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74|回復: 2

[训诂学] 时字的起源与演变_繁体字写法

[複製鏈接]
中央纪委国家监 發表於 2018-12-14 18: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时,〖说文解字〗释为『四时也,从日寺声』

 时,〖说文解字〗释为『四时也,从日寺声』

苏东坡曾写过一篇〖冬景〗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年好景,橙黄橘绿,关于万物与四时,古人说得多么简约而优美啊。四时的轮转,就这样与古诗词连为一体,再也无法分开。

『时』,既表每天的时间推移,也表每年的四时更替。

『时』,既表每天的时间推移,也表每年的四时更替。

时,〖说文解字〗释为『四时也,从日寺声』。甲骨文中时字上部为止,表示行进,下部为日,表示太阳,整个字形表示太阳的运行。到了小篆,止变为寺,由『日』、『土』、『寸』组成的『时』字写法如上,把太阳的运行描述得更为细致:太阳的影子是一寸一寸从土地上移过去的,这个『时』,既表每天的时间推移,也表每年的四时更替。

日最明亮,时字中有日,『时』与『天』便有了某种联系

日最明亮,时字中有日,『时』与『天』便有了某种联系

举头看天,日最明亮,时字中有日,『时』与『天』便有了某种联系。古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把世间的一切变化归因于时间的流转,而时间的流转传递的是天道运行的法则,『时』便从最初单纯的时间概念,成长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概念。在对时间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中,在对周围客观物象的观察和体悟中,在四时的流转往复里,人类逐渐读出了生命的节律循环,于是人们用对时间的感悟来反观自身,四时不仅是自然生命生死兴衰的表征,更具有与人精神相参透的特质,这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意识。

古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把世间的一切变化归因于时间的流转,而时间的流转传递的是天道运行的法则 ... . ...

古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把世间的一切变化归因于时间的流转,而时间的流转传递的是天道运行的法则 ... . ...

人与万物共处天地之间,四时的交替、万物的荣枯、人生的演进、历史的兴衰,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现象,都会拨动人们的心弦。刘勰〖文心雕龙〗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陆机〖文赋〗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沧海桑田,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时间却是永恒的,它像滔滔的长江水,奔流而下,日夜不息,一去不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月盈月亏,时间好像在循环,但人的生命却在这岁月的轮回里渐渐衰老。因此,岁月的流逝总能引发人们多种多样的时间情结,例如孔子曾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屈原发出过『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疑问,李白写出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千古绝唱。

『时』便从最初单纯的时间概念,成长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概念

『时』便从最初单纯的时间概念,成长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概念

『时』与『天』合,组成『天时』。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么『天时』究竟是什么?我们平常谈论的『气候、天气、局势、显示征兆的天象』等均包含于天时之中,却又未尽天时之义。我们很难给『天时』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天』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信仰符号。其义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既无所不包,又无法确指。『时』与『天』合,给混沌的信仰一种动态的感触。古人顺应『天时』的典型经验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其深刻的教训则是竭泽而渔、拔苗助长。这些经验和教训,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生存智慧。

人们用对时间的感悟来反观自身

人们用对时间的感悟来反观自身

『时』与『机』合,组成『时机』。时机就是不早不晚,恰逢其时。人的行为在不违背天时的大前提下,要取得最大效益,还要善于创造时机、捕捉时机。古人说『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说的都是行动要把握正确时机、行为要『合时宜』。很多事,只是因为没有在合适的时机去做,好事才变成了坏事,那便叫做『不合时宜』。比如,『秋扇见捐』,是因为扇子送风在秋天不合时宜,才无用武之地;而『雪中送炭』,是因为炭火在冰雪中正合时宜,才送来得恰到好处——究竟是相得益彰、锦上添花,还是事与愿违、雪上加霜,全在于形势的需要、在于对时机的把握。

刘勰〖文心雕龙〗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刘勰〖文心雕龙〗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时』既是一个静态名词,如过去的时间永远凝固在那一刻;同时『时』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无穷无尽,永不停歇其脚步。人要跟随它的脚步,还必须与时偕行、与时俱进。明乎此,就让我们『学而时习之』,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专注当下,惜时、守时,创造和把握时机,把每一刹那变成永恒。(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遊客  發表於 2019-11-4 16:03
古人造这个『時』字,造的真巧妙!很合理呢
刘轨助 發表於 2025-4-12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时":一个汉字的天人观照》

"时"字构形演变,实为华夏先民时间意识觉醒的活化石。甲骨文"时"作"𣅀",上止下日,以足履日影之象,记录着先民通过圭表测影认知时间的原始智慧。《周髀算经》载"日中立竿测影",正是这种天文观测的实证。小篆变体为"時",许慎所谓"从日寺声"实含深意——"寺"本为持寸之法度,日影在土圭上寸移之象,将抽象时间具象化为可丈量的空间位移。

这种时空转换的思维,在《周易·系辞》"变通配四时"中得以升华。先哲观察日躔二十八宿的轨迹,发现"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尚书·尧典》)的天文规律,遂将黄道周天划分为二十四节气。王弼注《周易》云"卦者,时也",揭示出时间已从自然现象升华为哲学范畴,形成"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认知范式。

文人墨客对"时"的咏叹,实为生命意识的诗性表达。苏轼"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时",既是物候节点,更是人生盛年的隐喻。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的创作论,将时间焦虑转化为艺术永恒。这种"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在《文心雕龙·物色》篇形成完整理论:"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天时"概念的深层结构,实为阴阳五行宇宙观的体现。《月令》体系将五帝、五音、五味等配属四时,构建起"天人相副"的庞大系统。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将自然节律转化为政治伦理。这种时空一体的思维模式,使"时"字承载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周易·贲卦》)的终极关怀。

从日影测量到哲学抽象,"时"字的演变轨迹,恰似中华文明精神成长的微缩景观。在这个符号里,凝固着先民对宇宙规律的探寻,对生命意义的沉思,最终凝结成"与天地参"的文化基因。当我们重读那些泛黄诗卷里的"时"字,触摸到的不仅是文字演变的脉络,更是文明心跳的节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