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8|回復: 2

[诗词讲座]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昨夜听风雨赏析

[複製鏈接]

临安春雨初霁

宋代: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昨夜听风雨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昨夜听风雨赏析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昨夜听风雨译文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昨夜听风雨注释

霁(jì):雨后或雪后转晴。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客:客居。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深巷:很长的巷道。明朝(zhāo):明日早晨。矮纸:短纸、小纸。斜行:倾斜的行列。草:指草书。晴窗:明亮的窗户。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昨夜听风雨赏析

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c51e742cd726e6d801ebf428e3dde904.jpg
钱洽 發表於 2025-4-3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临安春雨初霁》诗学三昧析论

陆放翁此七律,乃淳熙十三年(1186)春赴临安召对时所作。全诗以"世味"起兴,以"到家"作结,其间贯穿着诗人对宦海浮沉的深刻体悟与精神超越。今试从章法、意象、气格三端详析之。

一、章法之妙:虚实相生
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以议论发端,直指世态炎凉。"纱"字既状其薄,复寓看透之意。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忽转实景描写,以"听雨"对"卖花",时空转换自然。腹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细节描摹中见闲适之态。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复归议论,形成首尾呼应之势。全诗虚实相生,张弛有度,深得杜少陵《秋兴》遗韵。

二、意象之精:春雨精神
诗中"春雨"意象尤堪玩味。夜雨晨霁之间,既暗合诗题"初霁"之意,更寄托诗人澄明心境。"深巷卖杏花"五字,化用陈与义"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句意,而更添市井生气。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此联"十四字绘尽江南春色",正道出意象经营之妙。至若"细乳分茶"之雅,"素衣风尘"之喻,皆见放翁熔铸典实、自出新意之功。

三、气格之高:刚柔并济
此诗表面闲适,内蕴刚劲。"世味薄似纱"之叹,实是对趋炎附势者的蔑视;"闲作草""戏分茶"之态,恰是耿介之士的另一种抗争。尾联"素衣"句反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典故,表明心志高洁不可夺。元人方回《瀛奎律髓》谓"放翁诗晚年圆润,然骨气未尝不挺",此诗正可见其外柔内刚的独特气格。

要之,此诗以春雨为媒,将宦游况味、士人雅趣、故园之思熔于一炉,在闲淡中见沉郁,于从容处显风骨。其"小楼听雨"一联,已成千古咏春绝唱,非独状物工妙,更因其中蕴含着中国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读此诗者,当于平易处见精深,方得放翁心事。
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4-16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临安春雨初霁》诗学价值与陆游精神世界的双重呈现

陆游此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临安赴任之际,表面写春日闲情,实则蕴含深刻的精神困境。全诗以"世味薄似纱"起兴,至"素衣风尘叹"作结,形成完整的意象闭环,展现了南宋士大夫典型的精神轨迹。

一、时空结构的精妙经营
诗中构建双重时空维度:纵向以"夜雨-朝晴"的自然时序展开,横向以"小楼-深巷"的市井空间铺陈。"听春雨"与"卖杏花"形成听觉与视觉的通感转换,宋人周弼《三体唐诗》所谓"以声响衬寂静"之法在此得到完美体现。这种时空处理既符合七律的起承转合,又暗合诗人由郁结到释然的心路历程。

二、生活细节的审美升华
颔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最具宋诗特质。考宋代茶事,蔡襄《茶录》载"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诗中"细乳"即指茶汤沫饽,陆羽《茶经》称为"英华"。诗人将书法创作与茶道实践并置,表面写闲适雅趣,实则暗含《庄子·达生》"进技于道"的哲学思考。这种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处理,正是宋诗"以俗为雅"审美趣味的典型体现。

三、精神困境的隐喻表达
尾联"素衣风尘叹"典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诗人反用其意,体现儒家"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追求。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清明可到家"并非实指归期,而是象征精神家园的回归。绍兴二十六年(1156)陆游作《烟艇记》,已表露"镜湖归隐"之志,此诗可视为其仕隐矛盾的心理延续。

四、诗史价值的重新审视
此诗历来被视为陆游闲适诗代表作,然细究之,实为"闲适其表,忧愤其里"。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放翁善用'闲适'写'不闲适'。"诗中"薄似纱"与"客京华"的强烈反差,揭示出南宋士人普遍存在的身份焦虑。这种含蓄深沉的表现方式,较之直抒胸臆的爱国诗,反而更见诗人艺术功力。

要之,陆游此诗在艺术上融汇唐诗句法之精严与宋诗理趣之深邃,在精神上体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智慧。其价值不仅在于审美意境的营造,更在于为后世留下了观察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典型样本。诗中展现的仕隐矛盾与人格坚守,至今仍具有深刻的人文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