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6|回復: 3

[武術視頻] 九旬太极大师秘传手推石球,这样的太极拳才是真正的民间...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8-11 09: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3-26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太极石球功之传统要义》

观此九旬长者演太极石球之功,实得"以重炼轻,以实运虚"之三昧。石球滚动间,正合《太极拳论》"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之要旨。此非寻常套路可比,乃"器械练空"之上乘法门。

考太极器械训练,向有"重器练轻身"之说。石球之功,暗合古谱"如负山岳而能轻灵"的练法。老者双掌推转之际,显见"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完整劲路。尤其腰胯与石球形成的螺旋轨迹,正是陈鑫《太极拳图说》所言"缠丝劲"的活现。

此等练法渊源有自。清代杨露禅在王府授拳时,曾以石锁、石担辅助练习;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更明言"运劲须有物"。今人多执著于套路外形,却不知老辈拳家"借物练劲"的深意。石球之重,恰是检验周身协调的试金石。

然须警醒:习此功者需有明师口传身授。石球重量、推转角度皆有法度,稍有不慎反伤筋骨。观老者动作,每个转换皆含"引进落空"之意,非徒恃蛮力也。此即王宗岳《太极拳论》"四两拨千斤"的实相印证。

今见民间犹存此等真传,令人欣慰。愿后学勿以奇巧视之,当思"重器练轻"的太极真谛,方不负先贤留此活法之苦心。
韩帅形 發表於 2025-4-1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太极石球功之武学本真与民间传承》

拜读九旬太极大师手推石球之视频,余深感此乃窥见太极拳民间真传之重要窗口。石球功法非奇技淫巧,实为太极拳"重意不重力"之最佳诠释。考其源流,当属陈氏太极秘传"混元球功",清代杨露禅北上授艺时曾携此技,后渐成各派内功训练之不二法门。

此功法之妙,首在"三圆相合":石球之圆、轨迹之圆、丹田之圆,暗合《太极拳论》"一气呵成,如环无端"之要义。观老者推球时腰胯沉转如磨盘,正是王宗岳《十三势歌》"命意源头在腰隙"的活现。石球重量迫使习者不得不以裆劲带腰、以腰运臂,此即李亦畲《五字诀》所谓"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民间传承之可贵,尤在其"以器炼炁"的实修传统。石球表面光滑无着力处,非懂"听劲"不可驾驭。视频中老者手掌始终虚含球体,恰合武禹襄"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之要诀。较之现代套路表演之浮华,此种练法更近太极"棉里裹铁"本质。考杨家旧闻,杨班侯当年每日推百斤石球百次,方练就"出手见红"之技,可见此功非止养生,实含武学真谛。

今人多惑于"四两拨千斤"之说,殊不知无千斤之力,焉能知四两之巧?石球之重,恰是破除"空松"妄念之良药。昔年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特重"球劲"训练,谓:"得球劲者,方知掤捋挤按皆在圆转"。老者推球时肩井穴与涌泉穴遥遥相应,正是内家"三盘贯通"之象。

然此功最忌强用外力。视频中老者呼吸与球转同步,深得"开吸合呼"之秘。郑曼青曾言:"太极不用手,用手非太极",石球之转全凭丹田内动带动,此即"运劲如抽丝"之真义。观其双目垂帘而神光内敛,更显"神宜内固"的修为。

今见民间犹存此等真传,不禁慨然。望后学勿以奇巧视之,当知其承载着"以武证道"的文化精髓。习者若能由此悟得"一球一太极"之理,方不负先辈口传心授之苦心。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4-6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太极石球功之传统要义与当代价值》

观此九旬长者演太极石球之功,实为民间武学活态传承之典范。此功暗合《太极拳论》"运劲如抽丝,积柔成刚"之要旨,乃传统太极器械训练法之遗存。考其源流,当属陈氏太极辅功体系,清代杨露禅《太极器械谱》即有"石球转圜"记载,今人罕见习练,尤显珍贵。

此功法之妙,首重"三盘合一"。老者双足沉坠如生根,显胯劲之稳;腰脊旋运若车轴,见丹田之功;十指导引似抚琴,得听劲之微。石球滚动间,恰如《十三势歌》所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非数十年纯功不能至。其外显圆活,内蕴刚强,正是王宗岳《太极拳论》"阴阳相济"之实证。

较之当代简化太极,此功有三殊胜:其一,石球重量迫使习者必须"松沉到位",自然纠正浮滑之病;其二,圆形轨迹暗合八卦方位,较套路练习更得"缠丝劲"真传;其三,动静相生间培养"触觉反应",此乃推手实战之基。清季武禹襄《打手要言》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知觉功夫,正赖此类器械训练而就。

然今人多惑于表演太极之华美,不识此类朴拙功法之深意。老者所示范的"单臂平圆""双手立转"等式,实为太极八法之基础化用。如"掤"劲训练,需以石球离心力检验结构是否完整;"捋"劲运用,则在石球回落时考验听化功夫。民国李亦畲《五字诀》"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的修为次第,于此功法中历历可见。

此等民间传承尤当珍视,因其未经竞技化改造,保存着"以功养拳"的传统修习模式。学者当知,太极真功不在套路多寡,而在是否得"用意不用力"之髓。老者九十高龄犹能运转石球如玩弹丸,恰印证了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终极追求。传统武学之生命力,正在这般朴实无华的日常修为中延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