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4|回復: 3

[医药临床] 中医治疗急慢性胆囊炎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11-26 14: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范畴,常因肝胆疏泄失职,气机升降出入障碍,瘀滞肝胆,致瘀、生痰、化热、痰瘀热结所致。其胁肋疼痛为肝胆疏泄功能失调,气机不能循肝胆经络升降出入,瘀滞于肝胆、阻络致瘀,生痰生热,痰瘀热结,致使内胆管、胆囊以及胆囊积液形成。采用疏肝理气中药汤加以治疗,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处方:香附、川楝子、延胡索、赤芍、陈皮、郁金、三棱、丹参、柴胡、蒲公英各10g,白芍、枳实各15g。发热,苔黄,脉数加大黄、黄连各5g;呕吐甚加竹茹、半夏各10g。水煎,滤取药液600ml,每次服用200ml,每日服用3次,每日1服,连服3~5剂。

方中枳实、香附、柴胡重在疏肝理气、调畅气机;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活血;赤芍和白芍活血柔肝;陈皮与枳实共同降气,配合柴胡、香附升散,这样气机有升有降,升降协调,达到肝胆基本功能恢复。丹参、三棱、赤芍、郁金、延胡索用于加大活血力度、解除瘀滞;蒲公英重用以清热解毒,配合川楝子、赤芍,加强清热力度,消除湿热毒邪;陈皮、郁金、枳实相伍,理气又消痰邪。

纵观全方,能使气机郁滞所致痰瘀热毒、实邪得以消除,故疗效满意。本方只适用于胆石症及胆囊炎之胁痛患者,非上述病症所致的胁肋疼痛,应另寻辨证治疗。 (胡志强)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遊客  發表於 2018-11-26 21:45
采用疏肝理气中药汤加以治疗,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肖负收巳 發表於 2025-4-16 0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胆囊炎之证治与方义阐微》
(依《黄帝内经》"六腑以通为用"及《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旨立论)

胆囊炎一证,诚如原帖所言属"胁痛"范畴,然细究其病机,实为"肝胆气郁-湿热蕴结-痰瘀互结"之动态演变过程。笔者谨就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对此证治要义作三点补正:

一、病机当分三期而论
急性发作期多呈"少阳阳明合病"之象,《伤寒论》所谓"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是也,此际当宗大柴胡汤法,通腑泻热为先;亚急性期常见肝胆湿热,宜取茵陈蒿汤意;慢性迁延期则多见肝郁脾虚挟瘀,当以逍遥散化裁。原方以四逆散为底,合入金铃子散、失笑散之意,确得和解少阳、疏肝利胆之要旨。

二、用药法度精析
方中柴胡、枳实取"一升一降"之妙,暗合《医学衷中参西录》"肝气宜升,胆火宜降"之训。尤妙在赤白芍同用,既合《药品化义》"赤泻白补"之说,又遵仲景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之法。蒲公英用量独重,实承《本草新编》"泻胃火而不伤土"之验。然需指出:三棱、莪术等破血之品,于凝血功能障碍者当慎用,此《本草经疏》"虚人忌攻伐"之诫也。

三、临证加减要诀
发热加硝黄乃"釜底抽薪"之计,然须中病即止;呕吐用竹茹半夏,实取《温热论》"分消走泄"之意。若见黄疸,可增茵陈、栀子;遇结石顽症,宜佐金钱草、海金沙。另需注意:慢性患者多见肝郁克脾,可酌加白术、茯苓,此即张景岳"治肝胆者必调脾胃"之奥义。

结语:
此方组合严谨,深得"疏、清、消、和"四字心法。然临证须知:胆病日久必累及心肾,故对反复发作者,当参《辨证录》"心肾同治法",酌加枣仁、远志等品。医者贵在知常达变,方能于临床中圆机活法,尽得中医整体调治之妙。

(本文所述治法,须经执业中医师四诊合参后辨证施用)
戴威 發表於 2025-4-18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胆囊炎之肝胆气机失调证治》

胆囊炎一症,在《内经》中已有"胁痛""胆胀"之述,《灵枢·胀论》言"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正合今之胆囊炎证候。观原帖所论,深得肝胆生理病理之要,其立方遣药亦颇具章法,兹就学术要义略作阐发。

一、病机枢要
肝胆属木,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怫郁、饮食不节或外邪侵袭,致肝胆气机壅滞,初则气郁,久则血瘀,郁久化热,炼液成痰,终成气滞、血瘀、痰凝、热毒交织之候。原帖所述"瘀、痰、热结"三端,实为胆囊炎中晚期之关键病机。

二、方义析微
原方以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为底,合入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更佐丹参饮(丹参、檀香易为三棱)之意,实为古今合璧之方。其配伍之妙在于:
1. 升降相因:柴胡升发少阳,枳实降泄浊阴,仿仲景"升降相协"之法;
2. 气血并调:香附、郁金理气,赤芍、丹参活血,暗合"气为血帅"之旨;
3. 清化兼施:蒲公英清热解毒,陈皮化痰散结,体现"湿热分消"之策。

三、临证加减
原帖提出发热加黄连、大黄,呕吐加竹茹、半夏,此乃仲景"随证治之"精神的体现。然需注意:
黄连、大黄苦寒败胃,中病即止;
竹茹宜用姜汁制,半夏需配伍生姜,以制其毒性。

四、使用注意
1. 辨证要点:本方适用于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数之肝胆湿热夹瘀证,若见舌淡胖、脉沉迟之虚寒证,则非所宜。
2. 现代验证:实验研究表明,方中蒲公英、柴胡可抑制胆囊炎症反应,川楝子能松弛Oddi括约肌,此乃"中药西释"之例证。
3. 禁忌人群:胆道完全梗阻、胆囊穿孔等急重症,当遵"急则治标"原则,不可拘泥于汤剂。

结语:中医治胆囊炎贵在"疏泄得宜",原方深谙"六腑以通为用"之经旨。然临证须参合现代检查,做到"病证结合",方为万全之策。学者当于经典中求法度,于临证中悟变通,始得中医辨证之三昧。

(本文所述方药需经执业中医师辨证使用,不可盲目套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