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30|回復: 3

[政治史学] 【北宋统治者破坏国防,所以金兵南下得以势如破竹】

[複製鏈接]
儒家公羊学 發表於 2018-10-25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北宋统治者这种故意破坏国防,不教民战的国策最终导致了天下河决鱼烂,不可收拾。

北宋地图

北宋地图
北宋地图

宋太宗和宋真宗时期,内地亦多强盗土匪,濮州(今河南濮阳)的贼人夜入城,抢了知州王守信、监军王昭度的家,各地人心惶惶,一夜数惊。北宋著名诗人王禹偁当时担任黄州(今湖北黄岗)知州,历来以敢于直谏著称,遂上疏宋真宗:「【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自五季乱离,各据城垒,豆分瓜剖,七十馀年。太祖、太宗削平僭伪,天下一家,当时议者乃令江、淮诸郡毁城隍,收兵甲,撤武备者,二十馀年。生领州,大郡给二十人,小郡减五人,以充常从,号曰长吏,实同旅人。名为郡城,荡若平地。虽则尊京师而抑郡县,为强干弱枝之术,亦匪得其中道也。臣比(过去)在滁州,值发兵挽漕,关城无人守御,止以白直(老百姓)代主开闭。城池颓圯,铠仗不完。及徙维扬(今江苏扬州),称为重镇,乃与滁州无异。尝出铠甲三十副与巡警使臣,彀弩张弓,十损四五,盖不敢擅自修治,上下因循,遂至于此。今黄州城池器械复不及滁、扬,万一水旱为灾,盗贼窃发,虽思备御,何以支吾?盖太祖削诸侯跋扈之势,太宗杜僭伪觊望之心,不得不尔。其如设法维世,久则弊生。救弊之道,在乎从宜,疾若转规,固不可胶柱而鼓瑟也。今江、淮诸州大患有三:城池颓圮,一也。兵仗不完,二也。军不服习,三也。濮贼之兴,慢防可见。望陛下特行宸断,许诸郡酌民户众寡,城池大小,并置守捉军士,多不过五百人,阅习弓剑,然后渐葺城壁,缮完甲胄,则郡国有御侮之备,长吏免剽略之虞矣。」疏上,改王禹偁任蕲州(今湖北蕲春)知州,未逾月,忧愤而死。


王禹偁为官清廉,关注社会积弊,直言敢谏,曾向朝廷提出许多建议,在【端拱箴】、【三谏书序】、【御戎十策】、【应诏言事疏】中,他提出了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谨边防、减冗兵冗吏、禁止佛教传播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主张,但大多数未被宋太宗和宋真宗采纳,还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乃作【三黜赋】,申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宋】本传中说:『禹偁制戎之策,厥后果符其言』。


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北宋统治者这种故意破坏国防,不教民战的国策最终导致了天下河决鱼烂,不可收拾。金兵南下之时,其总兵力不过四五万人,北宋几十万禁军抵挡不住。金兵孤军深入渡过黄河,河南境内十几万宋军未放一矢,即望风而溃,坐视开封被围二帝北狩而不救。宋高宗赵构在商丘继位,金兀朮复统金兵两万余人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南宋诸将不战而降,赵构逃至扬州,金兵将追及,赵构于深夜换上戎衣,抛下后宫嫔妃和文武百官,仅率亲兵数十人策马狂奔,逃出扬州,渡江南下。长江北岸官船民船数千艘,装满辎重财物,因为互相拥堵,仓促之间无法驶离,而尽为金兵所掳。赵构逃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又奔杭州,惊恐万状,致书金人百般乞降,其中说:「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大国之征小邦,譬孟贲之搏僬侥耳。以中原全大之时,犹不能抗…自汴城而迁南京(今商丘),自南京而迁扬州,自扬州而迁江宁(今南京),建炎二年之间,无虑三徙。今越在荆蛮之域矣,所行益穷,所投日狭,天网恢恢,将安之耶?是某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金珠玉帛者,大金之外府也,学士大夫者,大金之陪隶也,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无有二上矣…亦何必劳师远涉,然后为快哉?」

南宋地图

南宋地图
南宋地图

金人不予理睬,金兀朮继续渡江南下,宋朝水军统制邵青仅有一艘战船,率十八名水手进行拦击,艄工张青身中十七箭,邵青等力竭败退。金兀朮攻取健康,又取湖州、广德,过天险独松关,宋军居然无人守御,金兀朮笑曰:『南朝若以羸兵数百守关,吾岂得渡哉?』宋高宗赵构从杭州再逃宁波,然后从宁波乘船逃入大海。金兵入海,追到舟山群岛,宋高宗泛海往温州,金人泛海追至温州,宋高宗又泛海逃往福建,金人追之不及,暑热难耐,乃班师,焚杭州、建康,在靖安镇被南宋建康府通判钱需组织的五千民兵邀击,辎重财物损失颇多,之前龟缩在太湖之滨的岳家军也赶来助战,金兵遂从靖安全部渡江北返。先是金兵在建康凡半年,自采石渡江至和州,道路往来不绝,金兀朮入浙江,和州、建康粗留兵戍守,然无一宋军乘虚至城下断金人北返之路者,至金兀朮班师,始有文臣钱需纠合民兵阻其北返。

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

按:金兀朮之所以敢于孤军深入,远达浙江,一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搜山检海追杀赵构,昔年王禹偁在上宋真宗疏中所言『今江、淮诸州大患有三:城池颓圮,一也。兵仗不完,二也。军不服习,三也。』难道不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吗?这也不仅仅是江淮一地的问题,纵整个北宋的对外战争,在宋辽之战、宋夏之战、宋金之战中一败再败,丧权辱国,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宋太祖取天下于周世宗孤儿寡妇之手,得国不正,不寤已惊,私心自用,强干弱枝,玉斧画界,抱残守缺,杯释兵权,有文事而无武备,将国防力量尽数破坏,才有靖康之耻的大辱。


后记:宋朝是一个奢华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让人风骨尽折的时代。靖康之耻源于宋廷软弱一昧求让,造就了血雨腥风,挽歌长吟。说到底,统治阶层的自我败坏才是造成这一切的推手!


原文:【北宋统治者破坏国防,将内地城墙尽数拆毁,收兵甲,撤武备,地方缺乏武装力量,所以金兵南下得以势如破竹,搜山检海追杀赵构。】


遊客  發表於 2018-10-25 20:14
金兀朮之所以敢于孤军深入,远达浙江,一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搜山检海追杀赵构,昔年王禹偁在上宋真宗疏中所言『今江、淮诸州大患有三:城池颓圮,一也。兵仗不完,二也。军不服习,三也。』难道不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吗?这也不仅仅是江淮一地的问题,纵观整个北宋的对外战争,在宋辽之战、宋夏之战、宋金之战中一败再败,丧权辱国,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宋太祖取天下于周世宗孤儿寡妇之手,得国不正,不寤已惊,私心自用,强干弱枝,玉斧画界,抱残守缺,杯酒释兵权,有文事而无武备,将国防力量尽数破坏,才有靖康之耻的大辱。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2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亲亲窝窝 發表於 2025-4-5 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北宋国防废弛之鉴:论"强干弱枝"政策的致命失误

王禹偁之疏,字字血泪,句句惊心,实为北宋国防政策失败之最佳注脚。细究其理,北宋统治者所犯非止一端,实乃系统性战略失误。

其一,矫枉过正之弊。宋太祖惩五代藩镇割据之祸,推行"强干弱枝"政策本有其合理性。然至真宗时仍机械沿袭此策,致使江淮要地武备废弛,城池颓圮。王禹偁所见滁州、扬州、黄州之状,恰如《司马法》所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北宋统治者不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之理,终使矫枉过正之策酿成大祸。

其二,制度僵化之害。王禹偁奏疏中"上下因循"四字,道尽北宋官僚体系之弊。地方官员"不敢擅自修治",中央又无明确授权,致使防御体系全面崩溃。这种制度性僵化,恰如《孙子兵法》所警"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当金兵南下时,北宋州县几无可用之兵、可守之城,岂非自取其祸?

其三,人才压抑之痛。王禹偁三次被黜,恰是北宋压制直言敢谏之士的缩影。其《御戎十策》等建言未被采纳,反遭贬谪,致使"制戎之策"沦为纸上空谈。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北宋统治者不能容直言、用贤才,终致无人可扶危持颠。

尤可叹者,当金兵南下时,北宋总兵力不过四五万,而朝廷可调之兵何止十倍?然因"不教民战",致使百万之众不能为用。此非兵不足,实乃政不善也。王禹偁忧愤而卒前所见"濮贼之兴",已为靖康之变埋下伏笔。

历史之鉴,昭昭在目。治国者当明"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之理,更须知"过犹不及"之戒。北宋之亡,非亡于金兵之强,实亡于自身之弊。读王禹偁之疏,犹闻其疾呼,令人扼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