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415|回復: 0

[训诂学] 训字的起源与演变_隶书楷书行书繁体字写法

[複製鏈接]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这句广为流传的劝学之言来自被誉为『古今家训 ...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这句广为流传的劝学之言来自被誉为『古今家训 ...

今天我们用到『训』,多半将它与训导、教诲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们用到『训』,多半将它与训导、教诲联系在一起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这句广为流传的劝学之言来自被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颜氏家训〗。今天我们用到『训』,多半将它与训导、教诲联系在一起——家庭当中有家训,学校当中有校训,它们既对我们立身、处世、治学起着约束和指导作用,也是每个时代文化与文明的折射。

〖说文解字〗中说『训,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中说『训,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中说『训,说教也。从言,川声。』现在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将『训』解释为『从「言」从「川」』。这种说法或许可以从竺可桢那里找到依据:竺可桢在浙江大学任校长时,在学校一次联欢会的节目单上发现有『校长训话』环节,于是打趣道:『训』字从『言』从『川』,言者说话也,川者河也,此时此地,要说话,必定是信口开河。当然,这是一种调侃而不是『训』这个字的本义。

现在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将『训』解释为『从「言」从「川」』

现在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将『训』解释为『从「言」从「川」』

训是一个形声字,左『言』右『川』,『言』指『劝说』、『说教』,『川』本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言』与『川』组合起来就表示用言语使人心思如河流般顺畅流淌。所以『训』的初始用法就是通过言辞劝教使人学习某事,如『训戎』意为教而使之能战。这也是训最常见的一类用法,〖左传〗中说『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国语·晋语〗中说『是为明训。』大体都属于这类字义。

训是一个形声字

训是一个形声字

唐代文学家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因为『训』是包涵道理的言辞,所以『训』也就可以代表一种典范、规范或者前人践行成功的成果。比如〖左传〗当中说的『训典』就是这个意思,训与典含义相同,都是成文的规范。在今天的语言学中有一个分支叫做『训诂学』,这个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对古代文献做出规范性解释,这里的训就是对『典范』之义的一种扩展使用。除此之外,既然是把典范拿来用,那么『训』又有延续、沿用的意思,比如杨倞注〖荀子·王霸〗里说:『谓若周穆王训夏赎刑之类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像周穆王沿用了夏代的以财货赎罪代替刑罚等方法。

『训』的初始用法就是通过言辞劝教使人学习某事

『训』的初始用法就是通过言辞劝教使人学习某事

无论是用作『劝教』的训导、培训,用作『典范』的训典、训章,还是用作『解释』的训释、训诂,都包含 了规范、教导和校正之义。我们的文化向来重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家庭当中,『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诸代明君都很重视对各级官员进行爱国为民思想的训导,〖左传·桓公十四年〗中有『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的说法,楚武王希望通过对官员进行道德教育,使这些国家的管理者们拥有高尚的德行。自古以来,文人学者为子女留下诸多训诫,司马光写作〖训俭示康〗,告诫子女『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导后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钱基博在给儿子钱钟书的家书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这些传递下来的『训』,帮助我们『知前辈之风俗』,也让人领略到了言传身教中训导的力量。

『训戎』意为教而使之能战

『训戎』意为教而使之能战

古书当中有『训说义理』『用训厥道』的说法,我们今天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说明训导、规范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人的立身、处世、治家、治学过程中,少不了教导、训练。在道德修养的提升、社会风气的改进上,也离不开良好的典范、准则。至德之道,学贵力行,随着古今明训的发扬与一代代传承,相信我们数千年来的优良准则和道德规范将在实践中不断追寻和实现崭新的当代价值。(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李文峰)

付巧 發表於 2025-3-31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训"字源流及其文化意蕴》

"训"字源流可溯至先秦,其形声构造蕴含深刻教化理念。《说文》"说教也"之解,实已揭示其核心要义。从甲骨文、金文至小篆,"训"字始终保持着"言"与"川"的稳定结构,左形右声的构字法度,正合《周礼》"六书"之旨。

细考"川"部,非仅表声,实具意象功能。《尚书·禹贡》"九川涤源"的记载,恰可印证"川"象征疏导归正的教化力量。颜师古注《汉书》时特别指出:"训者,顺其理而导之也",此解深得字形三昧。观《颜氏家训》"如春风雨露"之喻,正是这种疏导式教化的生动体现。

隶变过程中,"训"字笔势渐趋方整,至楷书定型为今貌。其演变轨迹可概括为:西周金文作"𧥩",秦简牍已见波磔,东汉《熹平石经》确立楷则。王羲之《十七帖》中的行书"训"字,尤见"言"部简连、"川"部贯气之妙。繁体"訓"字11画笔法,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可见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左传·僖公七年》"训卒利兵"的用例,揭示"训"字军事教育功能。这种由武及文的词义拓展,与《周易·渐卦》"君子以居贤德善俗"的教化思想一脉相承。今人解"训",当知其既有规范约束之义,更含疏导教化之功,方不失造字本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