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23|回復: 4

[医药临床] 中医疏风清热治咽炎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9-6 1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咽炎是怎么回事?中医怎么治疗咽炎?

咽炎是指内外邪毒结聚经脉不通而致的咽喉部红肿疼痛,或有异物感,或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喉部疾病。本病在人群中分布较广,男女老幼均可患病,好发于冬春与秋冬之交。根据咽炎的病因病机及咽部形态不同,又有风热咽炎、风寒咽炎、阴虚咽炎、阳虚咽炎炎等不同。

由风热邪毒而致的咽炎,称风热咽炎(急性单纯性咽炎),以咽部红肿痛为其主要症状。又有风热喉、红喉之称。因为咽喉疾病的形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经脉痹阻的病理变化,又多出现咽喉红肿疼痛、阻塞等现象,故又称喉痹。风热咽炎,常因气候急剧变化,起居不慎,肺卫失固,而为风热邪毒乘虚侵犯,从口鼻直袭咽喉,内伤于肺,相搏不去,致咽喉肿痛而为咽炎。此时邪在卫表,故病情较轻,若由误治,失治,或肺胃邪热壅盛传里,则出现胃经热盛之证候,病情转重。今年本人所处大别山区处暑前后,天气少雨,气候燥热,风热咽炎发病较多,余同期诊治该类病人20余例,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为法治疗,收效较好,兹举二例病案:

案一 风热咽炎

沈某,男,56岁。2018年8月16日初诊。二日前,感觉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感觉不利,其后疼痛逐渐加重,有异物阻塞感。检查见咽部微红,微肿,随症状加重,悬壅垂色红、肿胀,喉底红肿,有颗粒突起。全身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症状。诊为风热外侵,肺经有热。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处方:射干10g,桔梗15g,薄荷8g,前胡12g,银花12g,连翘10g,大黄9g,蒲公英12g,花粉10g,马勃10g,牛蒡子12g,蝉蜕8g,杭菊花12g。5剂。服2剂,症状减轻,尽剂后痊愈。

方中薄荷、牛蒡子、杭菊花、蝉蜕,疏风散热;桔梗、前胡、射干,清肺化痰利咽;银花、连翘、蒲公英、花粉、马勃,清热解毒;大黄通便泻热,给邪出路,此所谓『病在上而治其下』也。

案二 风燥咽炎

汪某,男,42岁。2018年8月9日初诊。处暑前后,久旱无雨,气候干燥,风燥袭肺而发病,咽部微痛,干燥灼热感,咽痒咳嗽,吞咽不利,肿痛逐渐加剧,痰涎多,咽喉梗塞感,吞咽有碍。伴有发热、微咳嗽、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等全身症状。治以清热解毒,利咽化痰。

处方:射干10g,桔梗12g,前胡12g,牛蒡子12g,薄荷8g,银花12g,连翘10g,石斛10g,麦冬10g,当归12g,知母9g,黄柏9g,丹皮9g,厚朴12g,杏仁10g。10剂,随访,治愈。

本例咽炎,由于风燥袭肺为时较久,燥咳日深,津伤液亏,故治宜益阴保津。方中牛蒡子、薄荷、银花、连翘,外解风热;射干、桔梗、前胡,清肺化痰;石斛、麦冬、当归,益阴养血;知母、黄柏、丹皮,滋阴降火凉血;厚朴、杏仁,理气化痰。 (王业龙)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8-9-29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咽炎是指内外邪毒结聚经脉不通而致的咽喉部红肿疼痛,或有异物感,或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喉部疾病。

由风热邪毒而致的咽炎,称风热咽炎(急性单纯性咽炎),以咽部红肿痛为其主要症状。

处暑前后,久旱无雨,气候干燥,风燥袭肺而发病,咽部微痛,干燥灼热感,咽痒咳嗽,吞咽不利,肿痛逐渐加剧,痰涎多,咽喉梗塞感,吞咽有碍。这是风燥咽炎。
遊客  發表於 2018-10-3 10:32
根据咽炎的病因病机及咽部形态不同,又有风热咽炎、风寒咽炎、阴虚咽炎、阳虚咽炎炎等不同。
遊客  發表於 2018-10-3 10:33
因为咽喉疾病的形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经脉痹阻的病理变化,又多出现咽喉红肿疼痛、阻塞等现象,故又称喉痹。
戴改 發表於 2025-4-2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风热咽炎之证治要义》

咽炎一症,古称"喉痹",其病机关键在于"邪毒结聚,经脉不通"。今就风热咽炎之证治,阐发经旨,以明枢要。

一、病机探微
风热咽炎属"风热喉痹"范畴,《诸病源候论》言:"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其发病多因风热邪毒循太阴之经上犯咽喉,致气血壅滞。《喉科指掌》分喉症为十六证,其中"肿烂喉风"与此证最为相近。今岁大别山区燥热异常,恰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之训,故患者多见咽干灼痛之象。

二、辨证要点
1. 辨表里:邪在卫表则见恶风发热,脉浮数;入里则现高热烦渴,脉洪大。
2. 察咽象:轻者咽部微红,重者喉核赤肿,甚则悬雍垂肿胀如桃。
3. 审兼症:咳嗽痰黄为肺热,便秘溲赤乃腑实。

三、治则方药
遵《医学心悟》"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旨,以疏风清热为总则。案一处方暗合"清咽利膈汤"之妙:
1. 辛凉透表:取薄荷、牛蒡子、菊花轻清上扬,正如《温病条辨》银翘散法。
2. 解毒利咽:银花、连翘、蒲公英乃疮家圣药,合马勃、射干专消喉肿。
3. 通腑泄热:大黄之用,既承"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经义,又合"釜底抽薪"之智。

四、临证变通
案二见燥象明显,故加石斛、麦冬、知母润燥生津,此即《临证指南医案》"燥者濡之"之法。然需注意:
1. 风盛者加僵蚕、防风。
2. 痰热甚者佐浙贝、瓜蒌。
3. 阴虚火旺当参玄参、生地。

五、调摄宜忌
1. 宜:静息少言,多饮梨汁。
2. 忌:辛辣炙煿,烟酒刺激。
3. 慎:空调直吹,夜卧当风。

结语:治喉痹当明"三因制宜",今时之人多兼郁火,可酌加柴胡、黄芩;若迁延不愈转为慢性,又当参养阴清肺之法。凡治喉症,贵在速决,迟则恐生变端。上述二案虽获效验,然临证仍需详辨,不可执方以待病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