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5|回復: 0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 改变中古世界史进程的历史故事怛罗斯战役

[複製鏈接]
何新文史 發表於 2018-7-22 22: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亚,世界古代历史的枢纽地区(2)

何新读史札记:

改变中古世界史进程的历史故事怛罗斯战役

怛逻斯之役或称但逻斯之役,是中国唐朝与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包含吐蕃、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参与而发生的一次国际战争。怛罗斯战役是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两大帝国在中亚地区的直接碰撞。

改变中古世界史进程的怛罗斯战役

改变中古世界史进程的怛罗斯战役

盛唐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世界帝国

怛罗斯战役的发生地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斯河(怛罗斯河)畔,其右为塔拉兹城的地区。

怛罗斯战役的发生地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

怛罗斯战役的发生地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

现今的哈萨克斯坦国塔拉斯河(怛罗斯河),其右为塔拉兹城(今称江布尔)

怛罗斯战役之前,唐与阿拉伯帝国--大食的倭马亚王朝已经有过两次军事冲突,一次发生在开元三年(715年〉,一次发生在开元五年(717年),这两次事件都与吐蕃有关。

其起因是大食联合吐蕃同唐朝对抗,谋取唐在中亚的属国,排挤唐朝势力,因为唐朝势力在中亚直接地影响着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传播。

这两次战争,大食都是主动进攻的一方。结果大食打了败仗,但并未受到重创。

750年,阿拉伯帝国发生革命,阿拔斯哈里发王朝建立,继续执行东扩的计划。

[哈里发(阿拉伯,632年-1258年),本意为哈里发的领地,即阿拉伯帝国,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王朝。

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塔吉克的译音)。

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

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西部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和萨珊王朝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此情况下,唐王朝经营西域的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以石国(吐火罗人,昭武九姓之一,阿拉伯帝国的附属国)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借机欲打击驱逐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战争由此爆发。

怛罗斯战役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势力扩张及角逐中亚的必然结果

怛罗斯战役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势力扩张及角逐中亚的必然结果

怛罗斯战役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势力扩张及角逐中亚的必然结果。

早在7世纪后半叶,被阿拉伯人称为『列王之父』的哈里发阿布杜勒·马利克(685-705年在位)就任命哈查只·伊本·优素福为掌管伊拉克的总督,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向东方获得了极大的扩张。

由于垂涎大唐中国的富庶,他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和屈底波·伊本·穆斯林,谁最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总督。于是屈底波出兵征服了阿姆河流域的布哈拉、撒马尔罕等中亚地区,而穆罕默德征服了印度的北部地区,当阿拉伯帝国的势力继续东进到唐帝国经营的安西四镇后,战争无法避免。

[在怛罗斯之战爆发的前一年,750年,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的布哈拉(即安国)发生一次什叶派起义。什叶派人数为3万人,以阿拉伯人舒莱克(Sharikh ibn Shaikh)为首,这次起义是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在中亚地区的第一次伊斯兰民众反对阿拉伯统治的起义。

据纳尔沙希(卒于959年)所撰〖布哈拉史〗记载,当时阿布·穆斯林派齐亚德·伊本·萨里(Ziyad ibn Salih)率1万队伍前去镇压,而阿布·穆斯林本人驻扎在梅尔夫附近。齐亚德·伊本·萨里渡过阿姆河来到布哈拉城下与起义军激战了37天,在同起义军的战斗中,多次被打败。

后来布哈拉王库特巴(Qutaiba)率1万队伍协助镇压什叶派教徒。布哈拉城外城堡居民比城内多,阿拉伯人都居住于城内,库特巴下命令关布哈拉城外700所城堡城门,防止任何起义军队进入,又为齐亚德·伊本·萨里提供所需粮食和饲料,把它们送到他的军营。不久起义者只好放弃据点,转移到弩肯村(Nukende),其后舒莱克亦战死,起义队伍遂瓦解。齐亚德·伊本·萨里攻入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地点布哈拉内城,下令放火烧城,烟火连天,三日不息。舒莱克的一个儿子和副首领出降,他们被俘虏后被齐亚德·伊本·萨里下令吊死。于是内城人民坚守城池不投降,3日后,齐亚德·伊本·萨里下令攻入内城,居民大部分丧命,被俘虏的人都被吊在城门之上,最终内城被攻破。齐亚德·伊本·萨里又转战撒马尔罕(即康国),打击当地残余什叶派教徒势力。尽管布哈拉王库特巴对阿布·穆斯林效力,参加镇压起义人民,但阿布·穆斯林仍不信任他,最终于755年将他处死。]

【战争爆发的导因】

怛罗斯战役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

战争爆发的导因,据中国史书的记载是天宝八年十二月,高仙芝上奏石国(昭武九姓之一)无蕃礼节,请求进讨。经唐廷允许后,遂发兵进攻石国。 石国王请降,高仙芝允诺和好。旋即高仙芝爽约,将兵袭破石国,俘虏其国王,献于阙下斩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马等。』石国王子逃走,向大食及其他邻国求援。大食及西域各国遂计划共同袭击唐西域四镇。高仙芝得知消息后,想先发制人,率军进攻大食。

[高仙芝为何要讨伐石国,按照汉文史料中的记载,认为因石国王于藩臣之礼有亏,故而高仙芝奏请讨之。

不过,据阿拉伯史料记载,高仙芝是在750年破竭师国回军途中,应拔汗那王之请而击石国的。石国王被高仙芝擒至长安后,斩首阙下。紧接其后自二月开始,拔汗那就频频派遣使团远赴长安。

从阿拉伯史料的记载来看,拔汗那遣使应该是有酬谢唐廷为己出兵平怨之意。据汉文文献记载,怛罗斯之战所发蕃兵中,除葛逻禄部众外,西域诸胡中仅见拔汗那兵,别无他国助唐抗击阿拔斯,这表明高仙芝伐石国的暴虐招致中亚诸国的不满和恐惧。

另一方面,据日本学者前峙信次研究,石国之战爆发之原因是因为石国与黄姓突骑施相互勾结,触动了唐朝在碎叶川一带的利益,因而引起唐朝对石国的不满。

但是进一步考察史料记载,发现这次战争的起因远非如此简单。以下是记录怛罗斯战役之前高仙芝活动的部分史料: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执突骑施可汗及石国王。』(〖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

『安西四镇节度、特进兼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摄御史中丞高仙芝,生擒突骑施可汗、吐蕃大首领及石国王并可敦及杰帅来献。』(〖册府元龟·卷一百三十一〗)

这些异邦酋首虽然并不是同时被擒获,但高仙芝是将他们与石国国王一并来献的。

值得一提的是,715年张孝嵩出兵龟兹镇,率部在中亚的连城进攻吐蕃与倭马亚共立的拔汗那王阿了达,连屠粟特三座城,后中亚八国全都派遣使者朝贡,此战以屠城手段震慑了西域诸国,从而出现万国来朝的场景。据中国史书记载,石国王被高仙芝擒至长安后,斩首阙下。其后,拔汗那就频频派遣使团远赴长安。

在史书列举这些被擒获的酋首时,皆是将突骑施可汗放在最先,其次是吐蕃大首领,然后是石国国王及可敦,最后是羯师。突骑施可汗被置于最先,无疑表明突骑施在当时唐人眼里的重要性,但史籍对于此可汗之所属,以及高仙芝为何擒之却未见记载。

日本学者前峙信次认为,高仙芝擒获的是与唐朝对立的黄姓突骑施所立的可汗;因为从740年石国副王莫贺咄吐屯与唐朝共击吐火仙可汗等黑姓突骑施来看,石国和黄姓突骑施的关系是密切的。分析石国和唐朝之间的关系,不能脱离开与突骑施的关系,这从以下材料也可得到证实:

『(高仙芝)平石国,及破九国胡并背叛突骑施。』(〖旧唐书·卷一百九·李嗣业传〗)

『四镇平石国,及破九国胡并背叛突骑施等贼。』(〖唐天宝十载二月十二日制授张无价将军官告〗)

这说明高仙芝出兵讨伐平石国、破九国胡并背叛突骑施三件事,应该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举动,可以看作是750年高仙芝所采取的一次大的军事行动的几个部分。

史料在提到突骑施时前面皆冠以『背叛』一词,这已揭示出高仙芝出兵进击突骑施的原因。除石国、突骑施外,史料都提到了九国胡,此处的九国胡就是九姓胡,即吐火罗-粟特人。石国不仅与反唐的黄姓突骑施纠结在一起,而且还得到九姓粟特胡支持,严重威胁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因此,高仙芝借讨伐石国,对其一并打击。此次讨伐,最终引发次年的怛逻斯之战。]

据中国史书记载,石国被攻破后,王子逃亡大食请求救援。中亚诸国皆怨唐朝,乃与阿拉伯连谋欲攻安西四镇:

高仙芝『讨石国,其王车鼻施约降,仙芝为俘献阙下,斩之,由是西域不服。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于怛逻斯城,以直其冤。仙芝为人贪,破石,获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良马宝玉甚众,家赀累钜万。』(〖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五·高仙芝传〗)『仙芝特以计袭取石,其子出奔,因构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一·李嗣业传〗)

『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

但是阿拉伯史书对于怛罗斯之战爆发原因的记述则是:

『这一年,拔汗那(费尔干纳)的伊赫希德(Shishpir)与石国(Chach)王反目为仇。伊赫希德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石国王包围。石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伊本·艾西尔(1160-1233年)〖历史大全〗)

[阿拉伯史书还记载,拔汗那与石国结怨,高仙芝替拔汗那讨伐石国,而高仙芝也没有对石国进行迫害,石国王也愿意归顺唐朝,后段和中国史书记载恰好相反。拔汗那王与石国王之间出现矛盾,互生怨恨,但结怨起因何在、怨有多深,难以考证。

美国藏学家白桂思推测,在怛罗斯之战前夕,拔汗那和石国开始彼此怀有敌意,此后不久,突骑施背叛唐朝,与石国王伊捺吐屯屈勒之子车鼻施站在一边,反对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而骨咄国王(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很可能支持拔汗那王。台湾学者张日铭推测,两国的不和或是由于存在领土纠纷,或是因为石国反对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的亲唐政策,而这种政策在突骑施旧领地内损害了石国利益。

石国一直由突厥人所控制,8世纪开始实行双王政治,正、副王均由突厥人担当。石国与唐朝一度关系密切,朝贡不绝,接受唐朝的册封和节制,接受唐朝统治。正王号称特勒(即突厥官号),副王为吐屯(也是突厥官号),伊捺吐屯屈勒即属该系,伊捺吐屯屈勒是莫贺咄吐屯之子,伊捺吐屯意为『小吐屯』。

据〖册府元龟〗记述,740年三月,因为助唐朝平息突骑施吐火仙可汗之乱 ,副王莫贺咄吐屯被唐朝册封为石国王。741年副王伊捺吐屯屈勒遣使上〖请讨大食表〗,请击倭马亚;746年三月,石国副王伊捺吐屯屈勒与特勒正王分别遣使朝献。对于石国的这种双王制,唐朝很可能有所了解,所以把伊捺吐屯屈勒记作『石国副王』以示区别。值得一提的是,特勒石国正王仅出现在〖册府元龟〗里,而〖新唐书〗、〖唐会要〗等史籍关于石国的记载则无一例外都是副王。这似乎暗示,在750年高仙芝伐石国之前,副王是由唐朝册封的,所以得到唐朝的支持与认可。

关于高仙芝在石国之役所擒的到底是石国正王还是副王众说纷纭。中国学者毕波认为,高仙芝于750年俘获的石国王,不是当时的副王伊捺吐屯屈勒,而应当是属于石国正王特勤。如果〖新唐书·高仙芝传〗所记为车鼻施的话,那应当属于曾经人贡唐朝的石国王特勤的继承者;而美国藏学家白桂思则认为高仙芝俘获的石国王为副王伊捺吐屯屈勒之子车鼻施,不过此车鼻施指的是那俱车鼻施,而车鼻施是石国特勤王的继承者。特勒、吐屯的石国王都向唐朝朝贡,但是,随着石国与拔汗那的反目及其他原因,特勤石国王对唐朝不再守蕃臣之礼,因而促使唐将高仙芝兴师讨伐。]

【投入战争的兵力 】

参加唐朝联军的有葛逻禄部及拔汗那国兵,据说共有番汉兵三万,其中汉兵两万,番兵一万, 在怛罗斯城与大食军队遭遇后会战。

唐杜佑〖通典〗记唐兵7万,司马光引柳芳〖唐历〗3万,司马光引马宇〖段秀实别传〗6万,〖旧唐书〗2万,〖新唐书〗3万。

中国史籍关于怛罗斯之战的唐朝动员兵力的人数说法不一,或2万或7万:

『我国家开元、天宝之际,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天宝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安禄山讨奚,契丹于天门岭,十万众尽没。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耶?』(〖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序〗)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怛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引唐·〖唐历〗)

『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资治通鉴考异〗引)

『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旧唐书·卷一百九·李嗣业传〗)

『因构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一·李嗣业传〗)

阿拉伯麦格迪西〖肇始与历史〗记唐军10万:死4万5千、俘2万5千,共7万。艾西尔〖历史大全〗10万:死5万、俘2万,共7万。

1973年出土的吐鲁番文书提到高仙芝战前曾经分兵征碎叶之事。

749年6月哥舒翰率6.3万兵夺回青海石堡城置神武军,后更名天威军。天威军征碎叶的时间是在751年7月之前。在751年1月高仙芝入朝献俘突骑施可汗、石国王之后,碎叶地区局势并未因此稳定下来,反而可能因为高仙芝此举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因而高仙芝在得知阿拔斯欲攻四镇时,欲却敌于外,又恐碎叶地区的反唐黄姓突骑施势力于后掩袭,于是派天威军赴碎叶以减轻自身压力。

高仙芝在发兵前往怛逻斯阻击阿拔斯及诸胡时,是悬师远征,自然在军事补给、接受救援等方面有诸多不便。

天威军赴碎叶的军事行动是配合前往怛逻斯阻敌的高仙芝大军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碎叶一带的突骑施配合援助石国的阿拔斯军队行动,从背后攻击唐军。因此高仙芝在发汉兵及葛逻禄、拔汗那的蕃兵前往怛逻斯的同时,也部署天威军专赴碎叶去对付反唐的黄姓突骑施势力,以防遭到两面夹击。天威军赴碎叶是在七月之前,最迟到八月中完成其使命,从碎叶战场返回。

阿拉伯史籍关于怛罗斯战役的仅有两部。有关阿拉伯动员兵力的人数,中、阿典籍中无记载,有关唐朝兵力在阿拉伯方面的史料如下:

『阿布·阿拔斯掌权3年后(751年),布哈拉爆发起义,为首的是舒莱克(Sharikh ibn Shaikh)。他率3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阿布·穆斯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阿布·穆斯林前去镇压,派齐亚德·伊本·萨里(Ziyad ibn Salih)和阿布·达乌德·哈立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为先锋。双方交锋,舒莱克被杀。他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御。他派遣齐亚德·伊本·萨里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抵达怛逻斯和伊特莱赫。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塞义德·本·侯梅德在怛逻斯城加强城防,阿布·穆斯林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塞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当地土著)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阿布·穆斯林决意进攻中国,并为此做好了准备。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改变了这一计划,齐亚德·伊本·萨里向他展示了一封无法证实其真实性的、来自阿布·阿拔斯的信,信上说委任他为呼罗珊(Khorasan)的总督,阿布·穆斯林开始施展计谋,最终将齐亚德·伊本·萨里杀死,并派人把他的首级送到阿布·阿拔斯那里。』(穆塔海尔·麦格迪西(Al-Mutahhar ibn Tahir al-Maqdisi,卒于966年)或巴勒希( 850-934年),〖肇始与历史〗)

『这一年,拔汗那(费尔干纳)的伊赫希德(Shishpir)与石国(Chach)王反目为仇。伊赫希德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石国王包围。石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阿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伊本·萨里(Ziyad ibn Salih)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但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此役发生在133年(751年)12月。』(伊本·艾西尔(1160-1233年),〖历史大全〗)

〖肇始与历史〗和〖历史大全〗为阿拉伯典籍,〖肇始与历史〗作者不能确定,阿拉伯典籍上一般将著作归于巴勒希,1901年法国东方学家Cl. Huart将其考证为麦格迪西;〖历史大全〗作者为伊本·艾西尔,曾于1186年随萨拉丁征战叙利亚,见证了阿拉伯军队对克拉克骑士城堡的围攻,〖历史大全〗成书于1231年,记述了上古至艾西尔时代的伊斯兰世界历史概况,为十字军历史提供重要史料;〖册府元龟〗对怛罗斯战役也有描述,但未给出人数。

阿拔斯王朝在怛罗斯战役前的兵力无从考证,不过史学家根据在762年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在位)面对什叶派al-Nafs al-Zakiyya和其兄弟Ibrahim发动的起义时透露的数据分析:实际上阿拔斯王朝大致把军队维持在大约25至40万之间,与倭马亚不分上下。这里说的仅仅是驻军,不包括战时临时征行muttawi'ah(志愿者):718年倭马亚与东罗马作战时的20万队伍、1.2万工匠、骆骡各6千;781年阿拔斯与东罗马作战时的9.5793万人;806年阿拔斯与东罗马作战时的13.5万人;因此以东罗马边境为例,2.5万驻守在东罗马边境的仅仅是正规军,并非阿拔斯可动员的兵力及藩国参加后的数目。

中国方面对怛罗斯此战唐军动员的人数,大致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为6至7万,一为2至3万。阿拉伯方面的两种记载,对唐军动员的人数为10万,对唐军及其附庸军的损失(杀伤和俘虏)记载稍有不同,但总数都为7万人。此外,据〖资治通鉴〗745年条记载,天宝年间唐方将领往往虚报伤亡人数,士兵已经阵亡了,姓名却还在军籍上挂着;不过对于将领是否会虚报一场战争投入的兵力却没有具体交代。

目前,外国史学界学者方面多支持唐朝2至3万说法,此说包括著名东方学家Waley、汉学家Graff、Powell及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出版的〖中亚文明史〗。俄国伊斯兰学家巴托尔德和穆罕默德·阿萨德(Muhammad Asad)也指出阿拉伯史籍的言词和唐军人数方面都过于夸大,此战唐军的兵力可能2至3万。

关于怛罗斯战役中,双方到底谁占有绝对人数(正兵和附庸)优势,柏杨最早提出阿方兵力为20万(正兵和附庸)以上,高于所有文献上记载的唐军动员的人数最高值10万。

关于阿拉伯人在呼罗珊以东附属国地区到底可以调动多少附庸军人及当地藩国可参战的兵力,我们在〖册府元龟〗一份718年的吐火罗诸国表可以看见,以吐火罗为首的12个诸国可动员兵力不下90万,可见当时阿拉伯藩国兵卒多之一斑。阿拉伯人于642年占据赫拉特,至667年渡过阿姆河到达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索格底那亚地区。

吐火罗及其旁的12个诸国(即今阿富汗北部,河中以南地区,不包括昭武九姓地区)大致在718年成为阿拉伯人的实际管辖地;为中国史籍〖册府元龟〗和〖全唐文〗中安、康、俱密(皆于719年)、吐火罗(727年)和石(741年)王所撰的〖请讨大食表〗描述阿拉伯人对该地实行的重税提供了旁证。在此战前夕的750年,河中布哈拉王(即安国)还向阿拉伯人伸出援手协助平定阿拉伯人舒莱克的起义,没有当地人的协助,齐亚德·伊本·萨里根本不可能转败为胜,所以阿拉伯人在此战对这些藩国的征调军力并非难事。

史载怛罗斯战斗持续进行了五天

史载怛罗斯战斗持续进行了五天

【战役经过】

史载怛罗斯战斗持续进行了五天。

初期的战斗,唐朝的精锐步兵占上风。

但是在激战胜负难分的关键时刻,大唐联军中的突厥族葛逻禄部倒向大食,葛逻禄部反戈与大食军夹击唐军,唐军步兵因此与唐军主力失去联络。

阿拔斯王朝联军乘唐军士兵发生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主力对唐朝步兵猛攻,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而溃不成军。

势危之时,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军逃跑,于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惟恐大食追兵将及,杀死百余名拔汗那军士才得以率先通过。别将段秀实责备李嗣业说:『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李嗣业甚感惭愧。最后高仙芝等和数千名唐兵逃至安西都护府。此役以大食军完胜奔袭为结局,唐三万余士卒近乎全没,只有少数逃脱。

葛逻禄部首领因此前被大食收买,所以战争中倒戈夹击唐军,这是高仙芝唐军战败的主因。

[关于怛罗斯之战,〖经行记〗的记载很简单:『其川西头有城,名曰怛逻斯,石国人镇,即天宝十年高仙芝军败之地。』(〖通典·卷一百九十三·边防九·石国〗引杜环〖经行记〗)]

怛罗斯战役后横跨欧亚非的倭马亚—阿拔斯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版图

怛罗斯战役后横跨欧亚非的倭马亚—阿拔斯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版图

怛罗斯战役后横跨欧亚非的倭马亚—阿拔斯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版图

西部远达北非、西班牙、法兰西,东罗马在其威慑之下

原来臣属唐帝国的吐火罗(阿富汗)和河中(中亚)均已被阿拉伯占有。

【战争的影响】

尽管怛罗斯战役战败,唐在西域仍旧保持相当的势力,在西域的影响力暂时并未受到动摇。

754年东曹国王设阿忽、安国副王野斛和诸胡九国王遣使上表请同心击阿拔斯王朝。此外,唐王朝仍在中亚继续扩张;753年,封常清破大勃律攻占菩萨劳城,754年又率军破播仙。

至此,唐朝对西域的反击取得了胜利,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达到了极盛;据说:从长安安远门西行至唐境西陲是1.2万里,陇右作为东西交流的咽喉要地,成为唐朝最为富庶的地方。

在怛罗斯战役后,唐朝与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之间通商及外交关系,未受到此战的显著影响。怛罗斯之战后中的47年,阿拔斯使臣来华的记录有17次,自战后的6年后,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来朝,仅753年就来了4次(见于〖册府元龟〗记)。

但是怛罗斯战争四年以后安史之乱爆发。此后唐廷不仅无力经略西域,而且不得不将安西、朔方等以御外为主的边防部队也调入内地镇压叛乱。

[756年,参与怛罗斯战役攻击唐军的拔汗那、吐火罗与阿拔斯王朝仍派兵助唐镇压安史之乱。拔汗那位于葱岭以西最靠东边的七河地区小国,是唐朝在中亚『事唐最谨』的藩属。]

法国学者雷纳·格鲁塞指出:如果在天宝后期没有发生内乱和革命的话,唐朝在此战所遭受到的灾难是有可能会得到恢复的。然而随后爆发的内战(安史之乱)却使唐朝永远的失去了这个机会。白寿彝认为唐朝与阿拔斯王朝关系并未受到怛罗斯战役的显著影响;唐代西域政治关系史的真正转折点是在安史之乱爆发的755年。而且,直到怛罗斯战役以前倭马亚王朝都没有越过纳伦河进行征服,石国仍然是唐朝藩属,突骑施黄、黑二姓自739年唐平苏禄即均落入唐朝掌握之中,只有羯师是吐蕃盟友。

此后唐朝西部边疆力量空虚,吐蕃乘机夺取西域四镇。不仅葱岭以西,即使畿内西北数州也菇毛左衽。在中亚,唐朝的各属国此后相继臣服大食,并开始了伊斯兰化历程。

【战后伊斯兰教的东传】

唐代的安西都护府曾经是汉传佛教的一大中心,有近700年的汉传佛教发展历史,僧徒众多、香火旺盛。这些为后来回鹘佛教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今天所能见到的回鹘文佛经、回鹘佛教石窟艺术诸因素来看,汉传佛教对回鹘佛教影响最大。

虽然吐蕃曾于赤松德赞时期在塔里木盆地统治一段时间,但藏传佛教在塔里木盆地的影响仍不及汉传佛教。直到大蒙古国(元)时代,由于蒙古人崇敬喇嘛,藏传佛教才在新疆得到发展,但汉文佛典被翻译为回鹘文的数量仍最多,大约81部41种佛经。其次才是从藏文翻译过来的佛经,至少有16部。

怛罗斯战役后,中亚大部分地区并逐渐转化为伊斯兰教区,虽然阿拉伯人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的建制很早,但阿拉伯人对当地人(主要是粟特人)仍非常不信任,主要是他们并非伊斯兰教徒。初期的时候为了增加税收,没有要求人们改信伊斯兰教,到了屈底波(卒于715年)时期,开始以许免税引诱和强迫人们改教。到了850年前后的萨曼王朝时期,伊斯兰教成为河中地区主要信奉的宗教。

而在安西都护府,即唐安西四镇所在,即使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在往后的三十六年中陆续丧失了安西四镇,但是当地没有因此转化为伊斯兰区,回鹘及后起的几个突厥政权(样磨、钟云国)一直扮演了汉传佛教的守护者,一度代表了汉传佛教势力抵抗伊斯兰教。

其后,兴起于锡尔河三角洲的乌古斯人阿弗剌昔牙卜家族后裔的喀喇汗国统治者萨图克在934年改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才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得到了发展。但是在高昌回鹘与哈密仍信奉佛教。塔里木盆地境内一直到14世纪末才完成全盘伊斯兰化。此时距怛罗斯战役已有700年,而唐朝也于907年灭亡。

[看一看〖全唐文〗或〖册府元龟〗所载中亚各国求唐援兵共击大食之表文,就可以明白一些中亚小国早已按照两个大国力量此消彼长的形势,按照两个大国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而摇摆于唐和大食之间。向唐朝求援共击大食的邻国和属国有:波斯,南天竺、东曹国、安国、康国、吐火罗国,俱密国等。但是这些国家,即使其中的唐朝属国,对唐的态度也不那么坚决。而唐廷对于这些求援也均未答应,非不为也,力不及也。]

【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华夏文化西传】

怛罗斯之战在中国战争史上只是一次普通的作战,但它对当时的世界格局却影响重大。

唐军的失败,使唐在中亚的羁縻府州沦丧殆尽。安西都护府属下的精兵死伤惨重,所剩至几,在以后的日子里,对于入侵之敌,仅有招架之功,再无反击之力。唐朝的号令也不再西出伊犁河。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唐再也无暇顾及中亚。不仅如此,唐朝还征发西域精兵入关勤王,北庭和安西又抽调了7000人,只剩一些老弱病残守卫西边,以致不得不依附于新兴的回纥国,勉强支撑残局。后来吐藩与葛逻禄相联合,首先攻陷了北庭都护府;不久,吐蕃又独力攻陷了安西,唐朝彻底退出西域。

从世界史整体去观察,大食帝国向中亚的发展, 采取进攻态势,是主动的、积极变化的一方。而唐朝在中亚则居守势,是被动的、消极应变的一方。后来唐朝势力退出中亚,大食军队完全控制了这一地区。作为军事征服的直接后果,是中亚和南亚部分地区逐渐被伊斯兰化。

八世纪末,大食征服天山以北的葛逻禄,赶走天山以南的吐蕃,势力远达碎叶,西域终于被大食控制。大食取得了中亚诸国后,重征赋税,经济实力大为增长,为其继续扩张打下了基础。

尽管后来大食帝国分崩离析, 在中亚地区形成一些小王朝。但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伊斯兰教留在了那里,并且世代地流传下来。伊斯兰教在中亚的胜利大大有利于它向中国的推进。后来,伊斯兰教的东方屏障实际上迁移到关中一带。

怛罗斯战役的另一个后果是促进了华夏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的交融,唐代高度发达的文明通过阿拉伯人的媒介向西方世界传播。

阿拉伯人羡慕中国古老文明。穆罕默德曾经告诫他的弟子们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节抵达长安与唐朝通好,唐高宗即为穆斯林使节赦建清真寺。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大食使节来访次数达37次。

怛罗斯战后,唐朝与阿拉伯再度修好。唐天宝十四年(西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于757年向阿拉伯帝国求援,阿拉伯人随即派遣数千士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这些士兵后来大多留在了中原,成为现代中国回回的先人之一。

此后,吐蕃趁唐将西域兵力调回、防务空虚之际,联合阿拉伯人进攻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吐蕃与阿拉伯又在葱岭以西多次交兵,争夺西域的控制权。在这个过程中,回纥作为唐的盟友得以崛起。

西元8世纪中叶,中国的杜环去过阿拉伯地区,足迹远至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摩洛哥,并且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经行记〗,为中国和阿拉伯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

伴随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而且阿拉伯帝国先进的数学、天文历法与航海、地理知识也开始被中国人了解。

西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由巴士拉与希拉(Siraf)经海上丝绸之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之后,他们对于中国风土人情的大量的叙述(由Abu Zeid Hassan整理),使得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此类故事可能为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The Arabian Nights)提供了与中国有关的素材。

在怛罗斯战役中,唐军士兵大约不下万余人被俘,其中有许多能工巧匠包括造纸匠、纺织匠、画匠等等。〖通典〗作者杜佑族子杜环作为高仙芝部队的一个随军书记官也成了大食的俘虏。杜环曾在大食居住十年之久。他在大食时就曾见过中国工匠在当地工作,其中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批;织络者,河东人乐陵、吕礼。』这些人把唐代高超的手工技艺,教授给阿拉伯人,进而传到欧洲,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中国造纸术的西传。751年后,中国之外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出现在阿拉伯境内的撒马尔罕。几乎与此同时,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他们的造纸技术都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造纸术后来从阿拉伯传往欧洲。

波斯古书〖胡杜德·阿勒·阿拉姆〗一书中讲到,撒马尔罕生产的纸输出到全世界各地。

十二世纪前期的阿拉伯作者马卫集(约卒于1120年〉说,中亚撒马尔罕一带原属中国。穆斯林占领其地后,中国人大都徙回。『纸是由俘虏自中国传到撒马尔罕的。这些俘虏为济雅德(按:即战胜高仙芝的阿布· 穆悉林手下大将)所有,其中有些是纸工。造纸工业发展以后,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也成为撒马尔罕人民的一种重要的贸易品。由此它得以供应世界各国的需要。』]

继造纸术之后,一些中国的其它发明创造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进阿拉伯帝国,后来通过帝国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遍欧洲,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5e96e887029bb1b2c46b5df5565aa6a.png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