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为什么要削蕃?七国之乱又是怎么回事?汉景帝和晁错在开始削藩的时候,心里也是忐忑不安的,一面做好了各诸侯王必将强势反弹的思想准备,一面先挑了几个实力相对弱小的,比较好捏的柿子下手。 削藩当然得找些借口,或者找那些名声不怎么样的诸侯王开始。 晁错先找了楚王刘戊(wù,刘邦弟弟刘交的孙子)的一些把柄,说他在给薄太后(汉文帝的母亲)服丧期间饮酒作乐,荒淫无度,应该处罚。汉景帝同意了,削去其封地东海郡作为惩罚。 然后,晁错又找到了胶西王刘卬(áng,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的一些错误,汉景帝又下令削去胶西王的六个县的封地。 再然后,赵王刘遂(刘邦的第六个儿子刘友的儿子)也被查到问题,削去常山郡。 这三个诸侯王实力不强,虽然被削去部分封地,但是也只能咬牙忍耐,不敢明目张胆的反抗。当然,对晁错是恨之入骨。 汉景帝和晁错三战告捷,信心大涨,于是将目光看向了实力强悍的吴王刘濞,准备啃啃这块硬骨头了。 找吴王刘濞的错很好找,到处都是,刘濞身上不符合规定的地方太多了,于是汉景帝下诏令,要削去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以示惩罚。 对于汉景帝和晁错的强硬削藩政策,朝廷中一直不乏反对的声音。当然,大多不是反对削藩这件事,而是反对这种不顾一切的强硬做法。连晁错的父亲,对儿子的做法都表示强烈反对。 当晁父问起晁错为什么要强行削藩的时候,晁错慷慨激昂的回答:『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就是说不削藩,国家永远得不到安宁。 晁父仰天长叹:『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老人家的意思是,你这样做,刘氏天下倒是有可能安定,可是我晁氏一族却危险了啊。 父亲的话,晁错并没有听进心里去,依然故我。 老人家见说服不了儿子,又不忍心眼睁睁的看着家族陷入灭门的惨状,于是喝毒药自杀了。 可悲的是,不久之后,晁氏一门的结局,恰如老人所料。 在汉景帝和晁错刚刚对吴王下手的时候,吴王刘濞就率先发动了。 刘濞对朝廷的怨恨,积蓄已久,所以对叛乱一事,也就早有准备。现在见削藩削到了自己头上,立刻准备起兵叛乱。 公元前154年,也就是汉景帝三年,刘濞派人,以诛杀晁错,清君侧的理由,约会前面被削藩了的三家诸侯王,就是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赵王刘遂,约定共同起兵,誓要讨回一个公道。 这三家诸侯王本来就怀恨在心,只是实力不强,无人挑头,不敢叛乱而已。现在见吴王出面,立刻响应,纷纷起兵。并且胶西王刘卬还派出使者,去拉拢自己的其他几家兄弟,也就是刘肥的另外几个儿子,一起起兵。 那几个兄弟,有的响应,有的反对。最后,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同意和刘卬一起起兵叛乱。 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 他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从各自的封地,纷纷起兵叛乱。 刘濞作为倡导者,当然出力最多。他几乎将封地内14岁到60岁的男子全部组织起来,强征入伍。因为刘濞在吴国威望素著,很得百姓爱戴,所以很快就让刘濞组织起将近三十万的大军,浩浩荡荡,从广陵起兵,向汉军发起攻击。 刘濞先是组织人马,渡过淮河,与楚国兵马汇合。 汇合之后,叛军军威更盛。 与此同时,胶西王刘卬领着那三家一起叛乱的兄弟,合兵一处,对同为兄弟,但是不肯叛乱的齐王刘将闾发起了进攻。他们的目的是要先打下临淄城,然后和吴、楚、赵联军汇合后,一起杀奔长安。 赵国呢?赵国也没闲着。虽然一时和其他叛军的兵力联合不到一起,但是也是竖起大旗,大造声势,同时约会匈奴人马,许以好处,主动邀请外贼来入侵。 为了大造声势,吴王刘濞在起兵后不久,又发通告,广邀天下各路诸侯王,号召大家一起起兵,惩办奸佞,挽救大汉天下。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晁错急于削藩的害处,那就是几乎将所有的诸侯王,都推到了敌对一方。 好在各家诸侯王,因为血脉原因、实力强弱、国土大小、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原因,也是各有各的想法。 当时的诸侯王共有二十二家,除了已经明确叛乱的七家之外,其余的十五国,有的徘徊观望,犹豫不决,有的则是坚决反对,发兵抵御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