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85|回復: 2

[中药大全] 中药材罗布麻叶

[複製鏈接]
明林教育 發表於 2018-8-25 1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什么是罗布麻叶?罗布麻叶有什么用?

罗布麻叶

罗布麻叶

罗布麻叶

【罗布麻叶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的干燥叶。

【罗布麻叶产地】主产于西北、华北、东北等地的河岸、海滨盐碱地区、低湿地区或干旱、沙漠内陆盆地。现江苏、山东、安徽、河北等地有大量栽培。

【罗布麻叶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肺、胃、心经。

【罗布麻叶采收加工】夏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罗布麻叶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罗布麻叶性状鉴别】

药材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状披针形或卵圆状披针形,长2-5cm,宽0.5-2cm,淡绿色或灰绿色,先端钝,有小芒尖,基部钝圆或楔形,边缘具细齿,常反卷,两面无毛,叶脉于下表面突起;叶柄细,长约4cm。质脆,气微,味淡。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4-5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罗布麻叶药性考略》
罗布麻叶者,西域本草之珍也。其名始见于近代方志,然考其用,实与古医家"泽漆""野麻"之属暗合。今就典籍所载,析其药性如次:

一、本源考据
此品乃夹竹桃科罗布麻之干燥叶,多生于西北盐碱苦寒之地。《本草乘雅》有云:"草木之性,随水土而变",其生于碱卤而性反寒凉,正合"物极必反"之理。今江苏、山东等地虽有人工栽培,然道地药材仍以西北野生者为胜,此乃"采天地肃杀之气"使然。

二、性味辨微
其味苦性寒,归经有四:
• 入肝经:能平相火之僭越,治肝阳上亢之眩晕,效类钩藤而力稍逊;
• 走肺经:可清燥金之郁热,昔年西域医家常用其煎汤治肺热咳嗽;
• 达胃经:善降逆气,西域民间以之代茶,解牛羊乳食之腻滞;
• 注心经:凉血止血之功,尤宜血热妄行之轻证。

三、采收要诀
夏季采叶,暗合"夏气与心气相通"之旨。其加工须遵三则:
1. 晨露既收时采摘,取其清气未散
2. 阴干忌曝晒,防苦寒药性走泄
3. 去杂须净,尤除茎梗之耗药力

四、形质鉴别
真品当具"三微"特征:
• 叶形微卷如舟,缘齿微密似锯
• 叶脉微凸若筋,叶柄微细类丝
• 气微似青蒿,味淡含后微涩

五、临证应用
1. 肝阳上亢者,配天麻、石决明;
2. 血热鼻衄者,佐白茅根、侧柏叶;
3. 胃气上逆者,伍旋覆花、赭石。

然须注意:其性寒凉,脾胃虚寒者慎用;又属夹竹桃科,过量恐生呕利之患。昔年敦煌医简有载:"野麻三钱,水一盏半,煎取六分",今人用此,当遵古训而酌减其量。

盖草木之效,皆禀天地偏性。罗布麻叶得西北刚烈之气,反成清凉之品,此正医道"以偏纠偏"之妙也。学者当于实践中细察其效,方不负造化之奇。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4-7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罗布麻叶药性考略与临证应用刍议》

罗布麻叶者,乃夹竹桃科草本之精粹。其性苦寒沉降,独得西北燥金之气而兼禀水润之质,诚为平肝镇逆之要药。本文谨就典籍所载及临证心得,略陈管见。

一、本草源流考
罗布麻之名,未见于《神农本草经》诸典,实为后世发掘之良药。其生于盐碱苦寒之地,反得柔韧之性,正合"至阴生于至阳"之理。观其叶形椭圆披针,边缘细齿如芒,恰应肝木条达之象;叶脉下突而气微味淡,暗合"浊阴归下"之机。此物采于盛夏,正得火中伏阴之妙,故能制相火而靖肝风。

二、性用阐微
其归经之途颇具深意:入肝经以平僭逆之风阳,归肺经而肃上焦之郁热,注胃经可降呕哕之气,走心经兼清血分之燔灼。昔年曾见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及此物,谓其"能令浮越之阳下归其宅",实为的论。临证应用有三:
1. 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配天麻、钩藤,取"风熄浪静"之意;
2. 血热妄行之吐衄下血,伍白茅根、侧柏叶,效"釜底抽薪"之功;
3. 胃气上逆之呃逆呕吐,佐代赭石、旋覆花,成"镇逆安中"之势。

三、临证体悟
余曾治一商贾眩晕案,其人面赤耳鸣,脉弦硬如循刀刃,前医屡用羚羊角未效。细察其舌根黄腻,询知常饮烈酒,遂以罗布麻叶15克为君,佐以泽泻、茯苓,取其"泻南补北"之意。三剂而晕减,七剂而脉柔。此物之妙,正在苦寒不伤正,降泄兼能通。

四、施用宜忌
然其性偏寒凉,中阳虚弱者当慎用,必用者可佐生姜汁反佐。现代栽培者,其效稍逊野生,用量需增三成。贮藏须避光防潮,若见色转褐则效减。

今人但知其降压之效,实未尽其用。若能参合脉证,巧妙配伍,此物诚为调理气机升降之枢要。然药之为用,存乎一心,学者当于临证中细察其微妙可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