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26|回復: 1

[儒家学说] 孺悲欲见孔子 孔子辞以疾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2-21 13: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阳货篇第20章〗孔子怎样对孺悲行『不屑之教』?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孺悲:鲁国人,曾向孔子学习士丧礼。『辞以疾』,就是推辞有病,不接见。『将命者』的『将』字,指传达。『将命者』,就是传话的人。『出户』,指走出房门。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孺悲求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理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走出房门,孔子就拿过瑟来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

孔子既然以生病为由不见孺悲,为何又『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呢?〖论语〗对此没有说明。朱熹〖论语集注〗说:孺悲有过,求见孔子。 孔子认为他不能自爱上进,因而先是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见,后又取瑟而歌,故意让孺悲知道是有意不见他,希望他能因此感悟而自我省思改过。孟子说:『教亦多术(方法)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孔子对孺悲采用的方法,古人称之为『不屑之教』,虽然没有直接指出他的过错,却含有惕励之深意,委婉地促使其警惕,戒惧,退而思过。

孔子教人,讲究针对性,因人而异。或注重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或唯恐不尽,『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或视其不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或行不言之教,『予欲无言』(〖论语·阳货〗);或如本章,行不屑之教。凡此种种,足见其诲人不倦的良苦用心。

附:

【原文】

孺悲①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②。将命者③出户④,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孺悲:鲁国人,曾向孔子学习士丧礼。②辞以疾:推辞有病,不接见。③将命者:传话的人。将,传达。④出户:走出房门。

【译文】

孺悲求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理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走出房门,孔子就拿过瑟来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

王立宁 發表於 2025-4-10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阳货》"孺悲欲见"章义疏

《阳货》篇载孺悲求见一事,虽寥寥数语,实蕴孔门教化之深意。孺悲尝从夫子习士丧礼,当非初识,而夫子"辞以疾"复"取瑟而歌",此中教化机锋,尤值玩味。

朱子《集注》谓"不屑之教"者,实为"不教之教"的妙用。考《礼记·杂记》,孺悲曾奉鲁哀公命学《士丧礼》于孔子,足见其本具受教之资。然此次求见,夫子先辞后歌,盖因其当下心境未契教化之机。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郑玄注,言孺悲此时"必有以取恶",故夫子特示"绝之深"。此"绝"非断绝,实为以逆缘作增上缘的教化方便。

细绎经文,可见三重教化深意:其一,"辞以疾"乃暂避其锋,若《孟子》所言"不屑教诲";其二,"瑟歌使闻"则如禅门棒喝,以非常手段破其执念;其三,整个过程不着言诠,恰合《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旨。夫子盖观孺悲此时心浮气躁,直言恐难入耳,故特设此"反常合道"之教,令其于疑愕中反观自省。

较之《先进》篇"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因材施教,此章更显"教无常法"之妙。钱穆《论语新解》指出:"圣人施教,或语或默,或进或退,无非欲人自得。"瑟歌之举,犹后世"目击道存"之旨,使学者在视听言动间体认本心。观《述而》篇"不愤不启"之教,可知夫子特重学者自悟,孺悲事正是此教学原则的生动体现。

今人读此章,当识圣贤教化之苦心。孔子未尝轻弃一人,即"互乡童子"亦见(《述而》),其不见孺悲,正为深见之。现代教育多务显白说理,然古人"不言之教"的智慧,尤值深思。若学者能于夫子瑟歌声中,会得个中消息,则可谓善读《论语》者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