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33|回復: 0

[国画知识] 中国绘画教程·积墨法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11-7 15: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积墨法是什么笔法?什么是积墨法?

积墨,中国画技法名。指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方法。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作为一种技法和语汇,积墨在水墨画的发展及新面貌的形成上具有特殊重要性,尤其是在山水画领域。

积墨,中国画技法名

积墨,中国画技法名

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在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

指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方法

指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方法

积墨之法,自然圆润,笔迹墨痕,跃然纸上,墨华鲜美,永远不见其干,显得十分润泽,宾虹曾讲:「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这是甘苦之言。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

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干后糊涂一片。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

积墨在水墨画的发展及新面貌的形成上具有特殊重要性,尤其是在山水画领域。 ...

积墨在水墨画的发展及新面貌的形成上具有特殊重要性,尤其是在山水画领域。 ...

积墨应先用淡墨后用浓墨,多次积叠,或用干笔皴擦后用湿笔层加,所谓』由干入润,由润入干『,这种画法易传山水浑厚苍茫之气,画面耐看,但很难于掌握。

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 ...

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 ...

擅积墨者,画面整体感很强,层次很深厚,充分表现了大自然多种物象的微妙复杂的关系,浑然一体。画好山水画,层次关最难,因为山水画往往要表现几十里的空间,这个问题许多老国画家也没有解决。层次问题解决了才能达到深厚,没有一个大艺术家不追求深厚的。

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 ...

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 ...

成功的关键决定于笔法,比比有力,行笔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总之,积墨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墨色生动,光彩焕发,忌灰暗板滞。

积墨之法,自然圆润,笔迹墨痕,跃然纸上,墨华鲜美,永远不见其干

积墨之法,自然圆润,笔迹墨痕,跃然纸上,墨华鲜美,永远不见其干

层层复加,达到苍苍茫茫厚重耐看,越加越浑厚华滋,越见显豁光亮,使一张山水画有一种深沉蓬勃的气象。笔墨结合有苍有润、有笔力、有墨彩,因此气韵生动。

宾虹曾讲:「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

宾虹曾讲:「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纸上有许多滋润处。』

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干后糊涂一片 ...

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干后糊涂一片 ...

(国画作品选自林运军)

刘刘刘 發表於 2025-4-10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积墨法之三昧与当代承继刍议》

积墨法乃中国画墨法体系之精髓,其技法渊源可追溯至五代荆浩"六要"论墨。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所载"淡墨六七加而成深"之说,实为积墨理论之滥觞。此法非简单墨色叠加,实为笔意与墨韵层层生发之过程,犹如太极推手,需在往复运动中求取浑厚。

积墨之要义,首在"积"字。黄宾虹先生所谓"画道难关",正指其层层递进之辩证关系。观历代大家之作,五代董源《潇湘图》以披麻皴积染江南烟岚,元人王蒙《青卞隐居图》以牛毛皴累积山石肌理,皆得"苍而润"之妙。其核心在于每遍墨色须保持"笔路分明",犹如古琴"走手音",前韵未绝而后韵已生,方能使墨彩鲜活不滞。

今人研习积墨,当注意三重境界:其一为"笔笔相生",每道笔痕皆需气脉贯通,如文徵明《古木寒泉》中枯润相济之笔致;其二为"墨墨相醒",浓淡墨色需如老杜诗句,顿挫有致,切忌"墨猪"之病;其三为"层层见骨",即黄公望所言"淡墨积至可观处再施焦墨",犹似青铜器之范铸,终现器物神采。

当代画坛常见两种积墨误区:或如刷漆般平涂堆砌,失却笔意筋骨;或如拓碑般机械复加,泯灭墨气流动。须知积墨最高境界当如范宽《溪山行旅图》,千笔万笔归于一笔,此即石涛"一画论"之真谛。林运军先生作品能得"墨华鲜美"之效,正在于把握了"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辩证关系。

吾辈研习此道,当以书入画,参悟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之精神。建议习画者从龚贤课徒稿入手,体会"皴下不皴上,阴凹不阳凸"的积墨规律。更需明白:积墨非技,实为心法,正如恽南田所言"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唯有胸次廓然,方能墨渖淋漓而不失法度。

(全文共789字,谨依传统画论体例撰就)
见字如面 發表於 2025-4-13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积墨法之要义与审美品格》
(文/国学堂)

积墨法乃中国画墨法体系之精髓,其肇始于五代,成熟于宋元,至黄宾虹先生集其大成。此法非单纯技术叠加,实为画家与造化对话之哲学实践,暗合《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变通之道。

一、技法本质
郭熙《林泉高致》所言"淡墨六七加而成深",揭示积墨法的核心在于"积"与"渍"的辩证关系。其要诀有三:
1. 时序性:须待前墨稍干而复加,如农人候节气而作,此即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的时间维度。
2. 笔意性:每层墨色须见笔痕,黄公望《写山水诀》强调"畦径远近"正谓此理。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更言:"下笔便有凹凸之形",笔力不逮则墨色涣散。
3. 呼吸感:宾虹老人所谓"由干入润,由润入干",实乃阴阳互济之理。观故宫藏范宽《溪山行旅图》,数百年墨色犹见呼吸吞吐之态。

二、审美境界
积墨之妙,在"浑厚华滋"四字:
浑厚者,非止墨色层叠,更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石涛语)。龚贤《课徒画稿》以积墨写金陵烟峦,千岩万壑皆自淡墨中生发,此即谢赫"气韵生动"之现世诠释。
华滋者,贵在墨色鲜活如初沐晨露。黄宾虹晚年作品《青城坐雨》,虽积墨数十遍,然墨彩焕若朝霞,正合《庄子》"与物为春"之境。

三、实践警示
学者当避三弊:
1. 板滞之病:墨色无笔意穿插,则成"墨猪"。王原祁《雨窗漫笔》警示:"须于下笔时有解衣盘礴之致。"
2. 灰暗之失:此乃"死墨"之征,盖因未悟"带燥方润"(孙过庭《书谱》)之理。可参巨然《层岩丛树图》之干笔皴擦法。
3. 杂乱之虞:李成《山水诀》云:"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积墨尤需经营位置,否则满纸混沌。

今观林运军先生所作,能得"积墨三昧":其山体皴染可见七层墨色变化,而林木勾勒犹存篆籀笔意,深得"平、留、圆、重"之笔法要义。然学者须知,积墨非技之末,实为"以笔墨体道"之途。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字,正是此中真谛。

(全文毕,计798字)

注:本文引证皆据历代画论原典,技法解析参照故宫博物院藏画目,审美阐释融合儒家"中和"思想与道家"自然"观,以呈传统画学之完整体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