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血,甲骨文像祭祀的器皿里装着鲜血,《说文》解释为“祭所荐牲血也”,所以“血”在先民之初,专指祭祀用的牲畜的血,后来慢慢儿地才发展为指人的血液。
血是人体精微的营养物质——这是中医对“血”的定性。血在脉管里运行,充盈脉道,川流不息,同时又受气的统帅,相反如果血不足,或者停滞在某处,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可以说,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都是人体的气或血出了毛病,对于女性来说,血脉方面占的原因更大。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红楼梦》里贾宝玉说女子是水做的,套用来说应该是“女子是血做的”,几乎一切女性特有的疾病,比如月经病、妊娠病,大多都是以血病为主。
有几个简单的方法,教大家自我监测。首先,大家可以对着镜子,用食指翻开同侧的下眼睑,观察黏膜的色泽:正常的黏膜应该是淡红的,如果颜色苍白提示血虚;或者可以用大拇指的指甲轻压对侧食指的指尖,让甲腹变得苍白,然后突然放开,观察食指指甲颜色恢复的情况,如果血色恢复得很慢或者颜色偏淡,都提示血虚。再有,大家平常可以观察自己身上有没有出血点,四肢是不是常常有乌青块,这都说明凝血机制出了问题,有出血的倾向。女性朋友,最好的办法是观察自己的月经,有没有血块,量是不是很多,月经周期是不是准确,都能说明问题。
我们有时说别人“面色好”,其实往往是说这个人的气血旺盛,因为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就是指,心推动血液的运行,它的光彩体现在人的面容上,具体体现就是面色红润有光泽。血脉出问题,在脉搏上往往有明显的反映,严重的还会出现脉律不齐。其实,所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熬夜对心血的耗损最大,人体的生理周期应该是入夜为静,午夜12点之前一定要上床休息,但是现在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
中医根据同气相求的观点,认为黑色、红色的食品是入血分的,有补血的功效。像红枣、红糖、乌骨鸡、阿胶、黑木耳等等,广泛用在中药和食疗中。现在,湘赣农村的妇女还保留着入冬吃阿胶进补的习惯,江浙一带则很讲究吃乌骨鸡。这些食物和药物的补血作用很多已经为现代科学实验证明。
气,甲骨文写作qì,像云彩之形,春秋战国时期为方便与数字“三”区别,第一笔做了弯曲写成qì。存世的一对春秋时期“齐侯壶”的铭文里有“洹子孟姜用气嘉命”的句子,其中的“气”字就写作后者,其他发现的金文也有写作qì,可见在不断的演化中由最初单纯的象形,转变为《说文》小篆中的qì,主要原因是古人为了方便辨识,把qì上下的笔画都进行了弯曲。
《说文》“气,云气也”。段玉裁注:像云起之貌,引申为凡气之称。意思气的含义引申为一切气体的通称。既可指大自然的天气、节气、雾气,也可指抽象的气氛、福气,更可指人体的卫气、营气、中气,而后者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这里的气是存在于人体的无形的精微物质,维持着脏腑功能,常常与“血”对举,并称“气血”。
先说卫气。卫气是与营气相对而言,卫气是运行在人体体表,起到护卫周身、防御外邪的气。如果卫气虚,人就很容易感受外邪而生病。举个例子,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中医认为是肺卫气虚,病人在气候剧烈变化时,或者突然吹了冷空调,容易发病,就是因为卫气虚,抵抗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差。一般说来,卫气虚的人,普遍容易感冒,也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这类患者要有意识地多洗热水澡,注意饱暖,用冷水洗脸等等。同时,每天早晚让人有节律地拍打后背,有助于提高卫气抗邪的能力,可能是因为督脉循行在脊中,有助于振奋阳气,这个保健手法对过敏性哮喘患者尤其有效。
营气是运行于人体脉道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与卫气互相依存,互相补充。《黄帝内经》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意思是营气与津液调和,注于脉中,化成血液,并保持了血液量的恒定。中医认为,汗液就是营气推动与卫气共同作用,使津液流出汗孔的。受寒时浑身发冷,毛孔闭塞,就可以采用发汗的方法,推动营气与卫气奋起抗邪。所以,中医不是治病,是治人,使人本身潜能激发出来,达到病去自安的目的。
中气是特殊的概念,严格说来,是脾胃中焦之气,中医把存于肾中的肾精称为先天之本,相对的脾胃之气就称为后天之本。所以,中气在人体有重要的意义,直接决定一些疾病的预后。古代中医家总结了几种死证:呕不止、泄不停、水谷不入……病人如果出现这些情况,预后都比较差,因为这预示着病人的中焦脾胃之气已败。同样,医生治疗中要注意维护病人的中气,不要轻易用攻下或者过于苦寒的药物。很多女孩为了减肥,常常自己服用一些泻药,又盲目节食,结果导致闭经,甚至患上不孕证,也是不注意保护中气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