝然死亡,或百病由生,或寿命将尽,或久治乏功,归根到底都是元气之不足。

元气源自先天肾精,易耗难复,且多损自后天,身心不修、道德沦丧是为损害元气的首因。元气若亏,纵良医国手亦回天乏术,只能调养脾胃,以冀扶起后天之本,略可缓解病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