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對於此句,不同的解釋彼多,主要是針對『無惡』也,一說是如果立志追求於仁德,那麼他不會做壞事,雖然也會犯錯誤,有過失。但是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爲他的動機是追求『真善美』。對於孔子也是一樣,我們可以批評孔子的不足,但是要理解他的初衷並繼續發揚他這種『志於仁』的精神,從而時代的局限性和人無完人出發,承認孔子偉大的思想貢獻和應有的歷史地位。
但是結合下一句而言,恐怕這裡『無惡也』,應該解釋爲『沒有任何報怨』,進一步說是『隨遇而安』,在任何情況下對於自己的遭遇,既不會聽天由命,更不會怨天由人。
有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有一些人出身於富貴之家,從小條件優越,甚至驕生慣養,遇到挫折之後,也會埋怨自己缺少吃苦的經歷,竟而把責任推給父母,環境的使然,也是『有惡』的表現。所以無惡也,要從多個方面理解。但是在這裡【論語】編者引用這一句語,多強調『逆境』,是因爲孔子曾經說過:『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孔子並沒有把富貴和貧窮本身作爲道德的標準,進而也不會因爲一個人富或貧,那就是有道德或沒有道德,這種思想應該來說,還是極其深刻的。他把得到富貴的原因,甚至在富貴條件下表現,把造成貧窮的原因,特別在貧窮條件下的表現,作爲道德的標準。他的原則是『以道得之』。他說:『擁有財富和擁有地位,是每個人都希望的,但不是通過符合道德的方式而獲得的,那麼就應該放棄;家境貧窮和地位低下,是每個人都想避免的,但是不是通過符合道德的方式而改善的,那麼就應該堅守。』
爲什麼呢?他說:『君子如果要放棄自己的操守和原則,那還能叫什麼君子呢?』『惡』在這裡是表示疑問的語氣詞。他繼續強調說:『君子哪怕吃一頓飯的這麼短的時間裡也不會離開仁,那怕是遇到的事情再倉促急迫,也必然是這樣,遇到的遭遇再顛沛流離也是必然是這樣』 所謂『造次』,是指人有時會遇到一些突發的事件,當然有好的,也有壞的,如遇到災難、如天上掉餡餅等,這正是對人的一種考驗,比方說生死之間,你如何決擇;比方說,義利之間,你如何取捨。所謂『顛沛』,也就是『長處於約』,也是時間的考驗,是指一個歷盡波折,甚至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艱辛,仍然沒有得到自己的回報或改觀,他能不能心如磐石,甚至安之若素,不改其樂。
4.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爲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仁』對於孔子本身來說,那個境界是相當高的,他說:『我沒有見過真正愛好仁德的人,輕視和討厭過仁德不完美的人。』爲什麼呢?『沒有達到仁這個境界,而又能夠追求完美的,那是好得不能再好了的事情了。』
值得注意的是下一句話,『惡不仁者,其爲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他說:『那麼反感和討厭「不仁者」的人,他們所謂的提倡仁的原因,不過是不希望跟「不仁者」在一起,擔心自身的名譽受到影響,擔心自己的定力不夠受到引誘,擔心自己被「不仁者」傷害而已。
這很值得那些自命清高,孤芳自常,沽名釣譽的所謂君子深深思考,加以反省。孔子繼續說:『這樣的人能夠有一天把他們的心力真正的放在追求和倡行仁德上嗎?我沒有見到能力不足的人。大概還是有的,但是我是沒有見到過。
那麼這一段,個人的理解跟絕大多數人是不同的,所以斷句不一樣。首先我認爲,一個真正的仁者,不在於標榜自身的德行,把自己置於他人之上作爲目標,而是擔心道德的淪落。其次,真正的君子往往是少數,而大多數都是不完美的,如何能讓他們變得更加完美,應該是君子的真正追求,而不是疏遠和拋棄他們;第三,只要一個人,他都應該得到最基本的尊重和關懷,那怕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也有其權利,即使是不得不剝奪他的生命,也不能虐待他,何況不過有一些缺點的普通人呢。當然,這裡說得比較遠了。
如果能理解這一點,我們也能更好的理解【道德經】中說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也能發現其相通之處。一個仁者,如果沒有對人類的整體關懷,沒有歸宿感,充滿了厭世情緒,只知道一味的憤世嫉俗,心裡沒有光明,也看不到希望,那絕對不是一個真正的仁者。
所以,我們要看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的對事不對人的嚴正態度,更要看到『吾未見好仁者惡』所表達出的更基本立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最終目標是什麼?難道是就是爲了成爲聖人而成爲聖人嗎?這也是失去了『教化』的本來意義。
到這裡爲止,應該說【論語】的編者通過孔子的話語,對『仁者』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地刻劃,給我們樹立一個理想的仁者的榜樣,揭示了仁者的真實境界。正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如果不能理解孔子的真正思想,那自然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智者之心度仁者之懷。 |