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史记和史记中的故事背景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激怒了汉武帝,被判处腐刑(也就是宫刑,阉割)。 汉朝有规定,可以花钱赎罪,也就是司马迁可以花钱免除刑罚,不过需要五十万钱。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虽然司马迁和他父亲都是当官的,但一是为官清廉,二是做的又是太史令这个清水衙门的官,所以根本拿不出那么一大笔钱来赎罪,也没有朋友愿意花费那么大一笔钱帮忙,最终,司马迁只得屈辱的受了刑罚。 这种刑罚不光是身体上的刑罚,同时,心理上也遭到了极大的侮辱。司马迁恨不得立刻去死。但是,凝聚着他和他父亲两代人心血的〖史记〗一书,还没有写完,自己如果就这么死了,书怎么办?不得已,司马迁忍受着屈辱和痛苦,全心全意的继续写着他寄托了全部心血和精力的史书。 司马迁,陕西人。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手下担任太史令一职,学识渊博,有极高的道德修养。 所谓太史令,也称太史,是负责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的官员。同时兼管典籍、历法等。官职不高,更没什么特权。但是能担任这个职务的官员,都是学者之流。 在父亲的教诲下,司马迁从小饱读诗书,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阅读诵习〖尚书〗、〖左传〗、〖国语〗等书。 二十岁左右,学有所成的司马迁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游历天下,增长见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立志要遍访河山,搜集各个历史事件中的第一手材料,『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 司马迁先南游江淮。他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穴,到九疑山,考察舜的遗迹,泛舟沅水、湘水之上。然后又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之地,与当地学者研讨学业,考察孔子教化的遗风。在游历蕃地、薛地、彭城的时候,一度遭受危机和困厄。司马迁还考察了秦汉之际风云人物的故土,楚汉相争之时的战场……司马迁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高山平原。 游历结束,司马迁来到长安。在父亲的推荐下,开始出仕。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封禅大典之前,司马谈参与了封禅礼仪的制定。但是在汉武帝正式封禅之时,司马谈却因为身体有病,留在了洛阳,没能参加这次盛典。司马谈郁闷之极。 本来就不好的身体,加上郁闷的心情,使得司马谈病情加重,生命垂危。 当司马迁赶到父亲身边时,司马谈已经生命垂危。 司马谈告诉儿子,自己最遗憾的事情就是,从孔子著〖春秋〗之后,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因为常年战乱不断,史书丢散,记载中断。好不容易汉朝建立,国家统一,自己作为太史令,却没来得及记载评论这段历史,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感觉非常不安。 弥留之际,司马谈嘱咐儿子,千万不要忘了编写自己已经准备了很多资料的史学论著。 司马迁含着眼泪,郑重承诺,一定完成父亲编纂史书的计划,不敢有丝毫缺漏。 父亲死后,司马迁接手父亲留下的资料,开始着手编写史书。 司马迁最后能完成皇皇巨著〖史记〗一书,其父司马谈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司马谈早年就立志要写一部通史,所以在担任太史令职务时,搜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并确立了部分论点。最后成书的〖史记〗中,也留有少量司马谈的原作。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子承父业,担任了太史令一职。在此期间,司马迁结识了大量汇聚在长安的天下贤能之士。通过和这些人的交往,大大丰富了司马迁的知识储备,也更加开阔了眼界。 公元前99年,因为替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分辨,司马迁被处以腐刑。 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继续史书的创作。 公元前91年,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一书终于全部完成。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史记〗一书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从上古传说中五帝的黄帝时期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一书被称为『二十五史』之首,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汉书·司马迁传〗中,班固赞其为『贯穿经传,驰骋古今……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史记〗写完之后,史书上没有了司马迁的记载。零零散散的资料中,有说其心愿完成后,飘然离去的,有说其溘(kè)然长逝的,也有说因为怨言被下狱致死的。总之,其卒年不详,约为公元前90年到公元前86年之间。 〖史记〗的流传也并非一帆风顺。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丈夫是汉昭帝时期的宰相杨敞。夫妻二人有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是杨恽(yùn)。杨恽自幼聪慧好学,很得父母喜爱,因而他的母亲将珍藏的〖史记〗一书给他阅读。杨恽爱不释手,反复阅读。 后来,在杨恽被封为平通侯后,希望能让自己祖父的这部巨著发扬光大,于是上书当时的皇帝汉宣帝,并将〖史记〗献了出来。 自此,〖史记〗得以流传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