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67|回復: 3

[儒家学说]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2-28 15: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阳货篇第23章〗孔子怎样阐述义与勇的关系?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问:『君子崇尚勇力吗?』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最高准则。君子只有勇而没有义,就将作乱;小人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为盗。』

怎样理解『君子义以为上』呢?孔子认为,仁义是道德的核心,是道德的最高准则。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仁义来衡量,在符合仁义的前提下,勇才具有道德的价值。

关于『仁』与『勇』的关系,〖论语·宪问篇〗还记载了孔子的另一句精辟之论。他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就是说,仁者一定勇敢,仁者之勇是大智大勇,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而缺乏仁义精神的『勇』,是匹夫之勇,会干出许多伤害仁德的事,是不可取的。

附: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力吗?』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最高准则。君子只有勇而没有义,就将作乱;小人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为盗。』

遊客  發表於 2018-12-28 22:39
怎样理解『君子义以为上』呢?孔子认为,仁义是道德的核心,是道德的最高准则。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仁义来衡量,在符合仁义的前提下,勇才具有道德的价值。
丁里 發表於 2025-4-4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义以为上:孔子勇德观之现代诠释》

孔子在《阳货篇》第23章提出的"君子义以为上"命题,实为儒家伦理思想之枢要。此章虽仅四十一言,却构建了完整的道德价值层级体系,其精微处值得深入阐发。

一、义为勇之纲纪
孔子以"义"为勇德之根本准则,此说具有双重哲学意涵。其一,"义"在此处非仅指适宜性,实为"仁"之具体显现。《礼记·中庸》云:"义者,宜也",而《孟子·离娄上》更明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孔子将义置于勇之上,实则是以仁道统摄勇德。其二,"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的警示,揭示了道德价值序列的不可逆性。朱熹《论语集注》解此章谓:"君子小人,以位言也。乱与盗,以事言也",指明无义之勇必将导致社会秩序的崩解。

二、勇德之两重境界
孔子区分"仁者之勇"与"匹夫之勇",实开儒家勇德论之先河。仁者之勇具有三个特征:其一为"见义而为"的自觉性,《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可相印证;其二为"杀身成仁"的超越性,此即《卫灵公》篇所示境界;其三为"知者不惑"的理性特质,与《子罕》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形成完整德性体系。反观匹夫之勇,恰如荀子所斥"狗彘之勇",徒具形式而失其本真。

三、现代语境之启示
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孔子此论尤具现实意义。首先,它警示我们警惕"去道德化的勇气",任何脱离正义原则的个人英雄主义终将异化为社会危害。其次,为现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范式:真正的勇气必须建基于对正义的认知与持守。王阳明《传习录》云"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正可与此章互释。

要之,孔子通过"义以为上"的命题,不仅确立了儒家勇德观的基本框架,更构建了德性伦理的价值排序。这种以道德理性统摄情感冲动的思想,对于矫正当代社会重能轻德、尚力贬义的倾向,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化意义。学者钱穆曾言:"中国人之道德精神,必以仁义为本",此章正是最佳注脚。
肖负收巳 發表於 2025-4-18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义以为上":孔子勇德观的本体与工夫阐微》

孔子在《阳货篇》中对子路"尚勇"之问的回应,实为儒家伦理体系中关于德性结构的精微论述。"君子义以为上"的命题,不仅揭示了义对于勇的统摄关系,更构建了儒家道德实践的价值层级。本文将从本体论与工夫论双重维度,解析孔子勇德观的深层意蕴。

一、义作为勇德的本体依据
"义者,宜也"(《中庸》),在儒家伦理体系中,义既是宇宙的普遍法则(天理之公),又是个体行为的价值尺度(人事之宜)。孔子以"义以为上"确立价值排序,实则是将勇德纳入"仁-义-礼"的德性体系。在《宪问篇》"仁者必有勇"的表述中,可见仁为体、勇为用的关系——仁心之发用必表现为"杀身成仁"的道德勇气,这种"大勇"区别于血气之勇的本质,正在于其以义理为内在根据。程颐所谓"义便知有是有非",恰说明义对勇的定向作用。

二、勇脱离义的异化形态
孔子区分"君子之乱"与"小人之盗"两种失范状态,揭示了勇德异化的社会危害性。君子失义之勇,将导致权力僭越(如季氏八佾舞于庭);小人无义之勇,则引发社会失序(如盗跖暴戾)。这种批判与孟子"王霸之辨"一脉相承,都强调道德动机(义)对行为方式(勇)的决定性。朱熹《集注》点明:"勇而不中节,则血气之强而已",正是对勇需"以义为节"的注解。

三、义勇和合的修养工夫
实践层面,"义以为上"要求通过"集义"工夫培养道德勇气。首先需明辨义利("君子喻于义"),其次要"见义勇为"(《为政》),最终达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强调"必有事焉"的修养,正是对孔子义勇观的工夫论展开。这种道德实践,既不同于墨家的功利主义勇德观,也有别于道家"勇于不敢"的处世哲学。

结语:
孔子"义以为上"的命题,构建了以价值理性统摄实践理性的伦理模型。在当代社会价值多元的背景下,重审这一思想传统,对于匡正"唯结果论"的伦理失范,重建道德行为的价值根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真正的勇气,永远生长在正义的土壤之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