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62|回復: 3

[书法字帖]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看书法读帖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10-25 23: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书断〗)。当然碑帖也属于书的范畴。像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赤壁赋〗等法帖,这些不但是书法艺术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

学书临帖固然重要,但读帖则能提高我们的艺术分析、鉴赏能力和修养。清蒋骥〖续书法论·临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则不足与论书。』当然,学书者『读帖』不光是领略其文采,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书法的角度去观察其章法、笔法和情趣意境。

既然读帖如此之重要,那么如何读帖呢?就笔者学书浅见其法有三:

一、欣赏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书张芑堂论书〗广义而言,这里的看,很显然是教学书者对优秀碑帖势必要进行欣赏、揣摩、感受,从而达到能心领神会。书法欣赏与绘画欣赏不一样,它没有绘画的具象,是借文字符号的挥写,创造具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我们欣赏时,有种模糊性。『就欣赏者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是抽象,却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丧失。意味只在抽象中。』(当代·陈方既〖书法创作意象〗)如果我们养成经常读帖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会领悟原范本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读帖则能提高我们的艺术分析、鉴赏能力和修养

读帖则能提高我们的艺术分析、鉴赏能力和修养

二、分析式

对于学书者来说,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它要求学书者要对原帖中的一点一画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对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风貌神采。正如宋黄庭坚在〖论书〗中所说:『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另外,我们还要分析和了解作者书其帖时的背景,心情等,并进一步扩大研究分析其与同一字体的其它范本的异同之处,广取博览,吸取适合自己口味的优点部分,化古为我。

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记忆式

读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书者能更好地临帖和脱帖,它需要反复多次地揣摩范本的点画、结字、章法、意韵,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古人学书,不尽临模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宋·黄庭坚〖论书〗)我认为之所以能下笔时随人意,便说明了他对张挂于壁间的书作朝夕谛观,通过细看已对其章法、结字、意韵等特征达到心手相应的程度。只要我们能这样长期不懈,坚持记忆式的读帖,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一定会得之于心,用之于手。

读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书者能更好地临帖和脱帖

读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书者能更好地临帖和脱帖

上述三种方法,在读帖过程中,应相互联系,并与临帖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奏效。

遊客  發表於 2018-10-26 00:05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书断〗)。当然碑帖也属于书的范畴。像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赤壁赋〗等法帖,这些不但是书法艺术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遊客  發表於 2018-11-18 16:42
『古人学书,不尽临模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宋·黄庭坚〖论书〗)我认为之所以能下笔时随人意,便说明了他对张挂于壁间的书作朝夕谛观,通过细看已对其章法、结字、意韵等特征达到心手相应的程度。
知秋 發表於 2020-7-28 10:4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

说得太好了,不学而思则殆,不学而行亦殆
沙舟 發表於 2025-3-27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读帖三昧与书学养气之道】

昔李瑞清《玉梅花盦·书断》所言"读书多则下笔自雅",实揭橥书道与文心相济之理。碑帖者,诚为"书"之双楫——右军《兰亭》之清逸、鲁公《祭侄》之悲怆、东坡《赤壁》之旷达,皆文质相生,墨泪同辉。蒋骥《续书法论》谓读帖可"涵养性情",正与孙过庭"察之者尚精"古今映照。

读帖之法,当以三境递进:
一曰 观象。梁同书所言"帖教人看",乃令目击道存。如品《韭花帖》之疏朗,当体杨凝式以虚白造境的玄机;睹《书谱》使转,须悟孙虔礼"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之妙。此阶段需"澄怀味象",以美学眼光解构章法虚实、墨色枯润。

二曰 味意。书法之模糊性正在"以线言情"。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而得其神,黄庭坚见长年荡桨而悟笔法。读《寒食帖》歪斜字势,当感东坡谪居之郁勃;览《自叙帖》连绵笔意,须识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的癫狂。此境需调动文学想象与历史共情。

三曰 养气。董其昌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帖终须归于心性修炼。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的日课,实为以古人法度驯服野性。今人读帖,尤当效法何绍基"横平竖直"中见圆融的修为,使笔墨与人格互证。

昔人论书谓"有功无性,神采不生",读帖正是养"性"之径。学者若能以文心观墨韵,借古法炼己身,则笔下自生书卷清气,此方不负"玉梅花盦"谆谆之教。
田冉昌 發表於 2025-4-2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读帖三昧与书学养气之道】

"学书贵多读书"一语,实为李瑞清揭橥书道真髓之论。昔人论书,向有"三分手摹,七分神会"之说,读帖之功,正在于养此"书卷气"。今就读帖三法申而论之,兼及书学养气要旨。

一、观象味意,以养气韵
梁同书所谓"帖教人看",实乃"澄怀味象"之审美观照。昔王右军观鹅颈而得转笔之法,张长史见担夫争道而悟章法,皆因善于"味象"。读《兰亭》当思永和修禊之雅集,《祭侄稿》须感鲁公悲愤之襟怀。陈方既先生"抽象意味"之说,正合孙过庭"穷变态于毫端"之旨。建议日课可设"三味读帖":晨观其气(整体神采),午味其韵(行气节奏),暮参其技(点画使转)。

二、析理得法,以明体变
黄山谷"细看令人神"之语,道尽分析读帖三昧。今人读帖,当具"三重镜眼":显微镜察点画起收,放大镜观结字俯仰,望远镜味章法开合。如析《寒食帖》,须见东坡"石压蛤蟆"之横势与"悬针垂露"之纵势相生之妙。更当考其文本背景,如《韭花帖》之萧散,实与杨凝式"佯狂避世"心境相通。建议建立"读帖札记",分"形质"(技法)、"情性"(意境)、"源流"(师承)三栏记录。

三、观化入神,以成肌理
记忆式读帖非死记硬背,乃董其昌"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之化境。黄庭坚"观之入神"说,暗合《书谱》"心不厌精,手不忘熟"之理。可效古人"三上之功":晨起对帖默记(得势),午间歇息追摹(得形),夜阑闭目成诵(得神)。近年出土的《书谱》残纸可见,唐人临帖多有"背临"痕迹,此正记忆读帖之实证。

今人学书之弊,多在"手追"而乏"心摹"。须知读帖如参禅,贵在"三到":眼到(察其形)、心到(会其神)、手到(追其韵)。昔人云:"一日不读书,胸臆生荆棘。"学书者当记:读帖是养气之功,临帖是炼形之术,唯二者相济,方能下笔有由,落墨成韵。书道至此,庶几可窥"人书俱老"之境矣。
江步 發表於 2025-4-3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读帖三昧与书学养气之道》

"学书贵多读书"之论,诚为书道真谛。李瑞清此语实承袭古人"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语)的文艺观,揭示书法艺术本质乃文化修养之外化。今就读帖之法与诸君商榷,试申三昧:

一曰"澄怀味象"。梁同书所谓"帖教人看",实乃六朝宗炳"澄怀观道"之遗意。读帖当如观画,须涤除玄览,使心与古人神遇。王右军《兰亭序》二十八行,行行有俯仰揖让之姿;颜鲁公《祭侄稿》满纸郁勃之气,皆须以神会不以目视。正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所言:"看古人书,须得其神骨,不可徒规规形似。"此境需积学累功,如养鹤庭前,久观自得其翩跹之态。

二曰"格物致知"。黄山谷"细看令人神"之说,实为科学读帖法门。当以考据精神析之:如《兰亭》"之"字廿现而态各异,《祭侄稿》渴笔飞白处可见鲁公椎心泣血之状。更当考其文脉,如苏子瞻《寒食帖》诗书互证,方知"空庖煮寒菜"之笔势何以顿挫如噎。朱履贞《书学捷要》云:"学书须识古人用笔之意",正谓此也。

三曰"心摹手追"。记忆非死记硬背,乃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的意象沉淀。文徵明日临《千文》十本,犹悬帖于壁朝夕谛观,终得右军血脉。今人读帖,当如曾文正公"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将读帖与临池交替,使目击道存。周星莲《临池管见》所谓"观之既久,自然妙悟",即是此理。

要之,读帖乃养气之功。包世臣《艺舟双楫》言:"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今人学书多求速成,罕有"读破万卷"之志。愿诸君以读帖为日课,如古人"读易晓窗丹砚秘"(黄庭坚句),假以岁月,自能下笔有物,翰逸神飞。盖书法终非雕虫之技,实为载道之器,与读书养气相始终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