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310|回復: 5

[书法家] 苏轼因手札与至交反目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10-20 17: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写书法的人看帖,当然看字第一,读文第二。所以当苏轼这张手札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一下子就被漂亮的字体和章法吸引了——

写书法的人看帖,当然看字第一,读文第二

写书法的人看帖,当然看字第一,读文第二

这张手札,我们一般叫作〖归安丘园〗,因为帖中有此四字,而且此四字意境很美。此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致子厚宫使正议〗,平铺直叙,即苏轼致宫使正议子厚的一封信。这里的子厚,名叫章惇,是苏轼好友。

〖归安丘园〗

〖归安丘园〗

这封信写于元祐元年(1086年)十二月,当时的背景是,神宗驾崩,哲宗即位,皇太后临朝,很快将乌台诗案后贬官的苏轼召回重用,8个月内连升三次,直当到翰林学士,知制诰,距离宰相只差一步。而此时,章惇作为王安石一派,被贬到了汝州。

苏轼写这封信,是为了安慰朋友。不过,此时两人身份悬殊,苏学士却仍是一副幽默诙谐的口吻,虽是善意的,却大大刺激了章惇。东坡说:『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大意是,早先咱俩都有隐居田园的梦想,没想到你先我一步实现了,可真让我羡慕嫉妒恨呀。

这话被正在倒霉的人听了,该是多大的挖苦和嘲讽。

章惇受不了了。

致子厚宫使正议

致子厚宫使正议

章惇比苏轼大一岁,两人早年相交,互相引为知己。几年前苏轼因乌台诗案坐牢,章惇曾加以营救。苏轼被贬黄州,朝中有人说坏话,章惇还站出来辩白。虽然政治阵营不同,但章惇这人还是够朋友的。

然而这封信,却让两人彻底掰了。当然,掰的人是章惇,苏轼一味想跟章惇好,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不知道章惇为什么没有把这封信撕掉,还珍藏起来,难道他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能放过苏东坡?这封信写完没几年,苏轼的后台垮了,而章惇东山再起,一直爬到了宰相的高位。他对苏轼的报复行动也开始了。

我们都知道,苏轼在被贬途中,嘴是不软的。甚至不管日子多么艰难,他也要苦中作乐。被贬到遥远的惠州,他写诗道:『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章惇在京师听了,冷笑一声:姓苏的,你还这么快活呀?冷笑过后,是接着贬。贬到哪里好呢?章惇想到了『象形』的办法。苏辙字子由,就到雷州吧;苏轼字子瞻,就到儋州吧。一竿子把苏东坡撩到了天涯海角。

章惇也写一笔清秀的好字

章惇也写一笔清秀的好字

作为文人,章惇也写一笔清秀的好字。他的才华不及苏轼,但他的狠劲,却让苏东坡叹服。有个故事,说两人曾一起旅行,见到一处绝壁,惟独木桥相通。章惇让苏轼走过去,到对面悬崖题词。苏轼不敢,却见章惇面不改色走过去,在石壁写下:『章惇苏轼到此一游。』回来后,苏轼拍拍章惇的肩膀,说:『子厚必能杀人!』

〖宋史〗将章惇打入『奸臣传』

〖宋史〗将章惇打入『奸臣传』

苏轼有识人之能,看章惇看得很准。只是他没想到,章惇会把这狠劲发到自己身上,使得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一直在流放漂泊中度过。不过,苏轼并不记恨章惇,而对于那封不合时宜的信,他也没有反省之意。自乌台诗案贬到黄州之后,苏轼就想通了,爱咋咋地,大不了一蓑烟雨,了此平生嘛。苏章的恩怨,随着徽宗的上台而了结。苏轼被赦,1101年死于回程途中;章惇由于曾反对赵佶上位,被一贬再贬,于1105年在困顿中死去。

在人物的评价上,历史站在了苏轼一边。〖宋史〗将章惇打入『奸臣传』,从此再没翻身。直到乾隆刻〖三希堂法帖〗,仍然没有放过他,如上图所示,紧随其后陪着他的,是大奸臣蔡京。有意思的是,小心眼的章惇虽与苏轼交恶,但他的儿子却未受裹挟,与他的东坡叔叔一直玩得很好。

遊客  發表於 2018-10-20 19:54
『章惇苏轼到此一游。』

真是千年榜样吖
勤恳 發表於 2020-7-23 11:4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这是至爱啊
7403 發表於 2022-8-25 02: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用什么笔写的我要买一支
周佐 發表於 2025-4-13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东坡〈归安丘园帖〉中君子交绝之道》

东坡《归安丘园帖》一案,实为宋代士大夫交往史之典型标本。此札表面观之,乃寻常慰友之作,然细究其文脉语境,实暗藏君子交绝之三重机锋。

一、文辞之讽与心境之隔
元祐元年东坡擢翰林学士,章惇贬知汝州,二者地位悬殊之际,东坡以"归安丘园"相慰,表面承袭魏晋名士隐逸话头,然"先获其渐"之语,在失意者耳中确有"何不食肉糜"之嫌。宋人笔记《铁围山丛谈》载章惇"性刚狠",其政治挫败时闻此"企羡"之辞,自然解读为胜利者之矜伐。东坡素以"言发于心而冲于口"自诩,却未察友人此时心境已非元丰同游黄州时可比。

二、书法语境中的微妙张力
此札用笔丰腴跌宕,结字左低右昂,恰似其文辞节奏——"岂胜企羡"四字墨色酣畅,与"早岁共有此意"之含蓄形成强烈对比。黄庭坚评东坡书"如老熊当道",在此札中尤见其弊。书法之张扬无意间强化了文辞的刺激,章惇作为善书者(其字曾被米芾赞为"如卫洗马渡江"),对此视觉语言的敏感远胜常人。

三、政治伦理与私谊的悖论
二人交恶本质是北宋新旧党争的缩影。章惇营救东坡于乌台狱中,体现"君子周急"的古道;而元祐初东坡未能力阻旧党清算新党,在章惇看来已违"投桃报李"之义。司马光《友议》云:"势利之交,难以经远",此札恰成士大夫政治伦理与私人情谊断裂的物证。章惇珍藏此札,非为怀旧,实如勾践之卧薪尝胆,乃政治人物特有的耻辱记忆方式。

东坡晚年《与章致平书》云:"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此语可见其始终未能参透:政治立场异化后的情谊,已非"诙谐如昔"所能维系。章惇的报复非仅针对个人,实乃通过惩罚东坡来完成对旧党集团的符号性打击。

今人观此帖,当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它既警示文人交往需审时度势,更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友谊"的复杂面向——在党争语境下,再精妙的书法与文辞,也难载破碎的知交之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