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3|回復: 2

[中药大全] 粗粮怎么吃,连央视也发警告了。

[複製鏈接]
药膳门 發表於 2018-7-25 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粗粮是个好东西,越来越多的朋友意识到了吃粗粮的好处,不过呢,吃多了粗粮对身体也非常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央视揭秘:粗粮可以任性吃吗

粗粮虽好,却并非吃得越多越好,因此不宜过量食用。

多了影响消化

多了影响消化

多了影响消化

首先粗粮吃多了会影响消化,因为粗粮里面含有较多的纤维素成分。过多食用粗粮会导致腹胀,影响食欲,在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肠道阻塞、脱水等症状。

多了胃酸反流

多了胃酸反流

多了胃酸反流

其次,粗粮食用过多会明显延缓胃排空,可能导致食物积存,这些食物就可能带着胃里的胃酸,反流到食管里,对食管黏膜产生损坏。

干扰药物吸收

干扰药物吸收

干扰药物吸收

再者,过多的膳食纤维会干扰某些药物的吸收,可能降低某些降血脂药和抗精神病药的药效。

多了导致营养不良

多了导致营养不良

多了导致营养不良

还有,长期过量食用粗粮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无机盐以及一下微量元素的吸收,使人体缺乏很多基本的营养元素,导致营养不良。

想要不把自己吃进医院,必须记得下面一组比例!

健康饮食法

主食粗粮:细粮=1:3

健康饮食法

健康饮食法

一天的主食中,有大约1/4~1/3的粗粮为好,也可以每周吃两次粗粮。

粗粮含有较多膳食纤维素,对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薯类如红薯、土豆,可以适量代替部分粮食。

荤:素=1:4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每天应吃300~500克蔬菜,120~25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全天菜品的荤素比,大致可按照1:3或1:4来安排。

比如,一顿饭做4道菜,可以做一个肉菜,一个豆腐和两个素菜。吃的时候,最好吃一口肉,再吃三口素菜。

蔬菜:水果=2:1

每人每天应吃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

每人每天应吃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

每人每天应吃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

蔬菜品种丰富,选择的总原则是,春秋多吃些芽叶茎类的蔬菜(如菠菜、韭黄、小青菜、菜心等),秋冬多吃些果实类、块茎类的蔬菜如萝卜、土豆、洋葱等。

最好选择当季当地的菜品,水果的种类也最好每天吃够3~4种。

蒸煮:爆炒=2:1

最好选择当季当地的菜品,水果的种类也最好每天吃够3~4种。

最好选择当季当地的菜品,水果的种类也最好每天吃够3~4种。

建议蒸煮和爆炒的比例控制在2:1,煎炸则应尽量避免,如果吃的话,每周别超过3次,且最好在中午吃。

每顿饭最好做一个凉拌菜,因为凉拌菜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蔬菜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多种活性保健因子。

几乎每种蔬菜都可以凉拌,不能生吃的可以焯熟后再拌(如土豆丝),可将蔬菜切成薄片或丝,在开水过1分钟捞出,自然晾凉,再拌即可。

别因为一说粗粮健康就一个劲的猛吃,不讲究搭配方法,比重口味更伤人!快传出去,提醒身边的家人好友们!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4-2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粗粮养生贵在调和——论五谷配膳的中道智慧》

央视近期关于粗粮食用的警示,恰与《黄帝内经》"五谷为养"的膳食原则形成古今呼应。粗粮养生本为华夏饮食智慧,然"过犹不及"的圣贤之训,在此尤显精微。笔者试从传统食养角度,剖析粗粮食用的中道之法。

一、粗粮之性与养生机理
粗粮属"谷物之粗者",其性多沉降,《本草纲目》载其"通利肠胃"之效。现代所谓膳食纤维,实乃古人所言"谷气之悍者"。然《饮膳正要》早有告诫:"五谷相杂,不可偏食",盖因粗粮过食则伤脾阳。脾胃为后天之本,若长期以粗砺之物困顿中焦,必致运化失司,此即现代所谓消化不良、胃酸反流之病理基础。

二、配伍相须的饮食法度
1. 粗细相济:遵循"三精一粗"古法(细粮三份配粗粮一份),暗合"阳主阴从"之理。如以粳米为君,佐以少量荞麦;白面为主,掺入少许玉米。此即《周礼》"五齐"配膳之遗意。
2. 荤素得宜:建议采用"一荤三素"的宴席古制,其中荤食当选鱼肉等白肉,符合《养生类纂》"鱼脍养人"之说。素菜宜选当令时蔬,如春食荠菜、夏啖苦瓜,顺应四时之气。
3. 水火既济:蒸煮属水,爆炒属火,《易》理讲究水火相济。建议每日膳食用二分蒸煮(如藜麦粥)、一分快炒(如清炒燕麦苗),此乃仿效《吕氏春秋》"鼎中之变"的调和之道。

三、特殊人群的食忌原则
1. 脾胃虚寒者:当减少糙米、燕麦等寒性粗粮,可仿效《千金要方》以姜汁拌食,或配伍山药、红枣等温补之品。
2. 服药期间:须遵"药食相隔"古训,粗粮与服药间隔两个时辰(4小时),尤忌与补益类药物同食。
3. 孕产妇群体:宜参酌《妇人大全良方》"妊娠食忌",以小米、红小豆等平补之品为主,避食薏苡仁等滑利之物。

结语:
粗粮养生实为"以食为养"的传统文化精髓,然须恪守"中和"之道。昔孔子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非指追求精白细软,而是强调饮食调和的精微要义。今人若明此理,自可收粗粮养生之利,而避其害矣。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4-8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谷养生刍议——兼论粗粮进食之道》

(开篇立论)
《黄帝内经》言"五谷为养",然今人食粗粮多不得其法。观央视所警,实与《饮膳正要》"饮食有节"之训暗合。粗粮者,乃未经精制之谷物,含麸皮、胚芽,具天地全气。然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此中分寸,尤当细辨。

(分论其理)
一、五行相济之道
粗粮多属木性,主升发疏通。然《本草备要》指出:"麦麸性滞,多食令人腹胀。"此木气过亢反克脾土之象。细粮属土性,主濡养中和。二者配比当依四时变化:春主生发,粗粮可增至三成;冬主闭藏,当减至一成五。此即《周礼》"五谷六饮"配伍之妙。

二、君臣佐使之法
粗粮宜为"臣"非"君"。如张仲景《金匮要略》载"粳米为汤",即以细粮为君。今人可效法:煮粥以粳米为基,佐以少量燕麦;蒸饭以白米为主,杂以三成糙米。薯类属土,可代部分主食,如《山家清供》所载"玉糁羹"之法。

三、炮制中和之要
《调鼎集》云:"凡物各有本性,烹任者须知。"粗粮质地坚硬,当以水火调和:先浸泡半日,或配糯米同煮。如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载"七宝素粥",必先浸豆令软。今之高压烹饪,实合古法"九蒸九晒"之理。

(实践要诀)
1. 渐进原则:如《老老恒言》所言"食饮以渐",初食粗粮者当从每周二次始,三月后增至隔日。
2. 配伍禁忌:服补益药期间,当暂减粗粮,此《神农本草经》"服药食忌"之遗意。
3. 体质辨证:脾虚者宜炒黄后食,如《本草纲目》炒麦麸之法;燥热体质可适当增量。

(结语)
粗粮之养,贵在"执两用中"。昔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非谓求精弃粗,实倡精粗得宜。今人若明此理,则五谷之养可全,五味之和可达,方不负"食医同源"之古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