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42|回復: 0

[汉服婚纱照] 【夏末初秋·鹊桥会】沐川首届汉服文化交流青年联谊会

[複製鏈接]
沐川发布 發表於 2018-7-31 18: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8七夕汉服活动主题【夏末初秋·鹊桥会】,沐川首届「着汉服,过汉节」青年联谊会来啦!

七夕,一个传统而又浪漫的节日,古代七夕节有哪些民间活动?『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对于七夕,我们都有一份最浪漫、最温馨的期待。值此中华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到来之际,团县委特将开展『重温汉唐文化,搭建七夕鹊桥』青年联谊活动,诚邀全县青年参与联谊。

关于沐川2018七夕汉服活动,第一届着汉服过七夕活动解说

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汉服吧

汉服的款式及分类

汉服的款式及分类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汉服礼服之冕服

汉服礼服之冕服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并称之为汉服运动。

汉服运动之传统祭祀

汉服运动之传统祭祀

二、关于古代七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夏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汉服节日文化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汉服节日文化
七夕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代七夕节有哪些民间活动

相信好多人都会好奇七夕节古人都在做什么,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下古人是怎么过七夕节的: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穿针乞巧-汉服节日文化

穿针乞巧-汉服节日文化

喜蛛应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喜蛛应巧-汉服节日文化

喜蛛应巧-汉服节日文化

投针应巧: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2018七夕汉服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重温汉唐文化,搭建七夕鹊桥

二、活动时间:2018年8月19日

三、主办单位:共青团沐川县委员会

四、活动地址:沐府山庄

五、参与人员:18岁—40岁单身青年男女

六、报名时间:2018年7月30日-2018年8月5日

活动安排

1、七夕祭(女拜织女 男拜魁星)

2、汉服走秀(服装讲解)

3、破冰游戏(投壶穿针赛巧)

4、游园(茶话会 品七巧果)

5、对诗、猜灯谜

6、蹴鞠

7、祈愿(祈愿带)

活动过程中有惊喜小礼品赠送!

2018七夕汉服活动时间

2018年8月19日上午8:30

(夏曆七月初九)

参与方式

1、每个参加活动的嘉宾都以网络平台报名为准,填写真实姓名,联系电话。报名后识别二维码进群,了解活动进度。

2、所有参加活动的嘉宾上午全体着汉服或改良版的汉服,下午自由着装,可根据自身爱好和服装要求佩戴饰品、笛子、宝剑、扇子。(需自备汉服)

3、活动为公益活动,全天参加活动费用由组委会承担,为彰显七夕特色,网络报名时需缴纳77元报名费代表诚意,活动结束后全额退还。

着汉服,行汉礼,过汉节,欢迎各位同袍参加,让大家知道汉服,了解汉服,接受汉服,知道汉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届时活动会安排摄影师随拍,留下这难忘的一刻!

请有意向参加活动的人员于8月5日前扫描二维码,关注『沐川团委』微信公众号,点击『「夏末初秋 鹊桥会」沐川首届「着汉服,过汉节」文化交流会』报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