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29|回復: 1

[医药临床] 中医医案活瘀凉血治疗精道溢血症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8-27 12: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郭某,男, 56岁,1984年8月10日来诊。

自述:3日前不明原因发烧一天而愈,次日尿道外口如泉向外溢出鲜血滴沥不断,解小便时先排出红色血液,后变为无色清尿,停尿后继而鲜血外溢、滴沥不止。始终未有热涩和疼痛等痛苦感觉。曾在村卫生所注射止血针,无效而来求诊。

一诊:脉沉弦细数无力。舌质红,苔薄黄。检查:患者忧郁面容,心烦不安,血从尿道外口如泉滴水滴滴溢出。自作丁字绷带包敷阴茎使血溢于布中。大小便正常。体温37.0℃,血压140/80mmHg。

辨证:热伤冲任之络脉,血溢妄行。

治则:宜活瘀凉血佐以清热降火,自拟活瘀凉血止血的清热饮加减。

方药:当归、白芍、黄柏各12g,牛膝15g,干地龙30g,田三七10g,琥珀10g,金银花30g。2剂水煎服,每剂3煎3服。

8月12日复诊:上药日进3煎,服第1煎后出血量减少,服第2~3煎后出血已止,排尿前后均未见血迹,精神好,心烦、黄苔均消失,效不更方,守原方继服2剂。

8月16日再诊:近数天来未见血迹,于昨日解小便时尿出如小米粒样的血块2枚,其他无异常。治疗同原方,再进2剂以巩固疗效。2个月后追访,无复发,一切良好。

该患者虽病前发烧,但热退后继而出现尿道外口滴沥溢血,解小便时则尿色清晰而无血,停尿后相继鲜血如泉从尿道外口滴滴溢出,但始终未有热涩和疼痛感觉。患者病前发烧,致使冲任损伤而动血,血从精道(前列腺)而出也。凡发病急,属实证的出血者,皆有热,有瘀血也,有热涩淋疼者宜清热利涩;无热涩淋痛者,宜清不宜利,所以治疗均以清热活瘀凉血为主,当归、白芍、田三七等以活瘀而行血中之滞,并活中有生血、补血之妙。(郭俊田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钱佟 發表於 2025-4-12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精道溢血症辨治要旨与活瘀凉血法运用评析》

郭氏医案所载精道溢血症,乃临床罕见之血证,其辨治思路深合《内经》"热伤血脉"之旨,又暗契张仲景"瘀热在里"之病机。今就本案理法方药析而论之,以明中医辨治精微。

一、病机辨析三重境界
1. 表层病机显于"热伤冲任":患者病起发热,舌红苔黄,脉象数而无力,显系热邪内陷血分,扰动精室血络。然其特殊处在于血溢而"无热涩疼痛",此与《金匮要略》"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之典型证候迥异。

2. 深层病机关乎"瘀热互结":脉见沉弦细象,提示血行不畅;终见小米粒样血块排出,恰为瘀血外泄之明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有云:"离经之血即为瘀",本案出血三日未止,必有瘀阻络伤之变。

3. 特殊病位涉及"精道失司":尿道溢血而小便反清,此非膀胱尿道之疾,实为前列腺精阜部位血络损伤。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论血证时特别指出:"精道之血,必自精宫血海而出于命门"。

二、组方遣药之妙谛
清热饮组方体现"清、活、敛"三法并举:
1. 清热降火以靖血海:金银花30g为君,取其清气分热邪;黄柏12g泻相火而安相火妄动,此二药共成清热降火之势。

2. 活血化瘀以通精络:地龙30g配田三七10g,取虫类药搜剔络瘀之效,合化瘀圣品三七,既止血又消瘀。尤妙在牛膝15g引血下行,使药力直达病所。

3. 调和肝血以复其常:当归、白芍各12g,暗合四物汤之意,养血柔肝以平冲任之逆。琥珀10g既可镇心安神,又能通淋化瘀,一物而兼多功。

三、治法启示与临证要点
1. "无痛性血证"辨治关键:本案提示凡出血而无明显涩痛者,当考虑瘀热内蕴、血不归经之候,不可妄用收涩。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强调:"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本案治疗正得其三昧。

2. 精道血证用药特点:相较寻常尿血治疗,本案重用干地龙通络,佐牛膝引经,正合"精道之血宜通不宜涩"的治疗原则。现代临床验证,地龙提取物确有显著抗凝溶栓作用。

3. 疗效判断标准:服药后先血减后血止,终见瘀块排出,符合"瘀去新生"的愈病规律。二诊虽症消仍守方,体现"治血必净余邪"的学术思想。

此案启示:血证治疗贵在明辨病位深浅、瘀热比重。郭氏以活瘀凉血为法,不用一味炭类止血药而收全功,正显中医"见血休止血"的辨证智慧。然临床运用须注意:地龙用量宜随证调整,体虚者当佐益气之品;三七、琥珀研末冲服可增效;若遇老年患者,需排查恶性病变方妥。

(本文所述治法仅供专业医师参考,具体用药须遵医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