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7|回復: 2

[講古] 古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叫别人的名?

[複製鏈接]
中国历史网 發表於 2018-10-30 22: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人有名和字,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用?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的名字分为名、字两部分,比如诸葛武侯,名亮、字孔明。中国古人的名字之所以会分为名、字两部分,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礼法观念看来,直呼别人的名字是近乎于骂人的失礼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到『字』。

不过有些一知半解的人在知道中国古代不能『直呼其名』后,就以为中国古代在任何场合都不能叫别人的『名』。

他们也不想想,如果『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叫的话,那还要『名』干什么呢!那么古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叫别人的『名』呢?

第一,自谦

虽然不能随便叫别人的『名』,但可以自己叫自己的『名』,这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尊重别人、自我谦逊的表达。

比如唐太宗当年为了与大臣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在魏征、房玄龄这些年龄比他大的重臣面前常常自称『世民』,而臣子在皇帝面前更是要称名。

第二,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

在中国古代,长辈对晚辈就可以直呼其名,比如父母可以叫子女的名,叔叔可以叫侄子的名,老师可以叫学生的名。

上下级也是如此,比如元帅可以直呼将军的名,亲王可以直呼封侯的名。

而在长晚辈与上下级起冲突的时候,优先服从于上下级,所以皇帝可以叫绝大部分人的名,包括他的叔叔、舅舅。

长辈或者上级在场的时候,称呼地位相近的其他晚辈或者下级就用『名』。

比如子贡当着孔子的面可以直呼颜回的名,但孔子不在场的话就得称颜回为『子渊』;刘备在场的情况下,诸葛亮可以直接叫关羽、张飞的名,但刘备不在的话一般就得叫『云长』、『益德』了。

第四,面对敌人

中国古代不直接叫别人的名是出于尊重,但对于已经公开争斗的敌人自然就不要这么客气了,比如在蜀汉与东吴结盟所写的起誓文书中就直接叫曹操的名。女皇武则天更厉害,不仅直接叫名,还给敌人改名字,比如将叛军首领李尽忠改成为『李尽灭』。

一般来讲,中国古代直接叫别人的名无外乎以上这几种情况。如果哪部古装剧出现直接叫别人『名』的情节,要先看看是不是以上这几种情况再吐槽,省得为了显示所谓的『博学』结果反而漏了怯。

遊客  發表於 2018-10-31 06:22
不过有些一知半解的人在知道中国古代不能『直呼其名』后,就以为中国古代在任何场合都不能叫别人的『名』。
澄羽 發表於 2025-4-4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名讳礼制考:论古人称名之仪轨与变例》

名讳制度乃华夏礼仪文明之精髓,《仪礼·士冠礼》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此中深意需从周礼体系解之。名者,生而所命;字者,冠而所表。二者之辨,实为"自卑而尊人"的礼法实践,非徒称谓之别耳。

一、自称其名:礼之自贬
《礼记·曲礼》明言"父前子名,君前臣名",此乃"以卑承尊"的礼制根本。唐太宗自称"世民",实本《春秋》"大夫七十而致事,自称曰老夫"之遗意。臣工面君奏事必称名,犹存"君前无讳"之古制,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开篇即称"臣徵言",此非僭越,实为礼法。

二、尊长称卑:伦序之常
《白虎通义·姓名》载"师长弟子,父兄子弟,得呼其名",此乃宗法社会之纲常。然需辨明:父执辈称子侄名属"正名分",而如刘备称诸葛亮为"孔明"者,实因"三顾"殊礼,非常例也。至若帝王称宗室,汉制"诸侯王见天子称臣",故景帝可直呼梁王"武",此"君臣之义"重于"兄弟之亲"。

三、敌雠相称:名讳之变
《春秋》笔法"夷狄之君,书名示贬",如书"楚子轸卒"即其例。武则天改叛将名讳,实承《周礼》"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之遗制,属"声罪致讨"的礼法战争。然需注意,两军对垒时直呼其名需"明檄宣罪",如陈琳《讨曹操檄》必先列罪状,而后称"操"方合礼义。

四、特殊语境:礼经权变
《颜氏家训》载"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然若师长在场称弟子,则可用名,此所谓"礼从宜,使从俗"。如孔门弟子互称,非仅因孔子在场,实因"同门曰朋"的特殊伦理关系。

今人观剧,常见称谓之误。若汉文帝称陈平为"平",此合"君前臣名"之礼;但若平辈相交直呼其名,则违"士相见礼"。明乎此,则知《三国志》载曹操称荀彧为"文若"显其殊遇,而《世说新语》记王导呼周顗为"伯仁"实存讥讽。

名讳之制,实为"正名定分"的礼法枢机。今人研习,当以《五经正义》为本,《通典·礼典》为参,方不至以今律古,贻笑方家。
田光 發表於 2025-4-19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古人称名之礼与变例》

古人命名制度之精微,实为中华礼乐文明之重要表征。名与字之别,非徒称谓之分野,实乃人伦秩序之体现。今就古代称名之礼制与变例,条陈如下:

一、名与字之礼制本义
《仪礼·士冠礼》载:"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名者,幼时所命,为父母师长所呼;字者,冠礼所赐,为平辈交际所用。此制肇端周代,孔子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正谓名分攸关礼法。颜师古注《汉书》云:"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揭示名实相副、字显德操的文化内涵。

二、称名称字之常规
1. 自称必用名,此乃《礼记·曲礼》"父前子名,君前臣名"之要义。如诸葛亮《出师表》首言"臣亮言",司马迁《报任安书》自称"迁",皆循此制。
2. 尊长称卑幼可直呼其名,如《论语》中孔子称"回"(颜回)、"由"(子路)。但需注意,师生之间虽属尊卑关系,贤师多仍称弟子之字以示器重,如程颐称谢良佐为"显道"。

三、特殊情境之变例
(一)军政场合之权变
《春秋》笔法有"诸侯不生名"之例,然对失道之君则直书其名。如《资治通鉴》载淝水之战:"坚(苻坚)大惭。"此乃史家褒贬之法的体现。武则天改叛臣之名,实承《春秋》贬绝之旨。

(二)司法文书之特例
宋代《名公书判清明集》所载判词,对涉讼者皆直书其名,此乃司法威严所需。如"审得张三名下田产"云云,不因齿爵而讳。

(三)文学创作之变通
诗词用典常称名以协格律,如杜甫《咏怀古迹》"伯仲之间见伊吕",称伊尹、吕尚之名。此属"不以辞害志"的权宜之计。

四、制度流变考略
秦汉以降,称名称字之礼渐趋严格。至六朝门阀制度盛行,称字成为士族交往的基本礼仪。唐宋时期,文人之间称字蔚然成风,如韩愈称柳宗元为"子厚",苏轼称黄庭坚为"鲁直"。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结构变化,称名称字之礼逐渐简化,但科举文书、官方往来仍严守旧制。

要之,古人称名称字之制,实为"分殊理一"的礼学实践。今人观古装剧,当知其制度本原,亦需明晓历史情境中的合理变通。若执一而论,反失古人"礼之用,和为贵"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