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25|回復: 0

[道学研究] 对自然与社会的另类理解:修身养性

  [複製鏈接]
雪峰山人 發表於 2011-9-23 09: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对自然与社会的另类理解:修身养性
——读《庄子》有感
雪峰山人(xsjgsgu@sina.com


  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最终要体现在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主张方面,每个人对自然与社会都有其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是指导人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勘破生与死,天地万物如浮云,追求人内心的真自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是对自然与社会的众多理解之一。


  离世异俗,是山谷之士;语仁义忠信,是游居学者;语大功,礼君臣,是朝廷之士;处闲时,钓鱼闲处,是避世之人;吐故纳新,熊经鸟申,是道引之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修身养性,何其美哉!


有用与无用


  有用与无用,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匠石在途中遇到一株大树,许多人啧啧称赞树的宏大壮美,匠石不屑一顾,弟子问其原因,匠石曰:这株大树,做舟则舟沉,做棺椁则速腐,做器物则速毁,做柱子则生虫,是日常生活不能使用的树木。正因为不可使用,人们不砍伐,故而能享受千年之寿。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结论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隐迹山林,放浪形胲,远离尘世名利的牵挂,以达修身养性之目的,相对于忙碌的人们而言,是无用的人生。子桑户死,孔子遣子贡吊唁,子桑户的朋友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子贡归告孔子,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方内,方外,是对道及人生的理解而得出的二个不同结论。


  庄之行于山中,见一株大树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下山后,宿于故人家,故人杀不能鸣的大雁以待之。弟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无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追求有用于社会,用才能治理社会,是人生之负累;庸禄无能,随波逐流,非学道者所为,心身极度放松,与自然溶入一体,才是一种大智慧。


  宋元君夜梦神龟,令渔者献之,神龟用尽一切办法挣脱却无济于事,惨遭杀戳。狸狌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结果是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下。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殉仁义,谓君子,殉货财,谓小人,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子贡南游于楚,在返回晋的时候,遇到一老翁,老翁凿隧而入井,抱翁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劝老翁使用机械以减轻劳动强度,老翁忿然作色而笑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不为也。


  这就是有用无用之关键所在,修身养性是唯一目的。


治理社会


  先秦诸子都提出了自己对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孔子主张仁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法治,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国富民强,人民生活幸福和谐,社会秩序稳定。庄子所希望的社会理想则是: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养。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而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


  细究庄子的社会理想,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类用自身智慧改造自然,以获取更好发展的行为抛弃了。庄子认识的天道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认为用仁义来约束社会生活和治理国家是违背天道的基本要求。孔子向老聃请教治国时,老聃曰: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之子焉?认为人性是不应当受到约束的,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而在《庄子》一书中出现了大量攻击儒家仁义的文字。


  子贡看到孔子语仁义被老聃批驳而心生不服,找到老聃理论,老聃曰:黄帝之治天下,便民心一,尧之治天下,便民心亲,舜之治天下,便民心竞。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将以仁义治国的批评推到了极致。


  仁义、礼乐、文艺、六律,是一种社会性的约束,庄子认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刑,县企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这一切都是不能要的,一切应回归到人的自然。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矢,是谓反其真。


  庄子更多地看到了人与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残害同胞的社会丑害现象,并将之扩大化,于是乎有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论断。有力量的人以帮人解困为夸耀,勇敢的人以消除社会患难为奋斗目标,军队以战争为天职,学问渊博之人以名誉为自豪,懂法律的人以推广法治为乐,懂礼教的人以教导人们守秩序为崇高之事,讲仁义的人以广纳英才为尊贵,农夫则以有草莱之事为满足,商人则以积蓄钱财为能事,技艺之人则以高超技艺为能事,庄子认为凸现个人智慧以服务社会,都是不可取的。虽有至知,万人谋之。鱼不畏网,而畏鹈鹕。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鲁君养鸟,具太宰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然而鸟忧悲眩视,不敢饮食,违背了鸟的自然本性。应当将鸟栖之深林,浮之江湖,让鸟按照其自然本性而生活,治理国家如同养鸟一般,让民众去掉一切外在约束,修身养性,寿享千年。


人生境界


  人内心的快乐与否,取决于对人生目标的定位,鲲鹏展翅九万里,以畅游于天地为乐,蜩与学鸠决起而飞,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亦是飞之乐也。此乐与彼乐,在庄子看来是有区别的。


  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追求表面的含义,或者人生的意义,是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昔日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将自身精神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修身养性,是人生的贵高境界。


  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士苴以治天下,是学道的三个层次,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这是学道之人的三种精神状态。


  黄帝等七圣在襄城之野迷路,遇到牧马童子,牧马童子提出了修身养性的三重境界。一、游于六合之间,二、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三、游于六合之外。


  徐无鬼与魏武侯见面,魏武侯曰:先生居山林,食茅栗,厌葱韭,是否生活太苦,欲尝酒肉之味?徐无鬼却批评魏武侯以苦为乐,曰: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身目鼻口,夫神者不自许也。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其我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人生境界与社会生活是相脱离的,其内容主要是一种个人的修身养性,以达精神和肉体与天地相交融。故而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就有了许多超脱的表现。人们常认为的尊、乐、下、苦之事,庄子认为这是没有认识到真正的人生,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责之。庄子认为在生与死之间,生是痛苦的,人生之中由于有许多欲望和悲喜之事,故而阻碍了对人本性的感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于命。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将人置身于永恒的天地之中的人生境界,是需要对自然与社会极强洞察力和理解力的,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由于人的欲望的存在和发展,致使人迷失了本性。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温,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黄帝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桀贪图享乐,夺民脂民膏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尧、桀都没有超脱出外部因素的影响,庄子认为这都是不可取的,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不如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摒弃赏罚制度,废除法、义、仁、礼、德等一系列社会性约束,修身养性,以享尽生命之本性,是庄子对自然与社会的独特理解,老庄哲学是中国道教的核心思想,在此哲学思想影响下,道教偏重于追求长生不老、修炼仙丹,而佛教偏重于因果报应和行善积德,则是对《庄子》一书修身养性哲学思想的最好注释。

點評

功用主义  發表於 2011-9-23 21:32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