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11|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书法教程.你知道多宝塔吗?怎么学多宝塔?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8-4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颜真卿〖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唐天宝十一年(752)立。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到西安碑林,据考为颜真卿44岁时的作品。是颜书碑刻中较小之字,为颜真卿早期楷书代表作品。

颜真卿〖多宝塔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字体略显稚嫩,结构偏紧而中心偏上、用笔较侧斜单薄,没有后期那种绵里藏铁、看似平直、粗肥而实劲挺的风味,明显透出有学习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的痕迹。如果要想学到颜真卿晚年独特的颜体风格,此碑并不适宜;但此碑也有它习气不重、笔力强健、结构严谨的优点,单从学习笔力与结构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好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临习要点:

一、〖多宝塔碑〗的笔法:

〖多宝塔碑〗的笔法瘦劲、多骨少肉而不丰腴,这是与颜真卿晚年碑帖最主要的差异,但横细竖粗的写法此碑已经有了。

1、横:短横有左尖横、右尖横,也有中间略细如长横的处理方法,短横一般到末尾下垂都不分。

横:短横有左尖横、右尖横

横:短横有左尖横、右尖横

而长横多是末端细而强烈顿挫向下写如点状,那种中间略细而左右略粗的长横较少(如『千』)。

长横多是末端细而强烈顿挫向下写如点状

长横多是末端细而强烈顿挫向下写如点状

2、竖:悬针竖没有后期颜字那种肥厚如绵里针的感觉,只觉骨力劲挺,这和陏、初唐写法近似。

垂露竖约有直竖(『下』、『门』的左竖)和往左(『师』)或向右(『阶』)的弧度变化。

悬针竖没有后期颜字那种肥厚如绵里针的感觉

悬针竖没有后期颜字那种肥厚如绵里针的感觉

短撇较粗壮而直,要力送至尖

短撇较粗壮而直,要力送至尖

长直撇直而自始至终都较细,要缓缓控制直到提出至尖

长直撇直而自始至终都较细,要缓缓控制直到提出至尖

3、撇:短撇较粗壮而直,要力送至尖。长直撇直而自始至终都较细,要缓缓控制直到提出至尖。弯撇是在直线的基础上略加弧度。

弯撇是在直线的基础上略加弧度

弯撇是在直线的基础上略加弧度

通篇中只有少数几个有缺口的出现

通篇中只有少数几个有缺口的出现

4、捺:通篇中只有少数几个有缺口的出现,配合同样写法的勾来看,说明颜真卿早期未有意识强调逆收再勾(撇)出的写法。大部分捺行至后面直接捺出。另捺写到后上扬的较多,也证明颜真卿早年并不追求深沉雄厚,而表现为活泼有余。

说明颜真卿早期未有意识强调逆收再勾(撇)出的写法

说明颜真卿早期未有意识强调逆收再勾(撇)出的写法

5、勾:和捺一样,亦有有缺口的勾,但不多见。竖勾无右边的外涨感,即竖两边都为直线。很多还向左微凹以追求劲挺。勾向左上勾出,显示出青壮年的颜真卿尚不够沉着或不追求老气。

竖弯勾:中部或下部向左略弯出再勾,有弧度感。

大部分捺行至后面直接捺出

大部分捺行至后面直接捺出

竖弯勾上勾时略偏上左,也有不出勾的如『流』。

证明颜真卿早年并不追求深沉雄厚,而表现为活泼有余

证明颜真卿早年并不追求深沉雄厚,而表现为活泼有余

横折勾:用的是隶书的笔法,下部有圆弧状,与初唐欧阳询写法同,这在以后的颜真卿碑帖中基本不见。

勾:和捺一样,亦有有缺口的勾,但不多见

勾:和捺一样,亦有有缺口的勾,但不多见

卧勾:也没有缺口了。戈勾也是如此。

竖弯勾:中部或下部向左略弯出再勾,有弧度感

竖弯勾:中部或下部向左略弯出再勾,有弧度感

6、点:竖点写法是从隶书而来。

顾盼点后一个点再出锋向回钩出,在后期颜字中亦少见。

挑点多用在三点水上,一般从中间或偏上挑出。

竖弯勾上勾时略偏上左,也有不出勾的如『流』

竖弯勾上勾时略偏上左,也有不出勾的如『流』

横折勾:用的是隶书的笔法,下部有圆弧状,与初唐欧阳询写法同,这在以后的颜真卿碑帖中基本不见 ...

横折勾:用的是隶书的笔法,下部有圆弧状,与初唐欧阳询写法同,这在以后的颜真卿碑帖中基本不见 ...

二、〖多宝塔碑〗的结构

1、横势偏紧不开张,有稚嫩之感。

2、上部上部较紧而下松,即重心偏上,不下沉,不够沉稳。

3 、横上斜度较大,少有晚年那种横平的老气。

4、 没有晚期碑帖横向结体的外涨感,也是〖多宝塔碑〗结构不如晚期颜真卿几个碑帖大气、雄伟的重要原因之一。

ldk8 發表於 2025-3-30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多宝塔碑》研习刍议

《多宝塔碑》作为颜鲁公早期楷书典范,确系研习唐楷的重要门径。其碑刻于盛唐书风转型之际,既有初唐诸家法度遗韵,又见颜体雏形之端倪。今就临习要旨略陈管见:

一、碑帖定位与学理认知
此碑乃颜体未臻化境之作,其价值恰在于技法体系的显性呈现。相较于晚年《颜勤礼碑》之浑穆、《麻姑仙坛记》之苍劲,此碑筋骨外露,笔触清晰,尤适初学筑基。然需明辨:此乃颜体成长之"年轮",非其艺术巅峰之代表。

二、笔法解析与临摹要诀
1. 起收笔法:逆锋起笔多呈方切之势,收笔处顿按显豁。如长横末端"驻锋回衄"之法,当以腕力控笔,忌浮滑。
2. 提按节奏:横细竖粗之对比已具雏形,然过渡尚存刻意。建议以"三过笔"法体会笔锋转换:如"千"字长横,中段需保持弹性提笔。
3. 转折处理:外拓笔势初现端倪,然方折处仍存北碑遗韵。如"司"字右折,宜先提后按,作"折钗股"之态。

三、结构研习要点
1. 中宫紧缩:结字重心上移特征明显,如"京"字横画排布需呈上密下疏之势。
2. 向背关系:左右结构多取相向之势,如"林"字双木穿插,须见呼应之趣。
3. 空间布白:平正之中暗含险绝,如"塔"字提土旁与"荅"部的高低错落。

四、进阶路径建议
建议以《多宝塔》为唐楷法度训练,继而参学《郭虚己》《东方画赞》等中年作品,终至晚年雄浑书风。临习时宜辅以智永《真草千字文》体会笔法源流,参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理解盛唐气象。

此碑如璞玉未琢,习书者当以"得法求变"为要,既重其点画精严,又需超越形质窠臼,方能上溯颜体真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