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07|回復: 0

[书法作品欣赏] 魏碑书法欣赏,魏碑的魅力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7-29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天我们主要说说魏碑的魅力

肯定很少人看过

以下这本碑帖请欣赏书法欣赏

13a7fb15258ce2b43d364f289b537e4e.jpg

e80099612a3e3d2d8a5fe9aa409f4d43.jpg

这个是北魏轻车将军〖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并盖.孝昌元年(520年)11月,志文正书22行,行22字。志盖篆书镌『长孙氏墓志』2行共五字。石高47厘米.宽47厘米,志盖同。

37a90fb26b4591aa50feae431bda9d3e.jpg

fca0fb96f906a9c4930e2c0a0ac3928a.jpg

打断下,大家细细欣赏细节,笔画和揖让关系。咋一看,还以为是小学生练的字。细细品,你会惊讶嘟囔:怎么魏碑可以浪漫成这样?

9ec66e5be491c77b7ccea48d5c5adf5e.jpg

加载得有点慢,放两页到后面看吧,说回主题先。

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其笔法浑穆、点画峻厚、意态奇逸、骨法洞达。清康有为曾誉魏碑:血肉丰美,结构天成。举凡墓志、造像、碑版、塔铭、刻经等,其数量之多或以千万计,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北魏时期,特别是迁都洛阳以来,尚武之风渐衰,转而崇尚儒业,王公子弟,多文人才士。尤其是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喜润色金石,于是刻碑之风继东汉之后愈演愈烈。当时人死后若无人树碑立传,对于一个高门大族出身,而又显赫一时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即使是一个小官吏死后亦有人替他撰文刻石,歌功颂德,以期名垂后世,这就是北魏墓志众多的原因。正如〖书林藻鉴〗所说:『北朝之书,魏为最盛,享国既永,艺业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润色金石,故其时隶楷错变,无体不备。』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蜕化而来,处于一种不成熟的初创时期,但正是这种『不成熟』,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书体的特征,反而使它的艺术风格更加多变,信息含量更加丰富,也许这正是魏碑书法的魅力所在。

我们接着看完〖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最后两页:

4fe898f62f2c07f7d85e34f43600f1fa.jpg

cb7f7fb4e934c7b688da43c4c5b7ba0f.jpg

北魏楷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宣武帝为界,以前的楷书仍有两晋时保留下来的隶书遗风,笔调劲健朴实,率意生动。因笔方圆兼之,结体攲侧而不失重心平稳,整体艺术效果粗而不野,厚而不臃,颇具天真烂漫之趣;

第二阶段是从宣武帝开始,楷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减弱隶书影响的同时,另一方面其作为一种新兴书体的各种本体特征正在不断完善。隶书的笔画特征被整合进了楷书的笔画改造中,体势也朝平正宽博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一点在南北两大地域的书风表现中还是有差异的,北方作品取势多活泼自然,以攲侧雄强为基调;

第三阶段约于孝明帝时开始,书法体势复归平正的倾向更趋明显,用笔上更加细腻周致,俊美俏逸之风取代了雄悍自然的表现形式,典型的楷书用笔及结体法则渐渐形成。

我们看看第三阶段的〖鲜于仲儿墓志〗局部,相对森严,但是依旧不失肆意浪漫本质:

231cf753bd7f894d74315ebe895530a8.jpg

从书体形制上细分,魏碑书法大体上可分为碑版、摩崖、造像、墓志四大类。其中墓志与造像书法尤其值得关注。墓志书法不仅出土数量壮观,且风格种类繁多,写刻亦良莠混杂,书者都是名不见经传处于社会较低层的属吏,行款不整,或稚拙古朴,趣味盎然;或方笔峻利,体势雄强;或浑劲姿媚,精到细腻。北魏造像记的绝妙之处在于其不可端倪的千变万化。你无法找到这些民间写手与刻工书刻的规律性,他们信手写来、随意刻下,人的真性情也就在这毫无遮蔽的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北魏的造像记中,我们几乎可以窥见他们无拘无束的浪漫情怀。巨大的风格差异使我们无法用一种范式去规范,去整合,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才更加感受到创作的自然和可贵。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艺术的真谛所在。从这中间,我们感到了书写的快乐,也正是因为北魏造像记的这种变幻莫测、自然妙趣,至今让人醉心不已,流连忘返。

再看看下面的这个作品,也相对鲜见:

56d4f58fd6ae10f5f4e7adfcdec91828.jpg

这个也是相对鲜见,叫做〖吐谷浑墓志〗,我们看看细节:

e3b14fc39d652e7a7d55f7571b2edbf3.jpg

北魏石刻不乏书法精美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书风稚拙、刻工『粗劣』的作品,其刻手大都是文化水平较低或没有文化的工匠。他们的『误读』、『误刻』,导致了总体风格上的『粗率』、『拙劣』,因而往往被清朝以前的书家所不重。清乾嘉以后,随着艺术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惊奇地发现,正是这些被『误读』、『误刻』的碑石文字恰恰有着无拘无束的天趣和勃勃生机。今天北魏石刻无疑已成为人们创造新的表现语言的一种源泉。

2fb172c2e14f7129c0b1b7e3f6611052.jpg

民间味、刀石味十分浓郁的『碑中奇葩』—〖爨宝子碑〗,潇潇洒洒,毫无顾忌,你难以想象这是用刀雕刻的。

北魏书法种类繁多,举不胜举,这些数以万计的墓志刻石作品,给我们研习魏碑书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康有为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可见南海先生对魏碑的推崇。对魏碑的学习,首先要宁拙毋巧,但对一些朴陋、荒率、生犷、支离、稚拙的作品则只可取其意而不可徒以貌似为尚,亦可结合一些魏晋六朝时的写经、残纸等墨迹来研究六朝人的笔法并恢复原来的笔意,在表现金石趣味的同时,还要强调『写』的作用,即透过刀锋看笔锋,把古人刀刻的作品用毛笔写出笔墨情趣。也就是说我们学习魏碑书法有个去粗取精、纯化雅化的文本转换过程。前辈大家都是从这种文本转换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由于魏碑书法自隶书演化而来,其中蕴涵了大量的隶书笔意,因此学习魏碑如果有汉隶的基础,必定事半而功倍。

| 你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推荐关注 | 书法自学

有什么想说的,留言告诉自学君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