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34|回復: 0

[講古] 苏武北海牧羊,宁折不弯的大汉气节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10-23 12: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苏武北海牧羊,宁折不弯的大汉气节

卫律见硬的手段对苏武无效,又开始来软的。

卫律劝苏武,自己投降匈奴也是被逼无奈,但是投降过来后,立刻被封为王,享受着数不尽的荣华富贵。只要你苏武愿意投降,我卫律敢担保,你也会被封为王,同样享受荣华富贵。你又何必非和自己过不去呢?再说,你如果不投降,这样莫名其妙的死在这里,死了也是白死,又有谁知道呢?

见苏武还是不动心,卫律继续劝说:『只要你答应投降,我卫律愿意和你结为异姓兄弟,如果你不听我的话,那么恐怕以后你再想见我也见不到了。到那时,你再想请人帮你在单于面前说话,是不可能了。这可是你最后的机会了,希望你不要自误啊。』

卫律的话,气得苏武拍案而起,指着卫律大声呵斥:『你个厚颜无耻的东西,我见你做什么。你身为汉人的儿子,汉家的臣子,却忘恩负义背叛了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父母,做了汉奸,亏你还有脸在我面前如此炫耀,你难道就感觉不到羞耻吗?我苏武宁死不降。而且我也警告你,敢于和我大汉作对者,敢于杀害汉朝使者的,都没有好下场。南越国杀害了汉朝使者,最后南越国被灭国,成为了汉朝的九个郡;大宛王杀害了汉朝使者,自己的人头被悬挂到汉宫的北阙;朝鲜杀害了汉朝使者,立刻就遭到了灭顶之灾。我劝你最好不要蓄意挑起汉与匈奴的矛盾,否则连你带你的匈奴主子,都不会有好下场。』

面对义正辞严的苏武,卫律张口结舌,诺诺而退。

单于听闻,既欣赏苏武的坚持,又痛恨苏武的固执,同时越发想要苏武投降。

只要迫使苏武投降成功,可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典范啊,比卫律之类的,效果可好多了。

可是,苏武软硬不吃啊。

于是,单于想要通过艰难困苦,通过肉体的折磨来迫使苏武投降。

单于命人将苏武关入地窖之中,既不给吃的,又不给喝的,生活日用品更是不用说。

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天上下着大雪。苏武被关在地窖之内,没吃没喝,饥寒交迫。

可是,如此的困境,反倒激发起苏武的求生欲望来。你匈奴单于不是要通过这样的困境来逼迫我投降,或者让我死吗,我偏要活下去,堂堂正正的活下去。

于是,苏武渴了就抓起地上的雪吃下去,饿的受不了了,就将地窖里的破羊皮、毛毡等和着雪吞下去。就这样,坚持了好几天。

匈奴人简直惊呆了,这是神仙吗?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这么多天,居然还活着?

实际上,苏武之所以能坚持着活下来,主要依靠的,是自己坚强的意志。

单于好言相劝,同时许诺,只要苏武愿意投降,立刻封苏武为王。

苏武还是一口拒绝了。

无计可施的单于,只得将苏武迁徙到荒无人烟的北海去放羊。

为了折磨苏武,匈奴人只给了苏武几只公羊,其他的物资,像粮食啊,母羊啊,日用生活必需品等等,什么都没给。

而且,匈奴单于扬言,苏武要么投降,要么等公羊生下小羊,才可以被放回汉朝。

苏武的另一个副手常惠也是决不投降,单于将苏武和这些手下人都分散开安置,不让这些人在一起。

苏武到达北海以后,处境非常艰难。

但是再艰难的环境,也没有打垮苏武。

粮食不够,苏武就挖野菜,抓田鼠,挖掘田鼠储存的草籽度日。

寒冷、饥饿时时侵袭着苏武,但是苏武并不在乎。

苏武唯一在意的,就是一直拿在手中的,代表大汉朝廷的符节;苏武念念不忘的,是他没有完成的出使的使命。

白天,苏武拿着符节去放羊;晚上,苏武抱着符节睡觉。

苏武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带着符节返回汉朝。

从小小的符节上,苏武看到了大汉朝辽阔的土地,看到了他为之甘愿抛洒热血的国家;同时,苏武也看到了白发苍苍的母亲,看到了独守空帷的妻子,还有盼望父亲归来的孩子。

就这样,苏武拿着符节,守着信念,一年又一年。

日升月落,花开花谢,年富力强的苏武,慢慢变老,但苏武那颗坚守的心,始终不变。

正如〖苏武牧羊〗那首老歌中唱的: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但是,突然有一天,一个让苏武大吃一惊的人,来北海见苏武。此人是原来苏武在汉朝时的好友,现在奉匈奴单于的命令,来劝苏武投降的。

这个人就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

原来,李陵已经投降了匈奴。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4-10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苏武牧羊所彰显的士大夫精神与民族气节》

苏武北海牧羊之事,载于《汉书·李广苏建传》,实为华夏士大夫精神之典范。其面对卫律劝降时"引佩刀自刺"的刚烈,"杖汉节牧羊"的坚守,不仅体现了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更展现了秦汉之际士人"死生有节"的精神高度。

考卫律劝降之辞,实含三重机锋:其一以利诱,言"赐号称王";其二以死惧,谓"空以身膏草野";其三以情动,欲"结为兄弟"。此三者,恰构成《鬼谷子·谋篇》所言"利、害、情"三端游说之术。然苏武之应对,先以"屈节辱命"斥其非臣之道,复举南越、大宛、朝鲜三例明夷夏之辨,终以"匈奴之祸从我始"彰汉家威仪,层层递进,诚为《春秋》大义之实践。其言南越等国往事,非徒威慑,实暗合孔子"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文化自信。

单于"幽武置大窖中"之举,恰成考验士人"穷不失义"的极端情境。《礼记·儒行》云:"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苏武啮雪吞旃之举,非为苟活,实乃以生存为抗争。这种在绝境中展现的生命韧性,与《周易》"困而不失其所亨"的哲学相契,较之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决绝,更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担当。

值得注意的是,苏武持节十九载的坚守,已超越个人气节范畴,成为汉匈文化较量的象征符号。其手中汉节之"节",既是使节信物,更是《荀子·乐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精神载体。当节旄尽落时,其象征意义反而在精神层面得到升华,这正是庄子所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的生动体现。

苏武故事历经两千年传诵不衰,因其完美诠释了中华文明中"士不可不弘毅"的文化基因。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重读这段历史,不仅是对"宁为玉碎"传统气节的追慕,更是对构建文化主体性的深刻启示。苏武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既非盲目排外,亦非曲意逢迎,而是在坚守文化本根的同时,保持"和而不同"的文明对话气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